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荒湖的长篇小说《有底线的人》推出后引起巨大反响,从著名作家到普通读者好评如潮

大型文学期刊《百花洲》2021年第1期头条推出市作协主席荒湖的长篇小说《有底线的人》,这无疑是黄石长篇小说创作新的里程碑,迅速引起广泛反响与强烈共鸣。《黄石文学》微刊连载后,引发创刊以来最高阅读“流量潮”,留言达上万条。不少读者一连阅读,一边流泪。江西读者郭志锋看后,“几次落泪,无限感动”。一位货车司机,在运输途中,忙里偷闲地阅读,感慨“好久没有读到如此痛快的小说”。一些读者凌晨不睡觉,等着连载更新。还有读者干脆将电子版打印出来,便于阅读。
目前,黄石《新东西》平台已刊发《我们为什么活着》、《一首正能量、正气之歌》、《举世毕浊我独醒》、《平实之中显峥嵘》、《个体经验的赤诚之美》等十余篇评论和读后感。
1.长篇小说《有底线的人》是个重要成绩。(湖北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李修文)

2.句追风雅,篇系沧桑。底线标高,人格飞扬。好评如潮,纸贵洛阳。(湖北作协副主席、评论家高晓晖)

3.祝贺黄石作协荒湖主席!这是“一个人的心灵史,一个家族的苦难史,一个村庄的变迁史,一个地区的发展史。”(湖北作协副主席田天)

4.一口气将大作读完,数次落泪。文中的“我”跟我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我也是两个哥哥,两个姐姐,据说也夭折了一个哥哥。我也有睡堂屋的体验。我的父母也是在80年代初造了三间瓦房,土坯和盖房的瓦都是父母做的。我当时很小,隐约记得参加过做瓦的劳动。我也是我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现在老屋也废弃了,并且现在回家盖房的愿望特别强烈。我的父母已经走了10余年了,两个姐姐也走了。站在老屋的稻场上刚好能看见父母的坟头。打动我的不仅仅是这些客观上的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周正海在常人看来有毛病的行为,也正是我的心结。我的老家在山旮旯里,别人都想走,而我却一直想回去。现在每次回去都寄宿在二哥家里。所以我真的特别想回去盖个房子,尽管我可能不会回去常住。那种情感写到我的心里去了。(汕头大学教授、评论家谢龙新)

5.荒湖,可以约请撰写一篇评论文章,下一期我们杂志用。(《文旅湖北》执行主编、作家谭岩)

6.《有底线的人》高潮迭起,值得品读。(谷城县作协主席许建国)

7.荒湖井喷式创作可喜可贺!(南漳县作协主席赵丽)

8.买些杂志回来卖吧。(黄石政协副主席、诗人汪岚)

9.我在追!好作品!根的情结。(黄石人大副秘书长、文物保护专家蔡维)

10.小说在真实的基础上虚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黄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梅定祥)

11.《有底线的人》与《魔庄》大不相同哦!(小说家张蕙兰)

12.《有底线的人》问世,是黄石长篇小说创作新的里程碑。(黄石作协副主席、诗人向天笑)

13.一口气看完,好!(黄石作协副主席、诗人胡晓光)

14.小说作者荒湖是黄石作协主席。读他的文章,似乎只有纸质,上一本是《魔庄》,现在终于可以在微刊平台上读到了。点击率红火,网上反响正热。荒湖先生将“嫡子”放养微刊平台,着实是一种导向。而另一面,阅读方式的改变,扩大了读者覆盖面。《有底线的人》是荒湖先生在黄石文学微信公众号发表的第一篇长篇小说。现在,看超过五千的文字,需要多大的兴致与耐性啊?我的阅读习惯是,只看对路子的文,哪些是对路呢?一是在数年来积累的对路子的作家里选,二是针对新培养的个人兴趣找到对路子的文章。如此这样,大大节省了我的私人时间。一个既要上着班又要干着家务带着娃的“双栖”人士,时间不言而喻的珍贵。我读《有底线的人》是在文章推出来后的第二天,花了三个小时读完了前十章。儿子一时不时蹭到我怀里来,猛然打掉我的手机。我打开电视调到汪汪队,一群超人狗狗英雄归来,汪汪狂吠不止,我坐在儿子身边陪伴他,在狗狗上天入地拯救苍生中,我完成了前十章的阅读。造屋,绝对是每家每户的头等大事。文中父亲的造屋行为竟然是在解放初期,凭一人之力完成了此壮举。周家湾与我们幼年时出生、成长的地方多像啊,贫穷、重男轻女、房头之别……父亲挑青砖、运布瓦,冒大不韪盖了人生第一幢“连三”,解决了一家人遮风挡雨的现实窘境。随着家庭人口壮大,年近古稀之年的父亲再一次动意造屋。这一次,虽已开工却并未完工。父亲死在了挑货游卖攒钱的路上。死时,挂在货担上的药罐子摔了个粉碎。父亲再也不会咳嗽,不用喝那些无用的草根子煎水了。父亲的一生是悭吝的一生,是为了照护妻儿拼尽了全力的一生。我认为,父亲是这部小说的男一号。而“我”不过是位“说书人”。荒湖先生擅写男女情感,每部作品的情感线铺陈跌宕,人物形象塑造饱满,而这一长篇小说,唯一与“我”有暧昧关系的女人小玉,却无轰轰烈烈的情节。作为女性读者,对此处理是满意的。各守本分,遵循道德,谁说静待花开不美呢?推荐这篇小说给大家,愿它陪你度过美好的一周时光。(大冶作协副主席黎先燕)

