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永寿县志余》读书笔记

《永寿县志余》读书笔记

乾州蕞娃

这本装帧精美的《永寿县志余》是我从乾县著名民俗专家崔岳先生处借得的,是永寿县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办公室2017年整理印刷的。编者以永寿县档案局现存的清嘉庆元年(1769)知县蒋基所修的《永寿县志余》为粉本。

笔记一:关于《点校注释说明》中的“将基”和封面中“蒋基”,是否为同一人名的辩证?事实证明,编者在《点校注释说明》中将这位原作者的姓名“蒋基”误印为“将基”。这让我初看到本书时的惊喜大打折扣。那种绢纸印刷,丝绸封面所带来的惊喜荡然无存,遗憾之感顿生。确实是遗憾,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对于修志者而言,如此至关重要(关键)环节都能弄错了,在不想骂人的情况下,确实只能用遗憾来形容我此刻的心情。因为这个错误不能原谅。

蒋基,字骐昌,号亦堂,天元(今江苏苏州)人。乾隆时进士,曾任醴泉、永寿知县,能诗文,重文物保护。名宦有传。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任醴泉县(礼泉县原名)知县,勤政爱民,品学兼优。乾隆戊申(1788年,一说1786年秋七月)官永寿县。曾编纂《醴泉县新志》、《永寿县新志》《永寿县志余》,承修昭陵及陪葬墓,请帑修文庙并唐太宗庙、关帝庙。

笔记二:在《永寿县志余》第一卷《赋役类》中关于盐课的记载中有这样一些关于银两计算单位“两、钱、分、厘、毫、忽、微、纤、尘、渺”,让我产生了兴趣,估计大多数人可能和我一样,对此鲜有耳闻,所以多方查找资料,予以求证,现整理如下。根据雍正版《黔阳县志》(校注本)记载:清代关于条银记算共分11级:两、钱、分、厘、毫、丝、忽、微、尘、纤、渺,仔细对比你会发现两者多少还有一些差异:一是雍正版《黔阳县志》(校注本)在“毫”和“忽”之间还有一个单位“丝”这在《永寿县志余》中没有记载,且“纤”和“尘”的先后顺序不一样。

同时,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为十。清《御制律吕正义》记载:“十钱为两”。一分为十厘,一厘为十毫,一毫为十丝,一丝为十忽,以此类推。后2014年1月13日《扬子晚报》作者梅建明《高淳老地契揭开“奇葩计量法” 清朝“财迷”算钱能精确过纳米级》曾就此事进行过报道,当时记者曾就此事采访过上海交通大学古代计量科学历史专家关增建教授,关教授认为古代银两单位如此细微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记录,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精度既无必要,也测量不出来。因为当时的测量工具根本到不了这样的精度。之所以这样去做,是因为当时有许多情况需要精准地平摊银两,如一州县《赋役全书》规定的本州县地丁总数需要平摊到每块土地、每个花户,分家析产、土地买卖需要平摊赋银,州县官须按照在任的天数平摊对上司衙门缴纳的各种“陋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计算不精准就会有亏空(即如民间所谓“大秤进、小秤分”就可能会出现亏空一样)。二十几位数的计量单位就是由于这种需要精确计算的原因出现的。

笔记三:关于吕公祠的记载:吕公祠,在泉神庙左偏,中祀宋永寿县令吕公大防、东西金永寿县主薄邢公珣、元处士邑人白公用、明永寿知县李公纲、开封府验校邑人杨公邦梁。国朝永寿县知县张公焜、乾州直隶州知州王公以观、永寿县知县黄公中铨、署永寿县知县郑公居中配。按天生五财,利济万物,民非水火不生活,水泉之流而不息,神助昭然,此泉神庙之所建也。水利为地方要务,浚泉成渠,前者创之,后者述之,惠不费而泽孔长,此吕公祠之所以建,而邢白以下诸公宜配也。续入祀典、群祭,与城隍、土地、名宦、乡贤并懈,有报有祈,后之君子,其益讲明而切究之乎。

吕大防(1027年-1097年),字微仲,京兆府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进士 ,任冯翊主簿、永寿县令,县无井,饮水困难,大防将泉水引入县,县民名之曰“吕公泉”。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监察御史里行。因参与濮议而被贬黜。哲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发遣开封府。元佑元年(1086年),升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汲郡公。哲宗时,以元佑党争,知随州,贬秘书监。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舒州团练副使,循州(今惠州市)安置,至虔州信丰(今江西信丰县)病卒,时年七十一岁,南宋初年追谥为正愍,追赠太师、宣国公。著有文录二十卷,文录掇遗一卷,《文献通考》并传于世。工书法,传世墨迹有《示问帖》。这对于蓝田县的文物之研究者就具有一定的意义了,我准备把这段文字发给蓝田县的文友。

笔记四:关于贡生的记载中,我发现了挨贡和恩贡的不同说法。仔细查阅了文献资料得知: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恩贡,凡遇皇室或国家庆典如皇帝登基,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除岁贡外,加选一次作为恩贡。 清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比如,朝廷每年都会给孔氏后裔一定的贡生名额,以示尊孔崇儒。优贡,每三年各省学政三年任期满时,就本省生员择优报送国子监的,称为优贡。拔贡,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报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初每六年选拔一次,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改为每十二年一次。名额是每个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副贡,乡试也就是秀才考举人的考试中,没有考中举人,但成绩尚可,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贡生。始于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