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痰症常用效方之二陈汤
中医有“治痰通用二陈”之说,即指二陈汤而言。很多治痰的方剂,也是采用与二陈相同的药物;有的是由二陈发展而来的。至于二陈汤本身,在应用上,药物的加减,各个方书也有所不同。
二陈汤源出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组成。原书中记载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等。对此方证,吴昆《医方考·痰门》有一段精辟论述:“湿痰者,痰之源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痰湿也。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是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利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
湿痰之证,多由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故曰:“脾为生痰之源。”二陈汤为治湿痰之祖方,倍受历代医家之推崇,如《医方集解》言:“治痰通用二陈。”此方常将二陈汤作为治疗湿痰、寒痰、痰饮、痰涎诸证之底方。凡疑难杂症有湿痰见症者,多以此方为主,随症加减化裁以应对复杂证候而每获佳效。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5两,白茯苓3两,甘草炙1两半。每服4钱,用水1盏,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七分,去渣热服,不计时候,日二、三服。”
从方剂组合来看,半夏是燥湿化痰药,又能降逆和胃,陈皮也是燥湿化痰药,又能理气健脾,茯苓渗湿利水,甘草和中润肺,乌梅酸敛生津,生姜温中止呕。归纳起来,其作用在于和胃、理气、燥湿、化痰。是理脾胃,治湿痰的一个效方。
徐灵胎认为:二陈汤的作用,在于“治胃中寒湿痰浊”等证,他用以“治肥盛之人痰湿为患,咳嗽胀满。”(《兰台轨范》 )
朱丹溪也是善于用二陈汤的,他指出:“二陈治痰要药,世多忽之,且平胃散为常服之药,二陈汤反不可服乎?但能随证加减,用之无不验。”又说:“二陈汤加升麻、柴胡,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胸膈宽。脾虚者,清中气以运痰降,二陈汤加白术之类,兼用升麻提气。眩晕嘈杂,及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栀子、黄芩、黄连之类。”(《丹溪治法心要》 )
丹溪治食郁瘀滞,胸膈不快,所用的加味二陈汤,组方是:苍术、白术、橘红、半夏、茯苓、川芎、香附、枳壳、黄连、甘草。又:治一切呕吐清水如注的二术二陈汤,组方是:苍术、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姜3片,枣1枚同煎,稍热服。虚寒者加人参、煨干姜;痰饮加南星、倍半夏;宿食加神曲、砂仁。
刘河间治热痰,头眩,用二陈汤加黄芩,即黄芩二陈汤。
在儿科二陈汤的应用方面也很广泛。如《婴童百问》对于寒冷呕吐哕逆的治疗,即选用了二陈汤,指出:“二陈汤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生冷伤脾。”服法也是加生姜、乌梅同煎。
《保赤新编》所载有关二陈应用及加减,可供临床参考:“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姜汁,重用半夏;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积痰嗽,令人呕吐,加黄连、栀子、生姜;痰结胸膈,喘咳上气,加香附、枳壳。”