15.荒湖老师,我生活阅历还比较浅,对于您文本的理解肯定还不够深刻,特别是官场上的人情事故。但是我也经常念及旧人旧物,读老师这部小说的时候,正逢老屋拆迁,内心感悟良多,特别是文中时光交替的叙述,更让人唏嘘。百花洲杂志很有眼光。(译林出版社编辑竺文治)

16.荒湖老师好!拜读完大作,心潮澎湃!老师是武林高手,轻松搞定几部“史”,真是神来妙笔!文中那些人,仿佛就是我的亲人,我的父老乡亲,让我痛!让我爱!让我泪流满面。感动之余,满腔悲壮,有底线的人啊,我看见彩虹就在你心里!原来,那些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受益匪浅!谢谢老师!(小说家王旭英)

17.从早上八点看到晚上七点,才觉得有点饿了,让我忘记午饭和晚饭的小说,该有多好!这部小说非得集中时间不间断读完,唯此才能领悟作者有意稀释的深沉悲怆(黄石名师、作家何建中)

18.荒湖老师,您得给我们读者发放擦泪的手绢(作家秧霞)

19.著名作家荒湖老师长篇大作《有底线的人》,本想看完转发,结果没看一半就忍不住要分享出来。一部非常深刻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越读越让人深思……(读者财诗人生)

20.追剧一般,从头至尾。鲜活生动,立体多维。置身其中,忘了是长篇小说,等待再续;非常好,有味道!读得津津有味,简直就是享受!我要感谢作者,辛勤耕耘荒芜的心灵,一派翠绿生机(读者余女士)

21.看罢第一节,内容扎实,人物鲜活,文首开篇稳健,非常好。(作家栗青)

22.故事里的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就好像看了一部电影;好看,转啦!快点更新吧,等着看呢;小时候盼望的那双雨鞋,那张宁波床,那间卧室,永远成为童年的遗憾,无法弥补。可成年后的我们,怎样才能不再辜负自己的内心呢?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在洪流的冲刷下,只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坚守。还好,心中的那棵合欢树还在,在风中飒飒地响,红色的毛绒花依然闪耀(读者陈女士)

23.我要把《有底线的人》保存下来,随时随地拿出来看看。如果出单行本,我一定要买一本,收藏。(诗人敏捷)

24.农村做房子扯皮拉筋,写得真实。我也穿过破雨鞋,用草灰去渍干鞋里的水,我也住过四面漏风的破屋,借宿这种事,我也有过半年。现在经常讲初心,难得少数人还保持着。十分难得的真实文学,跟那些“作”出来的作品不可同日而语。这是比《李顺大造屋》强一百倍的优秀作品。今天看到文中细姐在弟弟乔迁新居中的发言,眼泪终于忍不住了……(退休干部、作家熊木舟)

25.活着,真难!人生再多苦难,还是选择做一个有底线的人。每天都在等待后面的故事,每天都在期待最后的结局……(读者刘女士)

26.和小说主人公一样,我的造房梦一直在做,渴望有一天在乡下老家有一处栖根之所。(退休干部、作家袁观利)

27.时空交错的结构很聪明!(老作家王建福)

28.眼睛看痛了,还是忍不住,必须一口气读完(读者叶先生)

29.手机都看没电了。哪天坐下来,约上某某好友,喝杯小酒,好好聊聊(读者曹先生)

30.下午将前40章全部看完了(作家周素)

31.每天晚上都在等待着更新(青年作家龚甫)

32.期待一部《无底线的人》(读者金先生)

33.荒草连连燃野火,湖浪滔滔奋蛟龙。刀光剑影横底线,平凡之处见英雄(读者刘先生)

