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都有过一段琼瑶的日子

编辑文章






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琼瑶的小说《聚散两依依》。

琼瑶这个名字,耳熟能详,但大多是来源于少年时期耳濡目染的一系列电视连续剧,而真正读她的作品,其实极其有限。

大学时的一位气质独特,知书达理的英文老师曾对我们说,琼瑶的每一本书,她都读过的。

我心底隐隐地生起了敬慕。

对一个作家,舍得这样有始有终,是令人感慨欣羡的事情,像是一种悠长岁月里的彼此见证,与患难与共。

能让我生出这种情结的,目前大抵只有莎士比亚,张爱玲与杜拉斯。








仿佛,提起琼瑶的名字,就有一种油然的岁月感横生。

咋咋唬唬,嘻嘻哈哈的小燕子,柔柔弱弱,温婉娴淑的紫薇,时而沉静理智,时而呼天抢地的尔康,面目狰狞,眼风含威的容嬷嬷,善良搞怪,一片冰心的杜飞,处心积虑,粉面含春的陆太太的形象不胜枚举。

那时候的刘德凯,马景涛,陈德容,还有蒋勤勤,朱茵等明星,是怎样的青春昂扬,朝气蓬勃啊。

那时候的演戏,真正是做戏了。表情夸张,时而缠绵悱恻,时而咆哮嚎啕。而今想来,啼笑皆非。彼时,并不觉得多么不协调自然。

如果按照《十日谈》里的分类标准,这样分分合合,风风雨雨,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应该算得上喜剧。

那么,《聚散两依依》正是这样一部喜剧。

虽然女主角贺盼云经过丧夫之痛,割爱之悲,为成仁而逃避真心草草嫁作他人妇辗转异国之辛苦,但最终在飞机场,受了丈夫的大慈大悲地“放生”,奔向日思夜想的心上人的怀抱。

然而,像心理医生楚鸿志这般将心比心,眼清目明,心境开阔,乐意成全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毕竟是九牛一毛。

更多的则是高寒那般的不能如愿,爱着一些人,婚嫁媒娶的,又是另外一些人。

另外的,还有钟可慧这种,一朝被蛇咬,记恨许多年,因为嫉妒而处心积虑,变成复仇魔鬼,西斯克利夫式的,即使得不偿失,即使抑郁劳苦,也无所谓,心里被恨掏空。

所以,结局贺盼云能够和高寒得偿所愿,双宿双飞是有三分幸运七分抑郁的,像一场可怜兮兮的梦的回光返照。

我看了,也只是当作一场作者刻意为读者制造皆大欢喜团圆尾声的幻觉。

这样的故事比较容易为人所接受,比较符合一般大众乐意见到花好月圆结局的审美心理。








亦舒的小说《曼陀罗》,讲的故事,其实也眉目仿佛。

痴情的男孩子,爱上按理来说辈份高一个档次的年纪轻轻落寡的妇人,妇人的形象也差相仿佛,忧郁冷漠,美艳动人,愈是若即若离,愈是叫人百转千回,而偏偏妇人的继女爱着年轻男孩子,牵牵扯扯,纷纷扰扰。

琼瑶成全了这对有情人,即便有点令人唏嘘,即便有点背离伦常般的,经过了风风浪浪,守得云开见月明,霍乱时期的爱情般的。

而亦舒是现实的,清醒的,甚至有点狡猾的,精明的,既然注定着太遥远了,既然是两种天地的人,那么还是不奢求只手摘星辰了,老老实实见好就收,惜取眼前人。

每个人的爱情,都印着自己性格的轨迹,也许这便是所谓的命运。

真正令我心底生出涟漪的是照顾贺盼云的心理医生这个角色。

成熟稳重,放达从容,有自己的事业,貌不惊人,但令人觉着踏实安定,没有年轻人的躁动与戾气,懂得生活为何物。

不会浪漫到为了爱情寻死觅活,是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予取予求,寻觅伴侣,重要的是彼此了解,欣赏,还有必要的一点缘分。

追求的爱情生活也是平凡,平淡,和平静。

甚至有没有爱情也无关紧要,也许只是忘记了再沉沦纠结于质问爱情这种本就形而上虚无缥缈的东西。

这样的男人,是女人到得一定年龄阶段会得满心渴望依靠的岸,是风风雨雨中能够提供庇佑的温暖巢穴,没有过分的浪漫痴情,却有必要的沉稳安宁。

也许这样的人,才适合组织婚姻。

所以他在故事的最后,在女主角经过了爱情的遍体鳞伤以后,才佛光普照般地登场,虽然最终,他的胸膛没能留住一颗无论如何渴望怀念旧爱的心。








是的,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只愿意为着情爱颠沛流离,为着情爱郁郁而活,至于那个人有没有海归的文凭,有没有稳定的,收入颇丰的职业,有没有成熟坦荡的内心,那仿佛都是不必考虑的。

你也不能说他们幼稚。

只是他们愿意在有生之年,再浪漫一阵子,这个不是犯罪。

何况,前路漫漫,结局如何,各自承担,不需要你买单。

这一节是我喜欢的,虽然女主角做出了另外的选择。

但是,那也是与他人无关的。

我乐意见着男欢女爱,一生一世的爱情,但难免为着可能又得从头再来而可惜。

毕竟,这么些年过去了,谁知道除了对往事的执着的幻影之外,是不是其余的东西,早已星转斗移了呢?

