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玠籍贯考辨
余玠籍贯考辨作者:余炳松
关于余玠(1198年-1253年)的世系源流和出生籍贯问题,浙、赣、鄂三省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据清乾隆《浙江通志》引明弘治《开化县志》说,余玠先祖于宋高宗南迁时"渡江后,住开化县之金水乡",也就是现在的芳林乡溪西村芳坞自然村。清雍正《江西通志》及《长茅余氏宗谱》则说余玠是江西"分宁(修水)人,侨寓蕲州",至今修水八贤祠供奉有余玠神主牌位;而湖北蕲州的《余氏谱牒》和相关资料则说余玠"自称"为"蕲春人",是"由曲江而杭州,经分宁而广济",由此"推断出他的出生地当是州城的连城街上",而后"辗转投靠白兔山庄","因此,定蕲州广济为其籍贯,是不因余玠'自己的'意愿而改变的事实"。真是众说纷纭,越说越玄乎。不同说法出现的客观原因,当是因为宋元之际改朝换代,战乱频仍,余氏和其他百姓一样,处于战乱徙流之中,相互投奔,居无定所。而考察其直接原因,则是因为在宋神宗时余元谅的第四代孙、德惠长者余仁合的长子余忠臣"以赵公荐,佥判蕲州,遂居任所",而且宗支瓜瓞绵延,子孙兴旺发达。从血统上来讲,忠臣公亦确实是余玠之八世叔祖,按遗传基因而言,原本就是一脉相传的。 再说余玠的伯高祖余公正亦于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在湖北黄州出任过多年的通判,官声显赫,难免有眷属或子孙滞留那里形成支派。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兵荒马乱,余玠离乡背井举家前往投亲靠友,最后在余氏聚居的蕲州乡下安家落户。出山从戎后,南征北战,官迹又多在那一带,人缘和口碑都很不错,死后的坟墓也离那里不远。这就给人一种错觉,好像他和余忠臣本来就是土生土长、就地为官的蕲州人。后来当地余氏拼凑起来会修宗谱时,叙忠臣孝子、列长幼尊卑缺乏原始依据,又不甘心承认自己是低人一等的"小后"(修谱无谱头、找不到祖宗的人),只得攀龙附凤冒认宗亲,硬是从关系不甚密切的旁宗侧支或毫无瓜葛的附近余氏族谱上找出个"莫须有"的祖宗出来,一厢情愿地往自己所谓的正统上归纳靠拢。死后多年的余玠也就在这种情况下身不由己地被拉进去与隔河千里的"八世祖余靖"谱为同宗的。既然余玠本人莫名其妙地在湖北"归宗"入籍了,而作为他在浙江的真正列祖列宗也只好无可奈何地暂且靠边站,腾出位置由身份更高的人来冒名顶替了。从那时以后,蕲州方面的余氏子孙就把一代名将余玠作为自己的老祖宗"名正言顺"地供奉起来。 为正本清源,归还余玠血统真貌,在下以二十三代宗孙的血缘情结与历史责任感,凭借还算硬朗的古稀之躯,花了十多年时间内查外调,先后自费走访了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省的相关地区和单位,查资料,听传说,顺藤摸瓜,不厌其烦地寻找余玠生前死后的蛛丝马迹,着重查阅了从清朝顺治丁酉年(1657年)以来散处各地的青嶂《芳山余氏宗谱》,发现这些谱牒的所有世系里都明白无误地一致承认余玠是开化县青嶂余氏始祖、翰林承旨余元谅的第十三世嫡系裔孙,出生地是离青嶂五里多路的芳山村,隶属于下邳郡萝蔓世家。先祖余大康早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就渡江南下进住睦州遂邑萝蔓塘,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余元谅致仕后携子余旺自遂安外坦社迁居开化青嶂,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余查(左金旁)落户芳山,南宋庆元戊午年(1198年)余旦义的原配夫人巩氏生下长子余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