34.荒湖是有思想的人(作家刘平海)

35.以父子两代人造房故事为主线,以城乡二元区域为框架,讲述了主人公为民为官的故事,处处呼应了那是个有底线的人(读者邹先生)

36.摇窝窝,摇窝窝……我小时候我妈也是这么给我唱的。这确实有些悲伤了,配啥表情都符合不了我此时复杂的心情(微刊黄石文学执行主编李翠)

37.有几位武汉的著名作家点赞了(作家刘晚香)

38.小说里有你有我也有他,很值得看。朋友们,可以微信听,更方便(读者刘先生)

39.很喜欢乡土文学,写出了满满的同忆。(读者柯先生)

40.政府修路村民要求改路,文物保护与不保护,不让拆房与盼望拆房,农村房头明争暗斗,各种利益纠葛,矛盾交织,不断深化……这是我近段时间来唯一坚持读下去的小说(公务员、作家周平海)

41.生活气息浓厚,让人感怀从前。小说从来都是故事为王,而故事根本源于生活。纵观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瞎jb编的比比皆是,一时爽不能一直爽,返璞归真是迟早的事。(青年作家苏剑卿)

42.黄石文学的最新硕果!不久前读到荒湖先生的短篇小说《下马街》,第一人称讲述,蛮好看的一篇小说。这部《有底线的人》,荒湖依然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还担心一部长篇小说会不会因为“我”的视野限制,结果一开篇,荒湖以他熟悉的生活、我们都熟悉的老屋为切入点,徐徐道来,慢慢展开,让各色人等陆续登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读着读着,就觉得亲切,像是自己经历过一样,并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愿望,计划在住院的日子里读完……已经读到第13章了,越来越精彩。小说之好在意料之中。作者是个有良心、有正义感、对党和人民真正负责的作家。(作家李建华)

43.黄石是个移民城市,长篇小说《有底线的人》中的主人公和故事,是多么的熟悉,似乎看得见摸得着。故事主角的妥协或执念,正如作者所说“这个讲原则守底线的男人,始终保持着一份可贵与不易,一份弥足珍贵的赤子情怀。他竭力守护的,其实是脚下的根脉,是灵魂的安放地。”写得真好!作者是我们钢厂走出来的作家,我为转发这部长篇小说感到非常自豪!(读者汪先生)

44.读完了由《黄石文学》连载推出长篇小说《有底线的人》,深切地感受到作家荒湖编造的故事是那么熟悉。我想,读者感到熟悉,前提一定是作者熟悉。作家写小说,不能只写那么几个人物,写了多长,主要取决于作家对所要描写的人物和故事的熟悉程度。这种熟悉,就像是发生在作家本人的身上,像是在写自己,将自己的满腔情感倾注于笔端,才是一个作家所追求的艺术效果,这样的作品,才经得起品鉴,才能激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朱春华,农村基层干部、作家)

附三篇读后感

退让亦是一种进攻

——读荒湖长篇小说《有底线的人》有感

柯亚平

这段时间一直都在读荒湖的长篇小说《有底线的人》。我其实很少读长篇小说。迄今为止,我只读过余华的《活着》、贾平凹的《废都》等有限的几部。读《废都》的时候,我正值青春期——我是将它作为性教育的启蒙读本来阅读的。

这次之所以肯花时间读《有底线的人》,也有三个原因:一是这部小说的语言平实,朴素,行文流畅,几乎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句子,很容易让人读下去  ;二是文中所写的故事(诸如造房子、借宿等),但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大抵都经历过,往往就会勾起人们对过往的回忆;三是文中的主人公乳名叫“亚子”——巧合得很,我的乳名也叫“亚子”,这自然而然就增加了我与这部小说的亲近感。也让我有兴趣一路追踪将这部小说读完 。

荒湖在创作谈中说过,他写的就是两幢房子和两块石头的故事。两幢房子一幢是父亲造的,一幢是“我”造的。造房子多不容易啊!历尽千辛万苦,房子是造好了,又由于种种原因都拆掉了。反反复复,没完没了。不是拆,就是造;不是造,就是拆。——这就是城市,这就是一辈子 。仿佛人生在世就是为了这两件事。两块石头一块是纪念碑,一块是楚国界碑。都是文物。文物是前人造就的,无需再造,只需守护就行。最终的结果是,作为文物局长,“我”不惜付出“丢官”的代价 ,才得以将文物保留下来。这也算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

