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阿娇离了婚,还有许许多多女人离不成
这是属于我们的时间,就我和你。
如果不是因为离婚,阿娇在我脑海中的印象,还停留在《演员请就位》里的阮玲玉。
虽然张曼玉的演绎珠玉在前,但身着旗袍、散发浓浓古韵的阿娇,依然让人耳目清凉,心生馥郁。
尤其是一口一口服食掺满药物的白粥的那一段,怀念、心灰、不甘、屈辱、绝望,演绎得恰到好处,不浓不淡。
是在那一刻,我忽然发现,原来阿娇,不只是一个会唱《下一站天后》的歌手,也是一个上得了台面、经得起推敲的好演员。
但是每一个演员,每一个,无论有口皆碑,还是滥竽充数,无论品学兼优,还是“德不配位”,都不得不面对,被观众“窥探”的命运。
尤其是私生活。
所以全世界每天有一千一万对夫妻离婚,但人们更津津乐道的,是阿娇和前夫赖弘国。
虽然无论如何辞藻堆砌,其实别人的婚姻成败,并无太多所谓经验教训可循。
读一千一百本书,看过一千一百种悲欢离合,都不能担保成为一个好丈夫、好妻子、好父母。
每个人,都只有亲身上阵,才懂个中深浅冷暖。
在这一点上,阿娇不过只是人们平淡生活的又一剂“调味品”。
*
或许大家都已经忘记,当初她和赖弘国喜结良缘的时候,人们有多么“与有荣焉”。
许多人都怀着一种感同身受、热泪盈眶的温柔心情感慨——
姑娘,无论你曾经经历过怎样的创伤,无论你曾经目睹过世界怎样的荒凉,你还是要相信爱情、相信幸福,相信一定会有一个人,捧着一束鲜花在前方柔情脉脉地等着你。
如今人们会发自内心地感叹——
每一段感情都有自己起承转合的过程,有些人拉拉扯扯一生一世,有些人磕磕绊绊分道扬镳,姑娘,你趁早看清、及时止损的样子,真漂亮。
这些话说起来太容易了,根本毫不费力,但只有当事人才会明白,这一段一段路能够走得有多么崎岖和艰辛。
作为一个成名史带有“污点”的艺人,人们很难完全心平气和地正视。
假装一切都不曾发生,太过轻飘无力,总有人替你记着,再不然,还有互联网。
所以为什么说,艺人一定要小心谨慎,稍微行差踏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许多名人干脆主动将私生活“屏蔽”,不去凑那个热闹,也就承担了更少被“打扰”的风险。
当过去已经是过去,没有必要翻陈芝麻烂谷子的旧账,瞩目当下、眺望前路,这种态度,比较健康,但这不表示,某件事就没有发生过。
带着过往活着的阿娇,对待感情的态度,必定更加敏感多疑、小心翼翼。
在这样的情况下,愿意接受一个比自己年轻很多岁、物质基础远远不及自己的男人的爱,是一件很勇敢的事情。
又或者说,很卑微。
在大众价值观里,一个女人,仿佛只有被婚姻打码,才能算完整,生活才好算圆满。
无论幸福的婚姻有多么凤毛麟角,人们依然对此一往情深。
连张爱玲都说,一个男人对女人最大的尊重就是求婚。
好像不是求婚就不足以让一个女人的价值被最大程度地重视与肯定。
社会压力是一头,内心渴望开始新生活的愿景是一头,大多数女性都前仆后继地投向了婚姻的殿堂——又或者“藩篱”。
阿娇也不例外,她当然也需要一段婚姻来让自己变得“平常”,无论这种平常显得多么鸡肋。
但从阿娇的一些言行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段婚姻从最开始其实就没有那么“圆满”。
通过赖弘国的发微我们可以看到,2018年两人在LA的婚前派对之后,阿娇“突然变的冷淡”,她觉得“后悔了”,她没有很爱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婚姻”。
是在经过了很久的讨论之后,两个人才决定“一起努力”。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阿娇就没有“心满意足”,没有对这段婚姻充满期盼与渴望。
而所谓“不适合婚姻”,太多时候不过只是一个堂皇的幌子和借口。
什么样的人才是适合结婚的人?什么样的人是不适合结婚的?有清晰的定义吗?
没有。
正因为没有,所以人们可以在这个模糊暧昧的空间里浑水摸鱼。
如果真有“适合”这一说,那么适合结婚的人就可以一蹴而就、一本万利了?不适合结婚的人就一定会起起伏伏、跌跌撞撞、好景不长?
