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173 内忧外患
NO.173
李豫此时的忧愁,如果用一个数字来形容,那就是“π”——滔滔不绝,永无止境,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豫此时的处境,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内外交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很不太平。
先看内部。
自从安禄山发动叛乱以来,战争已经持续了七年之久,由于河北、河南等地相继沦入叛军之手,唐朝平叛所需的钱粮和物资只能依赖江淮,这样一来,江南百姓承担的赋税压力就如同中年男人的腰围般屡创新高——更令人头疼的是,只要涨上去,似乎就再也下不来了。
然而一个地区的生产力毕竟是有限的,人们的承受力也是有限的,当无数的富翁变成了负翁,无数的平民变成了贫民,这些被逼上绝路的江南百姓只能选择揭竿而起。
公元762年八月——也就是李豫下令出兵讨伐史朝义前不久,在台州(今浙江临海)人袁晁的领导下,一次声势浩大的起义发生了。
起义军在短短数月的时间里就先后攻陷了台州、信州(今江西上饶)、温州(今浙江温州)、明州(今浙江宁波)等多个州府,并建立政权,改元宝胜。
此后江南百姓纷纷响应,袁晁的部众很快就扩充到了近二十万。
消息传到长安,李豫大为震惊。
江南是财赋重地,一旦江南乱象再持续个一两年,朝廷别说是平叛了,就连吃饭恐怕都有问题!
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他都必须尽快扑灭袁晁的起义!
这是压倒一切的大事!
为此,他急命驻于徐州的李光弼立即率精锐部队讨伐袁晁,李光弼火速派部将张伯义领兵开赴浙东平叛,直到半年多后才把这次起义镇压了下去。
如果说江南是内忧,那么西北就是外患。
由于当时河西(治所今甘肃武威)、陇右(治所今青海乐都)的唐军主力大都被调回中原参与平叛,唐朝在西北的边防军实力大减。
吐蕃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天赐良机。
公元756年,也就是长安陷落、玄宗李隆基西逃成都的那一年,吐蕃人就趁虚而入,一下子攻占了威戎(今新疆阿克苏)、神威(今青海海晏)、定戎(今青海湟源)、宣威(今青海西宁北)、制胜(今青海西宁西)、金天(今青海贵南)、天成(今甘肃积石山)、振威(今青海同仁)等军镇,就连李隆基耗费了极大代价才攻下的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也又一次落入了吐蕃之手。
之后的三年中,吐蕃又相继攻陷了西平(今青海乐都,为唐朝陇右节度治所)、河源(今青海西宁东)、廓州(今青海化隆)等多处西北要地。
……
总而言之,吐蕃乘着唐朝内陆忙于平叛无暇他顾的机会,大肆趁火打劫,夺取了唐朝西北边境的大片土地。
而令唐朝朝廷头疼的,还不止是吐蕃人——之前内附的党项人也骚扰不断。
党项本是西羌的一支,居于川藏地区,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唐朝强盛,党项诸部纷纷降唐,后来他们原先的居住地为吐蕃所侵,无处可去,只好向唐朝请求内迁,之后便被安置在庆州(今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
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党项人却忘恩负义,如寓言“农夫与蛇”中的蛇一样反噬之前曾庇护他们的唐朝。
唐朝对他们的恩情比山还高,他们却在唐朝危难时不停补刀!
公元760年正月,党项人趁唐朝在西北地区兵力薄弱,一路南下,逼近长安,肃宗李亨紧急起用当时闲居在京城的郭子仪为邠宁(治所今陕西彬州)节度使,党项人迫于其威名,这才悻悻退走。
之后的数年间,党项人又多次侵扰唐朝的宝鸡(今陕西宝鸡)、凤州(今陕西凤县)、奉天(今陕西乾县)等地。
……
尽管党项人的实力远不如吐蕃人,但由于他们距离关中较近,也对位于长安的唐朝朝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