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为何最后却失败了?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大家肯定都听过,里面不光有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还有诸葛亮高瞻远瞩的分析。《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是刘备三顾茅庐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推知未来。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这段故事的背景。刘备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理想,'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见面后,刘备首先谈了自己的抱负和来意,诸葛亮对其'三顾'也十分感动,对刘备讲了一段话。他说:
自从董卓作乱以来,英雄豪杰乘势而起,占据几个州郡的诸侯不可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望低、势力弱,但他能打败袁绍,由弱变强,不仅仅是由于他占据着'天时',同时也是事在人为、正确谋划的缘故。
之后,他着重分析了战略地位既重要、现有力量又薄弱的荆、益二州。荆州四通八达,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离曹操的政治中心许昌、洛阳也比较近,占有它,就等于占据了北伐曹魏的有利前沿阵地。
益州(相当于当今的四川和重庆),四面环山,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并且非常富饶,经济价值十分可观,可作为支持战争的稳固战略后方,汉高祖刘邦就是凭着他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供应,与项羽打了一场为期四年的持久战,最后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这两个地方那么重要,而它们的主人刘表没有成就大业的抱负,刘璋更是昏庸软弱,早晚都会被他人吞并,趁早行动,就能抢占先机。
也就是说,判断形势要善于抓住要害,看哪儿强、哪儿弱,哪儿实、哪儿虚,哪儿便于突破,哪儿便于奠基,哪儿便于发展,以便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这些思想方法在哪个领域都是通用的。
简而言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跨有荆州、益州。然后跟孙权结交好。
当207年诸葛亮策划隆中对,其最终目标是一统天下时,是刘备非常落魄的时候,才仅有1县之地。
在未来短短11年时间里,刘备从1县之地,到先后据、益州,与孙权结湘水之盟,219年刘备、关羽开始2路反攻曹操,这一系列过程和成就,无疑是刘备按照隆中对,来一步步实践的。
诚然,计划赶不上变化,隆中对在实践过程中,出了不少偏差,甚至219年末关羽败亡,导致隆中对戛然而止。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隆中对却是是一项重要国策,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贡献也是很大的。诸葛亮隆中对这个重大的失误将为统治者观其得失,避免历史再次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