全书49个章节,每章都有标题,这些标题也都是浅显易懂,却概括了本章的内容;每章似乎都可以独立成文,实则都有内在的联系 ;这一章写当下,下一章写历史,往复循环,节外生枝 ……“我”总是不辞辛劳,奔波于城市和乡村,游刃于官场和民间 。这其中往往暗藏伏笔。只有看到最后,所有的包袱全部抖开,真相大白,才让人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

“我”原本是一介寒门子弟,少年时因为偶然撞见父亲和母亲“亲热”的场面而伤了自尊心,执意不肯与父母同睡,不得不到别人家借宿;又由于有“磨牙”的毛病,一次次遭人嫌弃。种种遭遇都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房子。所以“我”拼命读书,发愤图强,终于考上大学。后来又逐渐提拔为县长 ,分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妻子陈虹最初因为“我”有房子才与“我”结婚,最后因为“我”没有了房子又和“我”离婚。“我”一直想在自己的位置上大展宏图,成就一番事业,无奈天生就是一个“实在人”。不谙官场游戏规则,像贞节烈女捍卫自己的贞操一样,死守着为人的初衷,为官的底线,始终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做出格的事 。人们都说“我”是一个“怪人”,对“我”的所作所为感到不可理喻。只有陆小玉懂“我”,崇拜“我 ”,“我”视她为红颜知己,我们都是学历史的。“只有知道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到何处去。”“城市养命,故乡养心。” “这个时代不缺吃,不缺穿,不缺住,也不缺钱。就是缺一种精神,一种血气 。”陆小玉是“我”的知音。她宁可做“我”的情人,也不愿意嫁给别人。她主动对“我”献身,而“我”却退缩了。——我认为这一点 与“我”的底线没有关系。这是纯粹的爱 。每当“我”受到挫折、彷徨无助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她。她是“我”的精神支柱,是“我”心中的女神!而每当“我”想对她倾诉的时候,电话拨通了,却欲言又止。“我”爱她,所以不忍心伤害她 。

贾平凹说,“心里住着一个人,才能活下去 。”

小说的结尾带有戏剧性。“ 我”与陆小玉居然又相遇了!一个退隐山林,一个遁入空门。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惊喜的事。但直到此时,“我”仍然没有打算去惊扰她的生活。而是默默的关注她,“我”与她的情感纠葛也只是停留在梦里 。

“我”对待事物的态度是隐忍的,退让的。看似懦弱,实则坚强;看似退让,实为进攻。——在他们面前,“我”抢占了精神的高度 !

我很敬佩作者坚持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并且用了很多熟悉的地名。说实话,可能让人产生误解,认为是在影射某种现实。但小说就是小说 。小说都是虚构的。如若有人硬要对号入座,那是他们自己的事,与写作者并没有任何关系 。

(柯亚平,大冶金牛镇人。生于1979年。)

寻根

——长篇小说《有底线的人》有感

刘志发

翻开荒湖老师的长篇小说《有底线的人》,眼前立马出现了熟悉的一幕——用经典名言作引子,写的是农村日常,用的是方言;结构方面,每章插入一个故事,避免文本流入庸常、避免读者出现审美疲劳。我读过他的另一个长篇《魔庄》,也是写农村的,也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不同的是:一个是由红薯引起的,一个是由房子引发的。
荒湖老师惯于写乡村题材小说,作品接地气,让人有代入感,这倒并不是因为他生活在乡村,恰恰相反,他是正县级干部,是黄石作协主席,正因为这些身份,需要他常常深入基层,了解历史,因此他熟谙农村的生活和官场中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说开篇写“我”回去造屋,在修缮父母亲留下的三间大瓦房时,遇到了重重阻力,虽然最后还是修起来了,但是高速公路往“我”的村子经过,当时因为“两块石头”和回来修缮老房子的原因,“我”从县长的位置下来了,老房被拆的命运还是没能逃过。
后来,“我”在王家湾相中了一块地皮,地脚梁都浇筑起来了,因为遇人不善,不得不自动放弃掉,自认倒霉。这是“我”的第一次造屋,终以失败告终。再后来,老同学孙玉驱车拉“我”去了云台山,并在云台山找到了“我”的祖籍周由,此时的周由已然成为了一座废弃的村子,大部分房子已经垮了,人们都搬出去了,回来的可能性很小,并且周围的环境已深深地吸引了我。出人意料地,“我”还在湾里找到了三间跟我老家一模一样的大瓦房,并且长度和宽度惊人的相似,这大大激发了我要在周由造屋的决心,于是回去打点好一切,决定效仿父亲的老路,不请副工,从附近镇子买来草帽、劳保鞋、手套、皮箢篼、扁担、尼龙绳等,还像父亲一样剃了个光头,准备用自己的身力去挑每一块砖每一块瓦,直到盖完三间大瓦房为止。
读完小说的最后几章,我竟生出了无限感慨。天哪,作者描述的“我”要回周由造房,跟我不久前去的胡家宕不是一个村子吗?我沿着山路也经过了查家山,坳上村,直到到最尽高头的胡家宕。当初,我老妈是因为家里原因去寻根,主人公“我”是因为房子的原因而去寻根,两者可以说,一开始并不是直奔着老家去的,这当中多少费了些周折,最后竟都不约而同地找到了祖籍。与其说小说文本是为主题服务的,不如说所有一切都是奔着寻根去的,两者的相似程度,简直不可思议。
荒湖老师在小说写作中,懂得现实与虚构相结合,读来让人感觉他就是先知,能令你回味无穷……