从以上的加减法中,即发挥了二陈治痰的主要作用,又对于不同因素引起的痰饮采用加味的方法,使之发挥更好的作用。
从中可以看出,治痰饮的方剂,多数是以半夏为主,追溯其源,也是从仲景治痰饮的方法发展而来的。
如《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治呕吐,谷不得下,及心下有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即小半夏汤加茯苓,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
此外,《景岳全书》所载“御药”:大半夏汤(一名橘皮汤):半夏、陈皮、白茯苓、生姜,治痰饮及脾胃不和。茯苓半夏汤:白茯苓、半夏、生姜,治呕吐哕,心下坚痞,膈间有水,痰眩惊悸,及小儿等病。
《宣明论方》橘皮半夏汤:陈皮、半夏、生姜、治痰涎壅嗽,久不已者。
以上各方,由半夏、生姜,加茯苓,再加陈皮,即沿用至今的二陈汤。
小儿常见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疾病,也即是以咳嗽痰喘、呕吐腹泻这类与痰湿有关的疾病较多,经常使用的方剂也不外乎燥湿化痰、利水清热、和胃健脾等方面作用较好的一些效方,其中不少都是与二陈有关,或者是由二陈发展而来的。
与二陈汤近似的方剂为《千金要方》中的温胆汤,《济生方》中的涤痰汤,实际是温胆汤加味。《三因方》中的温胆汤与《千金方》中相同,但增有十味温胆汤一方。《医宗已任编》中,还有一加味温胆汤。至于《沈氏尊生书》中的另一温胆汤则是同名异物,与常用的以二陈为基础的不同。
痰证产生的原因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水湿不能运化是产生痰饮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在脏腑方面,则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出现痰证,可能有多种因素,如心热、肺热,以及其它原因,但总是关系着脾胃。
因为,痰湿水湿所化,如脾胃健全,受纳运化的功能都好,饮食就能化为津液而充实人体的需要。如化为痰,就会留滞在肺、胃、胸膈,以致随气升降,留窜各处,经络四肢,无处不到,引起各种疾患。如小儿咳嗽痰喘,脾胃不和,低烧潮热,惊搐,癫痫等症,都与痰湿有关。
痰证治法
张仲景的主张:“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钱仲阳对于小儿痰饮的治法,提出:“吐涎痰,热者下之;吐涎痰,冷着温之。”( 《小儿药证直诀》 )朱丹溪认为:“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法。”( 《丹溪治法心要》)程钟龄说:“治痰须理脾,以痰属湿,脾土旺则能胜湿耳。治痰如此,饮亦宜然。”( 《医学心悟》 )
如上所述,温中燥湿,是治痰证的一个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 湿痰多见于脾,如痰涎壅塞,并见困倦痰稀等症,用温法;
- 热痰多见于肺,如咳嗽痰喘,并见燥热痰稠等症,用清法;
- 风痰多见于肝,如惊风抽搐,并见发热痰鸣等症,用消法;
- 食痰多见于胃,如恶心呕吐,并见脾胀痰滞等症,用消法;
至于寒痰、老痰,则多虚实互见之证,其关键在脾,日久则多影响其他各脏,出现不同的兼证。在治法上,寒者温之,虚者补之,盛者泄之,顽者攻之。如用温中除湿兼用清法,或用降火顺气兼用下法。各法的应用,多在于祛湿化痰,关键也是在于对脾胃的调整。
