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大寒
丁酉年大寒节气台历
丁酉年大寒节气播报
黄帝纪年 四千七百一十四年
干支:丁酉岁 癸丑月 壬子日
五运六气(大寒是五运六气的起点):
司天:太阳寒水
客气:少阳相火(初之气)
中运:火运太过
主气: 厥阴风木(初之气)
在泉: 太阴湿土
阳历
二十四节气:
大寒初候一日
鸡始乳。
数九:四九第三日
阴历
腊月(十二月)初四日 月宿于室 峨眉月
月出时间 9:12;月落时间21:12
十二次:玄枵
黄经:300°
物候
今日申(时)初初刻进入今年(丁酉年)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
《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诗云'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老农犹喜高天雪,况有来年麦果香”。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大寒初候,鸡始乳。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因大寒节气是过了冬至,小寒节气后,冬至一阳生,太阳开始从南回归线往北移动。且大寒是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节气,就是新的一年的立春,天气会越来越暖,禽类会感知到阳气的来临,所以山鸡会在小寒前后开始鸣叫、求偶,家鸡在大寒后也开始孵卵。)
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日平均气温连续多日出现-5℃以下天气方可进行,这种活动一般出现在黄河以北地区)。
此外,大寒出现的花信风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生于江南一带)”。亦可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
月令
《吕氏春秋》、《礼记·月令·季冬月》均记载: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大吕,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雁北乡,鹊始巢,雉雊鸡乳,天子居玄堂右个,乘玄骆,驾铁骊,载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宏以弇。
【释文】:季冬之月,太阳的位置在婺女宿,黄昏时刻,娄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氐宿出现在南方中天。季冬于天干属壬癸,它的主宰之帝是颛顼,佐帝之神是玄冥,应时的动物是龟鳖之娄的甲族,相配的声音是羽音,音律与大吕相应。
这个月的数字是六,味道是咸味,气味是朽味,要举行的祭祀是行祭,祭袒时祭品以肾肚为尊。这个月,大雁将要北来,喜鹊开始搭窝,山鸡鸣叫,家鸡孵卵。
天子住在北向明堂的右侧室,乘坐黑色的车,车前驾着黑色的马,车上插着黑色的绘有龙纹的旗帜,天子穿着黑色的衣服,佩戴着黑色的饰玉,吃的食物是黍米和猪肉,使用的器物宏大而口敛。
四时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chè),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jí)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释文】:万物收藏,闭塞而成冬也。“坼”,裂也。阳气收藏,故不可烦扰,以泄阳气。“早卧晚起”,顺养闭藏之气,必待日光,避寒邪也。“若伏若匿”,使志无外也。“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神气内藏也。
夫肾藏志,心藏神,用三“若”字者,言冬令虽主闭藏,而心肾之气,时相交合,故曰私者,心有所私得也。“去寒就温”,养标阳也。肤腠者,阳气之所主也。夫阳气根于至阴,发于肤表,外不固密,则里气亟起以外应,故无泄皮肤之阳,而使急夺其根气也。
此言冬令虽主深藏,而标阳更宜固密。凡此应冬气者,所以养藏气之道也。肾属水,王于冬,逆冬藏之气则伤肾,肾气伤,至春为痿厥之病,因奉生者少故也。盖肝木生于冬水,主春生之气而养筋,筋失其养则为痿,生气下逆则为厥。
民谚 数九歌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
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节气。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一“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九九歌”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
北方地区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