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

成都博物馆联合陕西的博物馆,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扶风县博物馆、岐山县博物馆等,举办青铜器专题特展。特别是非常难得的请来了何尊。

中国青铜文明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周时达到鼎盛。商周青铜器以兵器和礼器为主,其中青铜礼器作为礼制的象征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中国青铜文明中最独特的文化符号。中国青铜文明的地区差异,体现了各个族群思想观念和社会面貌的独特性。位于秦岭两侧的关中平原、汉中平原和成都平原自古就是滋生文明的沃土,关中平原商周文化以各类青铜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构成礼仪体系,成部平原三星堆文明以青铜人像、面具、神树等作为信仰与神权政治的象征物,而汉中平原处于沟通秦岭面北的地理位置,其商代铜器既有地方特色,又与中原文化和蜀文化互有交流。三地青铜文明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函和文化交流、互动的存在,既表明了各自在中国青铜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又为探讨古代秦岭南北的交通线路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何尊,1963年陕西宝鸡贾村塬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收藏,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器身有纹饰三组:上部饰蕉叶纹,其下有蛇、兽面纹组合;中部饰饕餮纹,兽面巨睛利齿,眼、眉、口、鼻、角均突出器表;下部也饰饕餮纹。

何尊内底铸铭文12行共122字,记载周成王承武王遗训,营建东都成周,并提及文王受天命、武王克商等事,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文相印证。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中国”一词。

铭文大意: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对宗小子何进行训告,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中心,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另外,何尊铭文第一次出现了有“心”的“德”。

亚伐方罍(lei),商代晚期,1976年汉中市城固县宝山镇苏村小冢出土,洋县文物博物馆收藏。当时出土方罍一对,这是较大者,重16.7千克,容积约16566毫升。罍方体有盖,盖及其握手皆为屋脊状。肩两侧饰牛首形耳一对,背面腹下有一羊首鋬(pan)。器盖面与颈部饰兽面纹,肩部饰钩啄鸟纹(一说为夔纹),上腹部为一周涡纹与四瓣目纹相间的纹饰带,其下饰两两相对的鸟纹(一说为夔纹)构成的蕉叶纹。左耳内侧壁刻有“亚伐”。“亚伐”为族氏名,河北灵寿县出土了同名铜卣(you),反映出城洋地区古族群与其他区域族群的交流互动。

兽面纹瓿(bu),商代晚期,1990年汉中市洋县安冢村出土,洋县文物博物馆收藏。瓿流行于商代,用于盛酒或水。该瓿重13.9千克,容积约20445毫升。口沿下饰凸弦纹,肩部饰夔纹纹饰带,腹部饰繁缛的连体兽面纹。与安阳殷墟小屯232号墓出土的同类器在纹饰和形制上非常接近,反映了汉中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互动。

伯各卣(you),西周,1980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弓鱼(合起来一个字)国墓地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竹园沟鱼国墓地7号墓出土的伯各卣有两件,一大一小,此为较小者,重3.17千克,容积约1160毫升。该卣形体椭圆,盖饰巨角卷翘的大兽面两组,云雷纹作地。盖中为四牺首围成的圆形捉手,盖折沿处饰一周夔龙纹。卣颈部饰夔龙纹一周,间有两兽首。腹部正反面各有一大兽面,突目巨口,卷角翘起,两侧有夔龙下探。圈足有一周夔龙纹。提梁底端各有一卷角高突的羊首,中部各有牛首,提梁表面饰夔龙纹。通身饰四道高扉棱。器、盖同铭,铸铭文6字“白(伯)各乍(作)宝尊彝”。整器工艺精湛,纹饰华美,是西周提梁卣中的精品之作。

伯各尊,西周,1980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弓鱼(合起来一个字)国墓地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该尊重3.25千克,容积约2000毫升,通体饰四道高扉棱。颈部饰四组蕉叶纹,每组蕉叶纹由两只倒立的夔龙纹组成,蕉叶纹下饰一周回首卷尾夔龙纹。腹部正反面各一圆目高突、卷角高翘的大兽面,两侧有夔龙下探。圈足一周夔凤纹,以云雷纹作地。器底铸铭文与伯各卣相同“白(伯)各乍(作)宝尊彝”。

亻朕(合起来一个字,zhen)匜(yi),西周,1975年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窖藏出土,岐山县博物馆藏。匜为水器,与盘组成用于沃guan(泴,上半部有点像舆字上半部,车换成水字,下半部是皿字)之礼。此匜重3.78千克,虎头羊足,平盖宽流,兽首鋬,四足作羊蹄形。口沿下饰窃曲纹和一道凸弦纹。器底及盖分别铸有铭文,文意相连,共157字,记述了牧牛状告上级及判刑结果。铭文里的鞭刑、墨刑和赎刑,可与《尚书·舜典》记载的“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赎刑”相印证。这篇铭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篇法律判决书,是研究法律史的重要资料。

兽面纹觥(gong),商代晚期,1981年汉中市小江乡张村出土,洋县博物馆藏。觥为盛酒器,流行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整器多做兽形,以兽首为盖。此觥重1.2千克,容积约376毫升。整体呈偶蹄类圆雕动物形象,前流后尾,饰以云纹为地的变形鸟纹,尾部饰卷体夔纹。盖作兽首形,盖脊及兽面上铸小兽及夔,盖面饰云纹为地的夔纹。

