【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端木家红作品 | 三月纸鸢满天飞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阳春三月,桃花开了又落。一场春雨,将玉兰满树的残花扫除殆尽,催开一树椭圆形嫩绿叶芽。不经意间仰头望去,眼中就漾满了浓浓的绿意。

三月春风高,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但今年的春天,在以往人们喜欢聚集放风筝的地方,却没见几只风筝。一天坐车路过中学门口的那片草坪时,我还特意从窗户里向天空寻找,却只看见一只老鹰风筝在天空中孤独地“飞翔”……

最近十多年,每到春天,我虽然自己不放风筝,但喜欢看别人放风筝。喜欢静静地坐在草坪边缘,望着天空中的各色风筝出神。如今的风筝是越来越多姿多彩了。晴好有风的春日里,净蓝的天空中漂浮着五彩缤纷的风筝,有常见的鸟雀、彩蝶、老鹰、鹞子、蝙蝠、蜈蚣,还有龙、凤、鲤鱼等。近两年还看见不少的古装美女、白胡子寿星、圣诞老人,甚至还有各种动画片里的角色:孙悟空、猪八戒、葫芦娃、熊大熊二、光头强等等,应有尽有,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忍俊不禁。

我小时候,每年到了春天也会放风筝。但我们放的风筝却没有如今的这么漂亮。那时没有多少卖风筝的,通常都是家里大人给我们糊风筝,或者干脆我们自己动手制作。春天到了,春风高了,我会常常在父亲耳边絮叨着想去放风筝。于是,父亲会抽一个休息天的下午,先用锯子、菜刀把竹竿截成需要的长度,劈出篾棒,用细铁丝捆扎成菱形、三角形或其他多边形轮廓框架,然后用浆糊把纸糊在框架上。扎风筝的纸,当然最好是彩色的。有时没有彩色纸,就用白纸,扎好后,等糊纸的浆糊干了,再用水粉颜料涂色,在风筝的纸面上画上想要的各种图画,这样,一个纸风筝就做好了。放风筝的线一定要结实,那时用的好像是钓鱼用的尼龙线,或者是很粗的棉线,比套被线要粗一倍。线框也是父亲做的,一般是那种工字型木框。哦,差点忘了,还要裁两根或者三根长长的纸条制作风筝的尾巴,没有尾巴风筝飞不起来,或者放飞起来了也不能保持平衡。风筝做好了,选个晴好的春日,约了三五小伙伴,我们就去放风筝了。

我国放风筝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宋朝时期,放风筝就成了很多人喜爱的户外活动。不过那时的风筝叫“鸢”。而风筝的起源则更早,相传春秋时期,墨子用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才成,是为木鸢。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墨子的发明。木鸢发明之初,是一种用来侦查敌情的工具。《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楚汉战争时,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就是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时,霸王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制作了一个大大的风筝,上面绑上一个人,放飞风筝上升到楚营上空,吹起笛子高唱楚歌,外围汉军也配合笛声,齐唱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致使楚军溃败,霸王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纸鸢又成了传递信息的工具。史载南朝梁武帝在被叛军围困于都城建邺时,曾用风筝系皇帝诏令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失败。看来,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华山论剑中,有关郭靖乘牛皮风筝从天而降,帮助成吉思汗一举攻破花剌子模国的撒马尔罕城的故事,也是由史实化用而来。

隋唐以后,造纸业发达,人们开始用纸糊制风筝。唐朝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得到大大的改善,民间娱乐活动也更加丰富。一直被用于军事上的纸鸢,开始向民间娱乐型转化。在唐代清明时节,朝野盛行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条等风俗。放纸鸢也开始在民间流行。唐代诗人唐采在《纸鸢赋》有记载:“代有游童,乐事末工。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诗中对放纸鸢的描述生动细致。

如此,到了宋代,放风筝的活动就盛行于民间了。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老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割断风筝线,让风筝飞走,寓意带走一年中的晦气病灾。也有的是将自己心中的期许写在风筝上,将风筝放上高远的蓝天,然后剪断风筝线,借春风将愿望寄达上天。