咳嗽一症,临床上以湿痰所致者十分常见,究其原因,正如前贤所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湿生于脾,藏于肺,痰湿犯肺,故出现咳嗽痰多之症。临床上,李老常用二陈汤加减化裁主治两类咳嗽:
- 1、痰饮咳嗽:症见咳嗽有痰,痰稀而多,胸腹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
- 2、风寒咳嗽:无表证而痰多之证。
加减应用法则:
- 1、加杏仁、白芥子,名六安煎。治外感风寒咳嗽无表证之轻证。
- 2、面目浮肿者,加桑皮6〜9克,葶苈子1.5〜3克。
- 3、寒甚者,加细辛,或六安煎去白芥子,加五味子、干姜。
- 4、久嗽不愈,脉不数、不虚,寸脉浮大而滑者,乃风痰不解,多服辛凉所致,加麻黄、杏仁、前胡、苏子、桔梗。
- 5、子嗽而属于痰饮者,加白术以补脾安胎。
- 6、肺气不利者,加杏仁、苏子、桑皮。
- 7、咳逆倚息不得卧者,为水饮冲肺,肺不得下降所致,宜加葶苈子、大枣。
- 8、火甚者,加瓜萎霜、黄连;火轻者,加麦冬、知母。
- 9、风寒较重者,加柴胡、荆芥、防风。
- 10、兼血虚、血瘀者,加当归、白芍、丹皮、杏仁。
- 11、风痰甚者,加南星、白附子、皂角刺、竹沥。
- 12、寒痰甚者,加半夏(编者按:可理解为加量)、姜汁。
- 13、火痰甚者,加石膏、青黛。
- 14、湿痰甚者,加苍术、白术。
- 15、燥痰甚者,加瓜蒌、杏仁。
- 16、食痰甚者,加焦三仙。
- 17、老痰、顽痰者,加枳实、海浮石、芒硝。
- 18、气痰者,加香附、枳壳。
- 19、胁痰及皮里膜外之痰者,加白芥子。
- 20、四肢痰者,加竹沥。
中医有“治痰通用二陈”之说,即指二陈汤而言。很多治痰的方剂,也是采用与二陈相同的药物,有的是由二陈发展而来的。本文详细讲述中医临床大家应用二陈汤,以及20种加减化裁心得以飨读者。
★治疗痰症常用效方之“二陈汤”
中医有“治痰通用二陈”之说,即指二陈汤而言。很多治痰的方剂,也是采用与二陈相同的药物;有的是由二陈发展而来的。至于二陈汤本身,在应用上,药物的加减,各个方书也有所不同。
二陈汤,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关于它的主治、方剂组成及其用法,有如下的记载: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5两,白茯苓3两,甘草炙1两半。每服4钱,用水1盏,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七分,去渣热服,不计时候,日二、三服。”
从方剂组合来看,半夏是燥湿化痰药,又能降逆和胃,陈皮也是燥湿化痰药,又能理气健脾,茯苓渗湿利水,甘草和中润肺,乌梅酸敛生津,生姜温中止呕。归纳起来,其作用在于和胃、理气、燥湿、化痰。是理脾胃,治湿痰的一个效方。
徐灵胎认为:二陈汤的作用,在于“治胃中寒湿痰浊”等证,他用以“治肥盛之人痰湿为患,咳嗽胀满。”(《兰台轨范》 )
朱丹溪也是善于用二陈汤的,他指出:“二陈治痰要药,世多忽之,且平胃散为常服之药,二陈汤反不可服乎?但能随证加减,用之无不验。”又说:“二陈汤加升麻、柴胡,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胸膈宽。脾虚者,清中气以运痰降,二陈汤加白术之类,兼用升麻提气。眩晕嘈杂,及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栀子、黄芩、黄连之类。”(《丹溪治法心要》 )
丹溪治食郁瘀滞,胸膈不快,所用的加味二陈汤,组方是:苍术、白术、橘红、半夏、茯苓、川芎、香附、枳壳、黄连、甘草。又:治一切呕吐清水如注的二术二陈汤,组方是:苍术、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姜3片,枣1枚同煎,稍热服。虚寒者加人参、煨干姜;痰饮加南星、倍半夏;宿食加神曲、砂仁。
