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洪秀全“书法”曝光, 看完终于明白, 他为何4次科举都落榜了

古代考试也看卷面,即“以字取士”,它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周朝的时候都是以“乡举里选”的方式来进行阶层跨越,而且主要就是面试,面试内容是射箭,跟文采并不相关。

到了汉朝才有策问,需要在竹片上写字,可当时策问并不重要,只要是地方举荐上来的——“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

到魏晋南北朝时大家终于开始“以字取士”,且明确规定:“字有脱误者,呼起立席后;书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古人是真爱喝墨水。

点击加载图片

唐朝时“以字取士”是普遍认知和行为,当时科举制度已初步形成,考试多了很多边边角角的细节。

《新唐书·选举志》言:“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制,文理优长。”

于是读书人非常热衷练习书法,终日刻苦钻研,最终形成了一系列风格迥异的字体,书法家更是遍地走。

就说正楷,就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

点击加载图片

宋朝觉得“以字取士”不好,也是为了防止作弊有了“誊录”之法。

其实就是誊录官将考卷誊抄一遍后,再交给考官进行评阅,这样谁都不能凭借字体识人和取人,于是就有了欧阳修和苏轼的故事。

公元1057年苏轼进京应试,主考官是欧阳修,苏轼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将他震惊得不行,不过那时候欧阳修不知道是苏轼。

因为看不到名字,也认不出字迹,他单纯凭文风觉得这是自己弟子曾巩的文章,为避嫌,就给了个第二名,苏轼与状元失之交臂。

点击加载图片

直到明朝“以字取士”才重现考场,一是朱元璋上位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儒生的帮助,所以他恢复了被元朝殆尽的科举制度。

二是他经常因为自己是放牛娃的身份而感到自卑,上位后就拼命补充文化常识,写诗练字是常态。

即便他经常写“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一叫一勾勾,两叫两勾勾”这种诗,但他的字是真不错,有不少真迹流传。

加上常练字的人都在意别人的字,于是皇帝看字,底下人也跟着看字。

点击加载图片

清朝时“考试字要好看”的思想基本已经深入所有文人的心,跟僵化的科举制度一起僵化,形成“文必八股,书必馆阁”的现象。

时人洪亮吉在《江北诗话》言:“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

每个人都写黑、密、方、紧的馆阁体,就像现代衡水中学的学子们都写衡水体一样。

1829年38岁的龚自珍去考试就被批“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

点击加载图片

所以洪秀全考了4次科举都落榜是真不奇怪。

洪秀全出生于1814年广东农村,不过他不是一般的农村娃,是“耕读世家”,家中历代都属于一边种田一边读书的人家。

1828年15岁时参加府试不幸落第,1836年22岁参加院试未中,1837年23岁参加院试还是没中,1843年29岁最后一次参加院试,未中。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他的真迹,字迹潦草歪斜,让人无法相信这出自一个读书几十年的人,龚自珍文采那么高都因字拿了第二,洪秀全当然只能止步正式科举之前。

点击加载图片

后来洪秀全就开始决定反清。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定都南京,就任天王,国号太平天国,开始了他的大业之路。

点击加载图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