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贤祠丨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
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宋明理学”到“陆王心学”,儒学的发展历经千年,回望历史,它的发展深刻诠释了“永恒”二字,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那么,儒学就是那穹顶的脊梁,支撑着中华文化,支撑着人民信仰。
心学作为儒学的分支学派,至明朝逐渐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在聊城水上古城楼西大街西首,有这样一座祠堂--七贤祠,它见证了聊城心学的发展。
清康熙《聊城县志·卷三·人物志》曾有记载:“郡城旧有明儒三先生祠,祀王文定道、穆文简孔晖、孟清献秋,太守岳和声复置汝训并逯给谏中立、茌山张宏山后觉、赵素衷维新,称'七先生祠’云。”这是地方史志中关于七贤祠的较早史料。
七贤祠遵循明清官式建筑规范。绕过照壁,由祠堂山门进入,即可望见祠堂主体建筑仰贤堂,两侧分别配以阳明祠和心学馆。由仰贤堂穿过,可见后殿及东西厢房,左右以碑廊连接。整组建筑青砖灰瓦,飞檐起脊,仙人走兽、油漆彩绘、形制适当、样式多变,空间开合穿插有序,建筑勾连错落适度,体现着明清官式建筑风貌之美。
七贤祠,奉祀的就是聊城七位心学传人,分别为王道、穆孔晖、孟秋、王汝训、逯中立、张后觉、赵维新。七贤都尊崇王阳明的心学,他们对心学的研习,使其在为人与治学方面,形成了重志节、重事功、重实践的鲜明特点。
王道、穆孔晖都曾师从王阳明,王汝训师从穆孔晖门生,张后觉则跟从王门弟子颜钥、徐樾学习,孟秋、赵维新是张后觉的门生,逯中立曾在名震一时的东林书院讲学。
正是凭借着七贤的影响,聊城独树一帜的成为北方心学传播主要基地之一,为聊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来源:水上古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