刘河间治热痰,头眩,用二陈汤加黄芩,即黄芩二陈汤。
在儿科二陈汤的应用方面也很广泛。如《婴童百问》对于寒冷呕吐哕逆的治疗,即选用了二陈汤,指出:“二陈汤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生冷伤脾。”服法也是加生姜、乌梅同煎。
《保赤新编》所载有关二陈应用及加减,可供临床参考:“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姜汁,重用半夏;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积痰嗽,令人呕吐,加黄连、栀子、生姜;痰结胸膈,喘咳上气,加香附、枳壳。”
从以上的加减法中,即发挥了二陈治痰的主要作用,又对于不同因素引起的痰饮采用加味的方法,使之发挥更好的作用。
从中可以看出,治痰饮的方剂,多数是以半夏为主,追溯其源,也是从仲景治痰饮的方法发展而来的。
如《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治呕吐,谷不得下,及心下有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即小半夏汤加茯苓,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
此外,《景岳全书》所载“御药”:大半夏汤(一名橘皮汤):半夏、陈皮、白茯苓、生姜,治痰饮及脾胃不和。茯苓半夏汤:白茯苓、半夏、生姜,治呕吐哕,心下坚痞,膈间有水,痰眩惊悸,及小儿等病。
《宣明论方》橘皮半夏汤:陈皮、半夏、生姜、治痰涎壅嗽,久不已者。
以上各方,由半夏、生姜,加茯苓,再加陈皮,即沿用至今的二陈汤。
小儿常见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疾病,也即是以咳嗽痰喘、呕吐腹泻这类与痰湿有关的疾病较多,经常使用的方剂也不外乎燥湿化痰、利水清热、和胃健脾等方面作用较好的一些效方,其中不少都是与二陈有关,或者是由二陈发展而来的。
与二陈汤近似的方剂为《千金要方》中的温胆汤,《济生方》中的涤痰汤,实际是温胆汤加味。《三因方》中的温胆汤与《千金方》中相同,但增有十味温胆汤一方。《医宗已任编》中,还有一加味温胆汤。至于《沈氏尊生书》中的另一温胆汤则是同名异物,与常用的以二陈为基础的不同。
- 痰证产生的原因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水湿不能运化是产生痰饮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在脏腑方面,则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出现痰证,可能有多种因素,如心热、肺热,以及其它原因,但总是关系着脾胃。
因为,痰湿水湿所化,如脾胃健全,受纳运化的功能都好,饮食就能化为津液而充实人体的需要。如化为痰,就会留滞在肺、胃、胸膈,以致随气升降,留窜各处,经络四肢,无处不到,引起各种疾患。如小儿咳嗽痰喘,脾胃不和,低烧潮热,惊搐,癫痫等症,都与痰湿有关。
- 痰证治法
张仲景的主张:“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钱仲阳对于小儿痰饮的治法,提出:“吐涎痰,热者下之;吐涎痰,冷着温之。”( 《小儿药证直诀》 )朱丹溪认为:“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法。”( 《丹溪治法心要》)程钟龄说:“治痰须理脾,以痰属湿,脾土旺则能胜湿耳。治痰如此,饮亦宜然。”( 《医学心悟》 )