(刘志发,男,80后写手。2003年就读于大冶师范,2013年开始文学创作。大冶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今日大冶》《黄石视听》《中华文学》及其各微信平台。)

跟着《有底线的人》回乡下

李道

荒湖先生这篇长篇小说《有底线的人》,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在读的长篇小说。我怕读长篇,每天只读三章,早中晚各读一章,就如吃早中晚餐一样,尽量咀嚼消化。因为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对于乡下造屋太熟悉,不但对土地熟悉,而且对乡下人熟悉,开篇艾青名句的后半句,“我对这片土地爱得很深沉”,就如我对乡下有忠厚的感情一样,这感情发自乡下的人和土地。人的思想总是围绕着土地在变化,为了土地,有人寸土不让,有的拿土地交易,甚至为了土地勾心斗角,特别在宅基上是大有文章,对于在城市生活的人想回乡下建房者来说,屋基确实存在是问题,小说第一小节,《我决定回乡下改造老屋》,符合现代人的思想,非常接地气,是吸引我读下去的根本。当今社会在城市生活的人回乡下造屋大有人在,好像是一种潮流趋势,是一种时尚,作者抓住回乡下改造老屋这一动机,小说就此开篇,故事拉开了序幕。
我的眼球跟着文字在游走,很快和《有底线的人》回到了老家,这次回老家的目的是想买下三家临居的宅基,保留自家的老屋。用买的宅基建套两层别墅,逢年过节回乡下热闹热闹,退休后也可闲住,落叶归根吧。再说村里人不管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乡下的都基本建了房子,作为县长的我也要建套房子,不能让别人小瞧了。父亲那时在村里硬是用肩挑背扛青砖布瓦建成的第一栋四面清房子,在当时也算是比较“豪华”,乡亲们看了有点嫉妒,如今成了老屋,成了我想念父亲的唯一,那里装满了我的情丝,不能轻易拆除,要保住这份祖业,我准备了三套方案,以便不便之便。
果不其然,宅基的事受阻,细水叔坚决不凑方圆,不卖空场地,这样一来就打破了我建楼房的愿望,只能进行老屋修缮。虽然大哥和弟弟同意,可乌明叔持反对意见,人要有志气,何况是一县之长,不能只在老屋的基础上修修就算了,这样有失体面,让人笑话,听了乌明叔的话,修缮老屋又在我心中起了悬念,说实话,心里还是想建栋新楼房,父亲建房时,那么困难不也建成了吗?但是出于没有地基,还是决定拆掉老屋两堵土墙,重新砌青砖,这时细水叔因公共的水沟被大哥放了道梁而阻止我施工翻修,甚至泼皮滚地沟,做屋是千百年好事,没办法,只能忍让,拆掉圈梁,讨个平安。
看到这里,人物都被作者写活了,就好像是自己回乡下建房受阻一样,但凡跟地基有根连者都露脸了,一个一个地登场,方方面面受阻,大年哥的出尔反尔,等等这些鲜活的人物仿佛就是自己村里人一样,还有细水叔泼皮滚水沟,这更像农村的现实版人物。
这样,我也就看完了01至20章,我看到了一个“活”字,人物写活了。然后又是一波三折,扎手烦心事接踵而来,一波压一波……故事在发展,不得不让人有种刨根问底的冲动。我还得跟着《有底线的人》回乡下去看看。

(李道,原名李华远,生于1973年,大冶市茗山大李祖湾人,初中文化,业余文学爱好者。)

荒湖,原名邹晓芳,湖北大冶人。多部(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花城》《青年文学》《作品与争鸣》等发表或转载。出版有小说集《半个世界》《无缝对接》,长篇小说《魔庄》。中国作协会员,湖北文学院第八、九、十届签约作家,湖北“七个一百”文艺人才,黄石市作家协会主席。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