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类新闻评述
这是看上去很奇怪的一个称呼——纠结类。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为了好区分这类话题而随意冠之的名字,如果换种说法,就是“似是而非”,或是更接地气的解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类题目是大量存在的。对于一个从事过民生新闻节目主持/评论工作的人来说,这些话题几乎是每天都要遇到的。可是放到艺考生的考场中,难度系数便凸显出来了。
用一个最近发生的实际话题来举例:
前两天,有两名十岁左右的长沙女童,在夜间搭乘公交车。司机认为她们俩的身高都已经超过了1.2米的优惠乘车身高,理应购买全票,可在司机的提示下,两人一共只投了三元钱(成人全价票2元/人)。因此,司机便让两个女孩下了车。事后,其中一位女童的亲戚表示:她们都是十岁的小朋友,身高一个是一米二多一点,一个是一米三。但司机还是不应该这样对待她们,毕竟年纪都还小,而且是在晚上。
你看,就是这么一个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民生新闻范例,也是在艺考考场中经常出现的一类难题。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会不会多少有些纠结的心情?
这种纠结很正常。两边都有不对的地方,同时也都有情有可原之处。对于孩子们来说,没带学生卡则不能享受车票优惠,明明应该投入四块钱,却只投了三块,并且没有如实的告知司机。这么看来,小姑娘们做得不对在先。而之后司机师傅虽然秉公办事,把孩子们撵下了车,可又很难说他当时没有受到“上当受骗”后的情绪的影响。同时,虽然他维护了规章制度,但对两位小乘客的人身安全增加了不必要的隐患。
这一类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在评述中对于“度”的把握,对于“则权归属”的认知,从这道题目具体来说,是扣问学生对于“情与法”如何权衡的理解。
我们常会遇到“情与法”的纠结:对于那些罪大恶极犯众怒之人的人肉搜索,围观者常常拍手叫好——全然不顾这么做已然侵犯了公民隐私权;人贩子让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只要落网必须施以极刑,以儆效尤——可这么做是否违背了“依法治国”理念呢?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考试中会出现这一类考题的原因。院校希望看到你的人生态度,是希望“情”更深,还是寄希望于“法”更严,抑或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的两点评述建议:
1、通常情况下我会推荐学生倾向于“法”,毕竟这些年我们一直在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相较道德,法律为人们日常生活施加了强制约束力,也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但也并不是说,因为要依法办事而完全不顾人情世故,比如话题中的司机师傅的做法有没有欠妥之处?虽然这次事情过去了,你作为主持人是不是依旧可以在节目中给出一些建议,这样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大家也知道该如何操作了呢?
图片转自@凤凰新闻微博 @头条新闻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