如上所述,温中燥湿,是治痰证的一个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湿痰多见于脾,如痰涎壅塞,并见困倦痰稀等症,用温法;
热痰多见于肺,如咳嗽痰喘,并见燥热痰稠等症,用清法;
风痰多见于肝,如惊风抽搐,并见发热痰鸣等症,用消法;
食痰多见于胃,如恶心呕吐,并见脾胀痰滞等症,用消法;
至于寒痰、老痰,则多虚实互见之证,其关键在脾,日久则多影响其他各脏,出现不同的兼证。在治法上,寒者温之,虚者补之,盛者泄之,顽者攻之。如用温中除湿兼用清法,或用降火顺气兼用下法。各法的应用,多在于祛湿化痰,关键也是在于对脾胃的调整。
★二陈汤20种加减的临床应用心得
已故名医高秀峰运用二陈汤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用于截痰水源,发为面黄食少,咳唾痰多,常用二陈汤加白术,人参,泛用于脾虚水津失于布散而生痰的各种疾患,用量居首位。
2.用于眩悸痰唾,水气凌心;常用二陈汤如白术,桂枝以温阳化饮,用量居二位。
3.用于食积生痰,心下痞硬,嗳腐食少,常用二陈汤去甘草加白术、枳实、神曲、麦芽,用量居第三位。
4.用于热痰喘咳,脉滑,痰黄稠,二陈汤中半夏易贝母,加黄芩、杏仁、瓜蒌、莱菔子、蜗牛,无蜗牛用炒地龙代,用量居第四位。
5.用于小儿疳积,肚大青筋,烦渴、厌食,二陈汤中半夏易胆星,加人参、白术、胡连、芦荟居第五位。
6.用于胆胃不和,黄疸,呕吐,常用二陈汤加茵陈、栀子、大黄,用量居第六位。
7.风痰眩晕、呕逆、畏光怕噪音,常用二陈汤加泽泻、白术、天麻、蔓荆子。
8.喉中如有梅核梗塞,吞之不入,吐之不出,属痰气郁结者,用二陈汤去陈皮,加苏梗、厚朴。
9.因高声饮冷,而骤然失音,用二陈汤去陈皮、云苓加苦酒、鸡子白。
10.胃不和,逆气夹痰上犯神明而失眠,宜二陈汤加秫米、夜交藤。
11.痰瘀阻窍,发为头痛、耳鸣,宜二陈汤加川芎、红花、僵蚕。
12.久病或老年人动则气喘痰鸣,腰酸脚冷,宜二陈汤加附片、沉香、五味、熟地,补火化饮除痰。
13.湿浊上干阳位,发为头重身困,苔腻脘痞,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以燥湿除痰。
14.痰火狂躁,裸体打骂,不知羞丑,用二陈汤加芒硝、大黄、黄连、生铁落。
15.痰扰心神,发为惊恐,怕人,怕响声,二陈汤加生龙齿,飞朱砂冲服。
16.胆热多眠,或夜游不醒而无知觉,二陈汤加枳实、竹茹、郁金。
17.用于癫痫发作,常以二陈汤加郁金、白矾、天麻、钩藤,每收近效。
18.用于胆涎沃心,发为神蒙意乱,呕逆心烦,短暂性发作,思维判断力差,二陈汤加枳实、竹茹、郁金、柴胡,本病以心理疗法为主。
19.用于痰走经络,肢体麻木痛,或有硬结肿块,常用二陈汤加白芥子、炒甲珠、全虫、生姜捣汁。
20.用于脂肪痰或肥胖病,常以二陈汤为主加草决明、僵蚕、海藻、牡蛎,为末糊丸,荷叶汤下。
以上二十种加减变化是先生临床常用较之得心应手的例证,他如外科、皮肤科、妇科、五官科不常用的诸多方法,在此从略,高老仙逝快三十年,我临床运用先生上述变法多获良效。
病案举例:章某,男,38岁,初诊于1986年5月上旬,患者神志障碍,狂躁乱骂,目红,脉滑,苔黄,断痰火上扰神明,急拟二陈汤加芦荟、大黄、黄连、生铁落7付,嘱每日1付。
二诊:于1986年5月中旬,家长属代诉,服上方狂躁乱骂已,唯偶有答非所问,睡眠差。查脉弦,苔黄,目红已退,仍用二陈汤加胆星、郁金、白矾少许,百合、生地,七付每日一付。
三诊:1986年5月中旬,患者自诉服上方睡眠较好,神志清爽,唯食少消沉。拟归脾汤合逍遥散化裁再书10付,嘱每日1付,药完病愈,由于该患者有个贤德柔顺的内助,善于为其夫排忧解难,百般依顺,善解夫意,巧言开导,至今一切如常。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制半夏150g,橘红150g,白茯苓90g,甘草45g。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7片、乌梅1枚,水煎服。