她向男人奔去,娜拉似的逃离,不知道结局如何,成了一个开放式论题,正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

琼瑶是喜欢设置这样彷徨的,没有定准的开放式的结局的。

正如她的处女作《窗外》里,江雁容最后落寞地离开,也不知道会不会返回她逃离的家,那千疮百孔的婚姻噩梦,也许因为人生中充满太多的难测变故,在大限到来之前,谁又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想起自己从前看《窗外》时候,心里的感触。

仿佛,每每临到小说终了的时候,我才觉出了琼瑶一点返璞归真的,令人怅然深思的,令人慨叹动容的好来。

往往,因为故事将至中路,要么是悲剧性的至高点,要么是柳暗花明的转机,总之,人物因为之前许多经历的支撑,开始变得沧桑,深邃,而智慧。

而琼瑶的语言也开始适时地转变,映衬人物形象的心理成长,不再缠缠绵绵,即使表白,也是过尽千帆,言语含蓄,却包罗情深,而是务实的,凝缩着人生感悟,思绪,思想智慧的,那都是岁月的精华。

前面的章节,只令人觉着甜腻,或者说,窒息。

太过放纵的情感流露,想啊念啊,情啊爱啊,动辄生啊死啊,初见就失魂落魄啊,昏天暗地啊,然后为伊消得人憔悴啊,不到黄河心不死啊,无关年龄差距,地位悬殊,身份阻隔,甚而是否有违伦常,这都是在所不计的问题,只要相爱,两个人就能够力战千军。

是莎士比亚爱情喜剧的经典一见钟情——好事多磨——终成眷属的情节模式,传统的,简单的,浪漫化的。








太过绵密的语言述说,这是琼瑶式语言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地方。

爱她的人,觉得那样的语言,阳关三叠般的问句,起起伏伏的排比,渐行渐远还生的重复,仿佛唯有心底的话,剖开来,反反复复地,密密麻麻地,声泪俱下地说,才能够表情达意,疏影横斜的,纵横交织的,痴痴艾艾的,赚足眼泪的,大抵是习惯了肥皂剧的蔷薇泡沫,泛滥的情深似海的妈妈级人物的挚爱。

而更多人,难保驳斥它过分滥情矫揉,不似正常语气说话,身上会得起一身鸡皮疙瘩。

而我是青睐后者更多,即便不至于口诛笔伐,但始终认为,感情能收能放,能隐忍能节制,更能一触即发,感人至深。

琼瑶也是喜欢运用诗词歌曲来表情达意的,而歌词往往是自己创造,挥洒在纸上,一见就认得出是琼瑶的味道,缱绻的,柔婉的,忧郁的。

无论是《窗外》,还是《船》,或者《聚散两依依》,毕竟,她怎么舍得搁置自己蕴藏颇深的古典文学修养而不用呢?

或者是将表达抽象的情绪的词语,令人意外,却不觉唐突地与数量修饰词连用。

像什么一千种想念,一百种悲哀,一万个放不下,千百次的忧郁,万万次悔恨,不胜枚举。

生怕别人体会不出男女主角的情怀深浅,特特借实实在在的数字来勾勒描画。

其实,真挚的情愫,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言明的。

但是读者看了,只觉着作家有意夸张,有意渲染,这也是一种艺术手法。

还有一点,就是琼瑶阿姨太过程式化的,梦幻化,理想化的人物形象的描摹,总令人觉着审美疲劳。

男人必定是风度翩翩,英姿飒爽,一双神采奕奕的眼睛,看过来,瞬间不知今夕何夕。那样的深沉,却又那样的痴情,而女子必定是忧郁得如烟似雾,瘦弱地令人情不自禁心生怜悯惋惜,分分秒秒乘风归去似的,不食人间烟火,那样的与世隔绝,那样的冷清,仿佛拒人于千里之外,是月宫里的神仙,一双如寒星的眼睛,藏着无数心情,却又不能知根知底,那样的美丽,那样地将男人心吸引。

这样的人物形象的模式不知道影响了多少年青春偶像剧的审美形象的塑造,时至今日,还余情未了。

一个作家,无可避免,总会或多或少地重复着她自身,不论是创作题材,文学语言,人生观,世界观,婚姻观,还是爱情观,像莎士比亚和金庸偏爱的女扮男装情节,像川端康成笔下的沧桑老人对青春少女的依恋,像杜拉斯的锈迹斑斑的情欲……

或许可以说,这是他们精神深处的一点有始有终的初心。

也可以说,是人生到此,人心到此,兜兜转转,不由自主地总是围绕着一些恒久的怪圈打转,手法再变化多端,环境再千变万化,本质性的东西,颠扑不破,固执地还是绕回来。

再说曼妙一点,就是所谓的情结。

琼瑶的故事,陪伴过我们那样悠久的岁月,琼瑶式的情情爱爱,不知道赚取过我们多少的眼泪,那样年少无知的时候,根本不太了解七情六欲为何物,却也懵懵懂懂地悲伤欢喜,忧郁烦恼。

待到积累一些阅历与人生智慧之后,蓦然回首,会得醒悟,红尘中的爱恨,不是总是寻死觅活,哭哭啼啼,坎坷跌宕,拉拉扯扯,不叫人失魂落魄便不舍得归的。

更多的是柴米油盐的相看两不厌,不能厌,不肯厌,是寡淡如水的你来我往,彼此成了衣服口袋般习以为常的存在,冷了,手往里头一塞,还是有温暖的,其余的时候,不过是点缀,是一种象征,是一种必要的,却不会随时随地发觉的摆设,是无声无息,不知不觉地相伴苍老。

有些人,到得老都不可避免拥有着琼瑶式爱情的情结,关键是,现世往往比剧本冷清,惨淡,和残忍,但他们也有他们的执迷,他们也有他们的可怜之处,可叹之处。

心里想着,能做一时刻的梦,就做一时刻的梦,能不要醒就不要醒,谁知道那个人,会不会捧着玫瑰,带着满腔的爱,从窗外经过。

那旷日持久的毒,真的要一辈子去消除。

02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