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黄帝内经》6句养生法则,你就能防病强身(深度好文)
来源:吃小仙养生,又被称为摄生。养,即调理、保养、滋补之意;生,即性命、生存、生长之意。指切合天地变化趋势,应用各种方法预防疾病、减缓衰老,使性命得以延长之意。《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经典,在其中提出的养生基础理论尤其非常值得重视,下列这6条更加是精华中的精华。
01顺应自然日出日落、寒来暑往;弱强壮衰;生老病死;这世上的一切自然、人、事都是持续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都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体要切合自然法则,才可以确保健康,保持一切正常生命活动。阴阳四时,万物之始终,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黄帝内经》养生、防病的要点是知自然之道,顺自然之道,使人与大自然和谐无碍。必须注意的是,顺应自然并不是被动服从、随波逐流,而是积极遵循、尊重规律、积极主动契合。
02阴阳协调人这一辈子离不开生、老、病、死。生是什么?生就是阴阳平衡;老是什么?老是阴阳衰减;病是阴阳失调;死就是阴阳离决。可以说,阴阳是养生的核心与精要。甚至有人说,一部《黄帝内经》只说了“阴阳”两个字,可见其重要。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灵之府也,看病必求于本。往大了说,四季变化、日升月降都伴随着阴阳消长,因而人要想养生防病也得遵循这一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白天养阳,夜晚养阴;让阴阳在体内达到一个平衡,并合于四季阴阳的变化趋势,这样才可以少得病,保持健康。
03形神共养形指身体、神指精神实质。动养体,静养神。形神共养,事实上便是要遵循四季变化,使动静相宜。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上,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秘诀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能动能静,解以长生”,而且动静皆不能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动静有度、合理安排时间,才算是养生秘诀。
04预防为主“治未病”思想是《黄帝内经》最开始提出来的防病养生策略,它包含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众多层次的内容。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然后药之,乱已成然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元代著名的医学家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以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然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因此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因此明摄生之理。如是则思患而防止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养生便是要做到强身健体、未病先防的效果。“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养生便是根据身体精神实质的调养把疾病的风险消灭在萌芽情况。
05饮食有节“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于养生的重要程度显而易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谓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因而保冲和而遂颐养也。若贪多务饱,饫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莫不由食物之过伤,滋味之太浓。如能节令人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会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疾无由作,故圣人立言垂教,为养生之大经也。脾胃乃后天之本,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人体后天的生长,生长发育,健康与否,皆受脾胃影响和操纵。饮食过多,就需要损伤脾胃,脾胃受损,其对健康的影响非同小可。因而,不应多食、过食、嗜食、暴食,饮食有节是养生的主要层面。
06营养均衡合理营养是健康的物质条件,而营养均衡是保证合理营养的唯一方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几句话特别强调的就是营养均衡。觉得五谷是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五果、五畜、五菜等是辅助、滋补和补充。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降糖限酒;避免浪费,兴新食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