当然不是。
婚姻也像是人生本身,是一段或长或短的过程,从来就不是一个固定的、先在的结论般的存在。
阿娇婚前有顾虑,婚后也并不曾“豁然开朗”。
2020年3月,阿娇又对赖弘国说“对不起”,实在没办法爱上他。
虽然赖弘国会让她觉得“很暖”,虽然她也愿意陪他做很多很多事情、去很多很多地方、买很多很多东西……
这也是很耐人寻味的一点。
我们在赖弘国的微博当中看到了诸多两人在一起的幸福甜蜜的瞬间的记录,当然并不代表阿娇就不会记得这些感情生活里的“细枝末节”,只是以这种形式展示出来,很容易让人觉得其实在这段感情当中,赖弘国是相对“卑微”的。
因为卑微,所以有关于爱的诸多细节,才会记得这样小心确切。
赖弘国之所以“卑微”,一方面是因为爱得更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阿娇在两人的物质生活上的投入,包括对他事业生涯的鼎力支持。
我很不想去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或者“女强男弱、小白脸”这样太过轻浮、不负责任的话,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世界上没有天使,每个人都各自的私心和欲望。
这段感情不仅天生“缺乏”,而且后天还“营养不良”,所谓散场,不过是迟早的事。
毕竟她对于未来丈夫的期望,是“尊重她、爱她、爱她比爱朋友多、孝顺、可以照顾她,而不是她继续照顾他”。
虽然只有小女孩才会相信,人生一定会让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十全十美地成真,但很显然赖弘国不仅不符合,而且还不只是一点点差距。
一个是渴望婚姻、在婚姻里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的“卑微”——“社会”面前的“卑微”,一个是受困于“女方太优秀、太耀眼,而自身太平凡、太困顿”的“婚姻里”的卑微。
这样的婚姻,又能走多久?
或许分开对两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松绑。
毕竟,在遇到一个真正合适的人之前,谁也无法避免试错,一次两次,甚至三四次。
谁都是在这样的摸爬滚打当中,才积累下来一点一滴血泪交织、知冷知热的经验和教训。
*
值得庆幸的是,阿娇终究不是自己曾经在节目中扮演的阮玲玉。
虽然两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遥远的亲切”——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阿娇能够将这个人诠释得细腻动人的原因之一。
生活在女性地位低下的民国时期的阮玲玉,名声响亮,却也因为私人的感情史而遭受着水深火热的舆论的道德攻击,承受着生活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好像每个人都可以对她指手画脚,每一个都是能够行使道德审判权的法官。
处于这种生存境遇当中的阮玲玉,既无法从旧生活的阴影当中彻底摆脱,也不能心安理得、如鱼得水地开始新生活,在无止境的迫人的矛盾与挣扎当中,最终选择了轻生,留下了“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的苦恨控诉。
我们固然可惜“一代名伶何以至此”,却也不得不承认,时代的更迭嬗变为人们的思想注入了多少的真气和活力。
一个人有“污点”不可怕,可怕的是封闭在个人的泥沼当中,无法为自己挣一个“柳暗花明”;
一个人没有遇到“良家子弟”不可怕,可怕的是深受其害还不知道如何全身而退,或者没有机会全身而退、没有选择的自由和资本,这才是最致命的。
今日的阿娇,不必负担昔日阮玲玉的悲剧,能够在想要爱的时候付诸实践,能够在前程无望的时候选择全身而退,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庆幸的事情。
这也是一个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清醒独立的精神人格的女性所能够掌控的自由与潇洒。
一个阿娇的背后,还沉潜着太多太多被不幸福的婚姻“束手束脚束缚灵魂”的女性。
有些女人,承受着丈夫家暴、出轨、酗酒无度等等带来的折磨;
有些女人,已经好多年没有和丈夫推心置腹地说说话,或者一次都没有体验过高潮;
有些女人,不仅得不到来自丈夫的经济支持,还要一个人独自扛着一整个家庭的风雨飘摇……
这样的女人,太多太多了,走在大街小巷,十个人当中或许就能够碰到三两个。
但因为孩子、因为父母、因为不敢独自面对生活的压力、因为担心自己未必能够遇到更好的等等顾虑,依然抱残守缺、苟延残喘……
这些担心都是具体的、确切的、有杀伤力的,也是真实存在的。
她甚至还可能会义正辞严地反驳你说,谁说婚姻一定就等于幸福?谁说婚姻一定就要幸福?
没有人敢于,也没有人能够仗义执言,不幸福?那为什么还不离婚?
我们欣赏阿娇能够全身而退的自由,却也无法对许多不能做出这种抉择的女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的婚姻,都是一场只属于自己的战斗。
盔甲和旗帜穿戴依傍在别人身上,无济于事。
最终,笑到最后,还是铩羽而归,全都托赖自身的运气和造化。
一个女人离婚了,还有许许多多女人在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