其实,纸鸢和风筝应该是有区别的。相传楚汉战争时期,汉军用来扰乱楚军军心的是一种能够发出响声的“鸢”,这应该是最早的风筝。明代陈沂曾在《询刍录·风筝》中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风弹奏的筝,这就是风筝一词的由来。风筝有声,鸢不一定发声。如今,无论有没有响声,我们都叫做风筝了。

风筝约十世纪传入了韩国和日本。十三世纪,在中国为官十七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我国与日韩等亚洲国家的风筝大都是用竹材做骨架的,这利于风筝造型的弯曲变化,风筝画面则往往选择神话传说或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风俗,风筝造型千变万化且富有个性色彩。而欧美国家的风筝则大多用碳杆和尼龙布做原料,在风筝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鲜明、简洁,多以单纯的色块来表现。

在风筝文化上,我们与美国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风筝讲究美观形象,每一只风筝都是一个美丽的工艺品,放飞后飘逸在空中悠哉游哉,看着令人赏心悦目。更为神奇的是,我们的风筝世界里,飘飞着各种神话传说人物。风筝图案上的神话人物,背后都有着传奇的神话故事或美丽的民间传说。这些神话故事使我们的风筝世界更加的绚丽多彩。而美国人讲究的是刺激,玩起风筝来追求紧张激烈。美国人把放风筝归于体育运动。钢筋铁骨的风筝毫无艺术美感。美国的风筝表演或是风筝比赛,比的就是这种特技。我们在美国畅销书《追风筝的人》里,读到的就是这种惊险与刺激,甚至有些血腥的场面。

“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放风筝是珍藏在心底的童年美好记忆。春风日暖,天清地明,不放一次风筝,还真是辜负了春风。

那时我居住的小城还没有这么多的楼房、高架线。有很多空地可以供我们玩耍、放风筝。春天,附近农村的田野里,到处是放风筝的孩子们。有时,我们不跑远,就在房道里,用两张作业本纸折一折,两边穿上线,就拉着跑,这样的“风筝”也能飞起来,不过飞不高,更不能飞到天上去,就是疯跑着玩。放风筝的时候,是特别快乐的。无论是彩色的蜻蜓、小鸟、蝴蝶还是简单的白色多边形风筝,甚至就是两张作业簿纸糊就的简易风筝,都是我们的宝贝,它载着我们心中的希冀和向往,飞往高不可攀的天际,向蓝天白云带去我们的问候。

时光不居,岁月淘沙。童年时放风筝的经历,留在记忆中的都是明媚的春日,暖暖的春风,和风中快乐的奔跑,仰望风筝飘扬于蓝天中的兴奋。如今,每每看着风中翻飞或扶摇直上的风筝,会陷入遐想。放风筝时,我们一定要迎着风快速地奔跑,才能在恰当的时机放手把风筝送上蓝天,这就是逆风起飞。正如我们生命的旅途,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只有坚持逆风起飞的人,才能将自己的理想放飞高远。

童年时我们在春天快乐地放着风筝,长大后我们自己就变成了一只只被放飞的风筝,而那个长长的风筝线,就牵在故乡母亲的手中。离开了故乡母亲的游子,无论飞得多高多远,那根线都不能断。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就再也没有了飞翔的方向和动力,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坠落。

“每个人的命运都像风筝一样,它飞往更高更远的天空,但却受着那根细细丝线的牵引而无法摆脱。但也正因有这根丝线的牵引,它才不至于消失在天际或跌落尘埃,而是在空中划出优美的人生轨迹。”——这段名言,来自《追风筝的人》。人到中年,经历过种种,才真正理解了这段话的深刻内涵。

逆风起飞,天空翱翔,华丽转身,不忘回归。如此,才是风筝最美好的飞翔轨迹吧。


作者简介:端木家红,安徽淮南人。淮南市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事业推广部部长。作品散见于《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精短小说》《浦口文艺》《映山红季刊》《湛江晚报》《松原日报》等报刊及各网站论坛和微信公众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