现多改为汤剂:半夏9g,橘红9g,茯苓6g,炙甘草3g。乌梅有时用,也有时不用。
本方为治一切痰湿的基础方。主治痰湿所致之咳嗽痰多、恶心呕逆、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头眩心悸、舌苔厚腻、脉滑等症。方中以半夏燥湿、降气、调中、利痰为主药;气滞则生痰,故用橘红行气和中为辅药;湿盛则生痰,故以茯苓利湿为佐药;更以甘草和中健脾为使药,加生姜之辛,以助陈、夏之利气化痰,加乌梅与甘草酸甘合化生阴,以防燥药之过燥。共成和中行气、化湿除痰之剂。
中医认为痰之本为湿。湿聚而停留则为水,湿不能气化则为饮,饮似痰而稀,可因气化不利而停滞,湿受气火之灼,可被煎灼变稠而为痰。所以前人说“稀者为饮,稠者为痰,水湿为其本也”。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变证百出。
简言之,痰在肺则咳嗽,在胃则呕逆,在头则眩晕,在心则悸怔忡,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在四肢则肢节沉痛而类似痛风证,等等。对这些病症,均可灵活运用除痰之剂以治之。
本方加黄连6g、栀子6g,名连栀二陈汤,可用于治疗胸膈中有热痰,令人呕吐,吐物味苦等症。
加砂仁5~6g、枳壳6~9g,名砂壳二陈汤,可用于痰盛气滞而胸腹胀满,功可行痰利气。
加炒枳实9g、瓜蒌20~30g、炒莱菔子9g、焦山楂9g、焦神曲9g,名加味二陈汤,主要用于食积痰盛。
加苍术6~9g、枳壳9g、片姜黄9g,主治痰气上攻、眼目肿胀,以及嗜酒之人手臂重痛麻木等症。
二陈汤加胆南星9g、炒枳实9g,名导痰汤,功能燥湿豁痰,行气开郁,用于治疗顽痰胶固、头眩脘闷、呕恶少食、坐卧不安、痰盛晕厥等症。
再加片姜黄9g、木香6~9g,用于治疗痰饮流入四肢、肩背酸痛、沉重、手足疲软、乏力等症。
再加木香6g、香附9g,用于治疗痰气结滞、胸脘满闷、咳逆上气等症。
二陈汤加枳实6g、竹茹6g,名温胆汤,功能清胆和胃,除烦止呕,主要用于痰气互阻,久郁化火,火热扰心而虚烦不眠,或大病之后,胆虚气寒,疏泄不利而致的痰涎不化而胃胀少食、苔腻脘闷等症。
二陈汤加杏仁5g、白芥子3g,名六安煎,主治风寒咳嗽、痰多不易出、胸闷气滞等症。
二陈汤加炒枳实6g、竹茹6g、胆南星9g、菖蒲6g、远志9g、党参6~9g(气实者可不加),名涤痰汤。功能化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之舌强不语、神蒙错乱、手足不遂等症。
我曾用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气郁、痰结蒙蔽清窍发为失语之证。举例如下:
何某某,男,40岁。因生气而两夜未睡,就诊前1天下午突然不能说话,自觉听力减退、头晕、头胀痛、胸闷、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诊断为痰迷清窍之证。治法豁痰开窍。处方:陈皮6g,半夏9g,茯苓12g,枳实9g,竹茹9g,菖蒲9g,郁金9g,胆南星6g,生龙牡(先煎)各15g,3剂。追访时说,取药回来,服了1剂即会说话,又服2剂即痊愈。
还曾用本方加理气药治疗梅核气,举例如下:
胡某某,男,34岁。1周来咽部有东西堵感,如有虫子在里面,常欲咽唾把物咽下或吐出。经耳鼻喉科检查正常。小便黄,胃胀如气囊隐痛,微有呕恶,舌苔白,脉细滑。诊为痰气凝结所致之梅核气。治以理气化痰。处方:陈皮9g,半夏9g,茯苓9g,厚朴6g,苏梗6g,全瓜蒌30g,麦冬9g,玄参9g,枳壳9g,共服6剂而痊愈。
