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出神迹┃城市创新有“三力”:动力助力蓄力!
这几天,催更的朋友很多,感谢支持。
迹象显示新一轮的中心城市扩容(含城市扩容如长春代管公主岭,市区扩容如成都撤销新津县设立新津区等)和县级单位(县或县级市)整合调整工作已经拉开序幕。县级单位调整主要指:撤县设市、撤县设区、撤市设区、县市合并等。
但是,这些基本与南京无关。今天,我们聊的是:城市创新。
NO.1 | 壹
6月27日下午,2020南京创新周圆满落幕。创新,重要;但并没有高潮的噱头。
创新到底该怎么搞,小编今天尝试自我突破,结合南京优劣势谈三点。
创新动力取决于企业
创新主体是企业,企业创新动力是盈利,盈利基础是市场,市场(无外乎消费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取决于人口和经济总量。
人口与经济总量大概率取决于面积,现在又绕回来了:为什么很多城市热衷于扩容,原因简单明了,这同时也是南京的短板。
那么,在选择企业的时候,务必要分析清楚:它来的目的是不是赚钱,如果不是那就是来骗钱的,如果也不是来骗钱的,那就直接介绍给慈善组织吧!
所以,补贴,尤其是现金补贴不应该成为吸引企业的手段。
NO.2 | 贰
创新助力取决于城市创新土壤
老生常谈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科教第三城——南京,拥有极其丰富的人才资源。这些都是南京的优势,南京不缺创新土壤。
如何利用人才资源发掘文化资源,是摆在南京面前的问题。不管是复杂的高科技创新还是简单的文玩周边产品创新,都离不开人才。
留不住人才?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资源同样可以利用,毕业后的人才可能还不如在校期间创新能力强。
前面我们说了,不应该把钱用在补贴企业身上,可以更多用在鼓励高校创新上,比如创新项目落地并得到市场认可后,可以给予奖励。或者可以直接成立市级创新大奖(还可以由企业冠名赞助,根本不用政府出钱)。
ps:建议重点支持一家高校飞得更高,头部高校也应该有高首位度。
NO.3 | 叁
都市圈为城市创新循环提供蓄力
之前小编就提醒过,大投入搞创新,资源哪里来?从国家争取?那先把国中争取到;省里支持?目前看机会不大;那就一种可能了:从其他产业分流而来,这种存量资源的闪转腾挪虽说可能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但会不会有后遗症呢?难说。
都市圈特别合作区可以为南京创新产业提供蓄力。在南京的主导下,特别合作区内实现GDP、税收和土地收益等共享,一旦企业成长起来,协助其回流南京。而南京把资源集中到头部企业中去,撒胡椒面实在不可取。
宁淮特别合作的水平远远不够,最起码要参照深汕特别合作区,甚至更高级。
NO.4 | 肆
南京十四五规划中对城市的定位就是“创新名城,美丽古都”,这二者其实是紧密联系的:通过高校资源利用古都资源将南京打造成创新名城!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另吐槽、爆料、建议和咨询都可以加小编微信哦!
往期精选
● 成都县改区长春“领公主”┃南京何去何从┃宁句城际首个盾构区间贯通透露天机!
● 长江水浪打浪┃好戏三连唱┃央视送南京近舞台中央!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