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陵方言的形成.txt
古海陵方言的形成 那么,古海陵方言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地理学家、地质工作者对本地区的实际查勘和考古研究证明:今海安县西部和如皋市西北部约在6500多年以前即已成陆。根据文献记载,西周、春秋时这一带属邗国地。春秋时,吴王夫差灭邗,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间”(《国语·吴语》)。公元前506年,吴、楚交战,破郢城(今湖北江陵县东),郧国遗民在吴国发动下参加了复国斗争。不久,楚败吴,郧民?**饩罚蟀仓糜诮窈0蚕亓⒎⑾缫淮!蹲蟠ぐЧ辍罚骸扒铮嵛篮睢⑺位疏ビ谠恰!彼档木褪枪?83年秋天鲁国国君鲁哀公和卫国国君卫出公、宋国大夫皇瑗在吴国的郧地商谈三国结盟的事。公元前473年,越灭吴,都城北迁琅琊(今山东胶南县境),大举向北移民;汉初,东瓯王举国徙江淮间。几次移民都有一部分人散落到海陵(时称海阳)一带,他们将吴越方言带到这里,并逐渐形成最初的海陵方言。至三国时期,曹操“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十余万,皆东渡江……”(《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属于广陵郡的海陵居民亦随之内移,海陵几成隙地,海陵方言消亡殆尽。公元241年,东吴大司马、如皋人吕岱(160—256)招抚乡民回归,重建海陵县,人口才重新有了增长。晋时陆续有一些居民从今山东等地迁来海陵,并在这一带建立侨县或侨乡。西晋末,永嘉丧乱,北方地区人口为避乱大举南迁,至东晋、南朝三百年间陆续迁至今长江下游皖南、苏北及赣北、赣中一带的江南地区。《晋书·王导传》说:“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可见移民之多。按文献记载,其时海陵一带的人口猛增几十倍。从北方流落到海陵一带的北方移民,其方言与当地的方言融合,产生了新的海陵方言,以后又陆续分化形成了今天的通泰片诸方言;迁移至今赣北、赣中的北方人与当地居民长期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以南昌方言为代表的赣语诸方言。以后,赣人又南迁赣东南、闽西、两广、四川等地,形成了今天的客家方言。前边提到,南通方言(包括整个通泰方言)、赣语、客家话声母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它们都是在西晋末南迁的北方人的方言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缘故,它们具有共同的源头。古海陵方言作为古代海陵地区的优势方言,曾对其周边地区,尤其是下辖地区的方言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海安距古海陵方言的腹地泰县比较近,今天海安县的大部分地区曾经为泰县(治泰州)地,直到1940年始析东台、泰县、如皋3县地置紫石县,1948年改海安县,因此其方言与姜堰方言比较接近,吴语对它的影响比较小;而如皋方言受吴语的影响要大得多。元末张士诚起兵江南,明燕王靖难之乱,都有大批江南士民移居如皋。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太平天国时期,一些江南商贾及手工业者纷纷来如皋经商或避难定居,如皋方言受到吴语较大的影响。著名语言学家、美籍华人丁邦新教授(如皋人)将如皋方言与南通方言作了全面的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如皋话以吴语为基本,加上下江官话的部分影响而成的,所以吴语的色彩较浓,下江官话的色彩较淡,成为这两个方言区域之间的中间方言。”(《如皋方言的音韵》)。他这里所说的下江官话就是通常所说的江淮官话,是传统概念的江淮官话,不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泰如方言。如东方言是北部三种官话中最具吴语色彩的方言。它有7个声调,与南通方言几乎完全一样。很可能历史上有一部分通州的移民参加过如东地区的开发,当然也不能排除有古海门人移居到那里。他们将通州话和古海门话带到那里,久之与当地的方言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如东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