总之,二陈汤是除痰剂的最基本方剂,经过历代医家加减变化,又发展出了许多除痰方剂,前面已有一些举例,还有不少由此方变化出来的方剂,不再一一列举,读者可以一隅反三地去学习。
后面要讲的是明代医家张景岳先生根据二陈汤化裁出的两张方剂,因为应用较广,效果较好,故特做专门讲述。
二、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
当归6~9g,熟地9~15g,陈皮5g,半夏6g,茯苓6~9g,炙甘草3g,加生姜3片,水煎服。
此方既是二陈汤加当归和血养血而益心肺,加熟地滋肾水而润肺金,又是六君子汤去参、术加归、地而成,故名金水六君煎。
本方主要用于肺肾虚寒,水湿上泛为痰;湿痰内盛,咳逆多痰;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舌苔白厚腻,脉滑等症。
金水六君煎创既滋阴又化痰,治痰盛咳呕而肺肾不伤之法,临床用之确有良效。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虚不化之痰浊壅盛、呕逆腹泻等症,金水六君煎适用于肺肾两虚、痰浊内盛、咳嗽痰多之证。但如脾虚多湿而大便不实者,可去当归加炒山药9~15g;如痰盛气滞留胸膈不快者,可加白芥子3g;如阴寒内盛而咳嗽不愈,吐白稀痰者,可加细辛3g;加兼寒居半表半里,而寒热往来者,可加柴胡6~9g。
我曾用此方加生地、藕节炭、白茅根、旋覆花、白及等,治愈肺肾两虚所致的支气管扩张症,咳痰多,且痰中有血者,具体药方如下:当归炭6g,熟地9g,生地炭20g,半夏10g,化橘红10g,茯苓15g,紫菀12g,藕节炭30g,枇杷叶12g,旋覆花(布包)9g,白及9g,炒苏子10g。共服18剂而痊愈。
三、苓术二陈煎(《景岳全书》)
带皮茯苓12g,生晒术3g,淡干姜(炒)1.5g,广陈皮6g,泽泻5g,姜半夏9g,猪苓5g,清水炙甘草1.5g。水煎服。
此方也是从二陈汤发展而来的,其健脾利湿的力量大于二陈汤,且能温脾化气。脾胃虚寒之人,中湿容易停滞,往往出现腹泻便溏、胃气呆滞、小便少、四肢懈怠、精神疲倦,或咳嗽吐稀白痰等症。以此方治之,最为适宜。
方中以白术、半夏为主药,二苓、泽泻为辅药,陈皮、干姜为佐药,甘草为使药,共成健脾化痰、温中疏滞、化气利水之剂。
与金水六君煎比较,本方偏重于温脾胃、化气利水而祛湿除痰。金水六君煎则偏重于补肺肾以助水之化源而祛湿除痰。
我曾用本方(用量稍加大)加桂枝6~9g及生麦芽、广木香等,用于治疗西医诊断的胃肠神经官能症一类疾病。举例如下:
毛某某,女,42岁。多年来食纳不好,腹中常有似流水声辘辘作响的感觉,口干不欲多饮,腹部有时发胀,有时似坠,但都不严重,长期睡眠不佳,有时心慌心跳,四肢乏力,喜暖,倦怠神疲,轻度咳嗽,吐白稀痰。体重渐渐下降,头部似发沉面欠清爽,大便有时1日2次,有时1次,不成形,小便少,舌苔略白水滑,脉象沉滑欠有力。曾经住过几家大医院做各种检查,均末发现阳性所见,诊为胃肠神经官能证。做对症处理,效果不佳,故请我会诊。
我诊为中焦虚寒、脾不健运之证。中虚水湿不化,上则为稀痰而致咳,犯心而为心悸失眠;在中则为水饮而走肠间,影响水谷精微的升化;下则关门不利,气化无权而尿少。后天失养,故日渐虚疲。治宜温健中焦,利湿除痰,佐以安神之法。
处方如下:生晒术6g,带皮茯苓12g,陈皮6g,桂枝6g,淡干姜3g,泽泻15g,猪苓12g,姜半夏9g,清水炙甘草1.5g,生麦芽9g,广木香5g,香附6g,远志9g,炒苏子9g,杏仁9g。以此方随证加减共进50余剂(有时加党参5~9g,有时加土炒白芍6~9g,有时加吴茱萸3~5g等等)而痊愈,上班工作。
我们通过对从二陈汤加减化裁出来的许多方面的学习,深深体会到中医学中方剂的组处配伍、加减化裁,实是一门理论深刻、涉及面广、出神入化的重要学问,必须深人学习中医理论,掌握辨证论治,才能真正体会到方剂灵活运用的深义。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