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笈七签》元气论
《云笈七签》,北宋进士张君房所著。张君房生平事迹,除了奉旨编纂《云笈七签》外,不详。《云笈七签》是张君房汇集多种道家经典著作,整理提炼而成,被后世称为“小道藏”,内容包罗万象。炼丹、制符、炼咒、练气、除三尸九虫、守庚申、洞天福地等等无一不包,可说是一部修真宝典,在《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一》里面有一篇《元气论》。《元气论》开篇说:
“混沌之先,太无空焉;混沌之始,太和寄焉。寂兮寥兮,无适无莫。三一合元,六一合气,都无形象,窈窈冥冥,是为太易,元气未形;渐谓太初,元气始萌;次谓太始,形气始端;又谓太素,形气有质;复谓太极,质变有气;气未分形,结胚象卵,气圆形备,谓之太一。元气先清,升上为天,元气后浊,降下为地,太无虚空之道已生焉。道既无生,自然之本,不可名宣,乃知自然者,道之父母,气之根本也。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气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纯阳一气,与太无合体,与大道同心,与自然同性,则可以无始无终,无形无象,清浊一体,混沌之未质,故莫可纪其穷极。”
笔者试将其译为现代汉语:宇宙未形成之前,什么都没有。慢慢的出现了“太和”,但是“太和”非常的不明显。慢慢的出现了“太易”,这时候“三一合元、六一合气”,可是依然没有具体形象,是看不见的。慢慢的出现了“太初”,元气开始出现了。然后“太初”演变为“太始”,出现了形和气。然后演变成为“太素”,形和气逐渐变为实质。接着又演变为“太极”,“太极”之中,形和气不断的相互转化。逐渐的转化为一个像鸡蛋一样的胚胎,这个胚胎元气充足、形神完备,称为“太一”。接着元气开始变清,上升为天。然后元气又开始变混浊,下降形成大地。“太无”以及虚空演变之道逐渐形成。这种道是自然形成的,无法用语言描述。自然是道的根本、元气的根本。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气本一,根本都是“一”。“一”是纯阳一气,是真正的至元。“一”如果与太无合体,与大道同心,与自然同性。那么可以无始无终,无形无象,清浊一体,混沌之未质,故莫可纪其穷极。
“一”是什么?《老子》中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
那么“一”到底是什么呢?是道吗?是自然吗?是神吗?是上帝吗?都不是。《云笈七签》说的很清楚,“一”就是纯阳一气,是真正的至元。修真养气,修的就是至元一气、纯阳一气。无论是静心打坐、吞津服气还是保精养气、丹药养气等等方法,最后的结果要达到五脏调和、元气充盈于五脏六腑、丹田内元气充盈,但是体内元气又浑然一体,达到“一”的状态,也就是混沌的状态。人类修炼是这样,万事万物无不是这样,所以《老子》才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与万物同一,这就是俗话说的天人合一。《云笈七签》也说,如果修炼达到混元一体的状态,那么就会“与大道同心,与自然同性。”进一步就可以达到“无始无终,无形无象,清浊一体,混沌之未质,故莫可纪其穷极。”也就是长生久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