涡纹罍(lei),商代晚期,1981年汉中市小江乡张村出土,洋县博物馆藏。此罍重6.8千克,容积约17400毫升。肩部两侧有半环形兽首耳,下腹部有牛首形半环状鋬(pan)。其肩部的涡纹常见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除单独出现外,还常与夔纹、云纹、蛇纹、雷纹等相间组成纹饰带。河南安阳戚家庄、陕西岐山贺家村等地发现有形制相似的涡纹罍,反映这一时期汉中平原与关中及中原地区的密切文化交流。

兽面纹簋,商代,陕西宝鸡市扶风县红卫村出土,扶风县博物馆藏。簋是盛放黍稷粮食的容器,常与烹饪或盛放肉食的鼎构成组合。此簋重2.8千克,口沿下饰夔纹一周,其间等距分布3个浮雕兽面,腹部饰3组浮雕首面,腹部及圈足纹饰被六道扉棱平分,并均以细云雷纹衬地。

乳钉纹簋(gui),商代,陕西宝鸡市扶风县召公吕宅出土,扶风县博物馆藏。此簋重3.2千克,口沿下饰涡纹间变形夔纹,正反面正中各有一兽面凸起。簋身满饰交错菱格纹,菱格中饰乳钉。圈足饰一圈对称夔纹组成的兽面纹,以小扉棱作鼻。

涡纹罍,西周,1976年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齐家村出土,扶风县博物馆藏。

左边三个从左到右依次是:兽面纹双耳簋、直棱纹簋、四叶木纹鼎,均为西周,1980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弓鱼(合起来一个字)国墓地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铜豆,西周,1974年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弓鱼(合起来一个字)国墓地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铜豆始见于晚商,通行于两周,春秋晚期至战国最为盛行,为盛食器。此豆上部盘外壁饰一周圆形乳间三角形镂孔,其足镂空作网格状。

凤鸟纹尊,西周,1980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弓鱼(合起来一个字)国墓地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腹身纹饰工整,上下对称方式布局,中心为一周细直棱纹,其上下各有一周以云雷纹作地的夔凤纹,其间有两对称兽头隆起,最外侧各饰两周弦纹。

龙纹小铜罍,西周,1980年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弓鱼(合起来一个字)国墓地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此罍是宝鸡地区出土的罍中最小的一个,但制作精细,纹饰华美。器身附着对称半环形兽首耳衔环,下腹部正中有牛首鋬。盖中有蒜头形钮,盖面饰圆涡纹间昂首夔龙纹一周,肩、腹部纹饰被弦纹间隔为三组,上侧饰圆涡纹间昂首夔龙纹一周,中部饰兽面纹间夔纹,下部饰蕉叶纹一周。

覃父癸爵,商周,1980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弓鱼(合起来一个字)国墓地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爵身饰两组兽面,云雷纹衬地,有兽首单鋬,鋬内腹壁有铭文1行3 字“覃父癸”。此爵与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的“覃父癸”觯(zhi)的铭文风格和内容完全一致,反映出蜀与周王朝的密切联系。

子?方鼎,西周,1980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弓鱼(合起来一个字)国墓地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该鼎重2.9千克,容积约1520毫升。鼎立耳上一周云纹,腹部上侧饰探首卷尾夔纹一周,其下四面饰由对称夔纹组成的大兽面,鼎足上饰变形蝉纹。腹内有铭文1行2字“子?”。那个字从上到下是,一点一横一昌一京。

带盖龙纹鼎,西周,1981年陕西省宝鸡市纸坊头弓鱼(合起来一个字)国墓地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该鼎重11.7千克,盖面周沿饰兽面纹一周,其上等距分布三探首卷尾夔龙鼎立,器身颈部浮雕兽面六组,扉棱作鼻,其下饰蕉叶纹,均云雷纹衬地,柱足上部饰兽面,扉棱作鼻,其下三道凸弦纹。

兽面纹盉(he),西周,1980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弓鱼(合起来一个字)国墓地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青铜盉流行于西周时期,可作为调酒器或温酒器,又因其常与盘伴出,也有学者推测为水器。此盉重2.7千克,容积约1980毫升,盖上有半环形钮,颈部有圆流伸出,半环形牛首单鋬有链与盖相连,盖面、颈部饰一周兽面纹,其上一周列旗纹,云雷纹衬地,以小扉棱间隔为四组。

鸟纹方座簋,西周,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东南镇纸沟村,陇县博物馆藏。该簋重6.6千克,簋身有对称半环形兽首耳,喇叭形圈足接方形座。颈部对称浮雕二兽首,其间饰顶冠分尾鸟纹,腹部饰鸟纹组合的兽面纹饰,扉棱作鼻,圈足部饰顶冠卷尾鸟纹,方座四角各浮雕一兽首,四面均上部饰鸟纹,正中饰直棱纹,两侧及下部饰夔纹。

兽面纹大口尊,西周,1980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弓鱼(合起来一个字)国墓地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该尊重2.8千克,颈部及圈足处各饰两周弦纹,肩部有对称三牛首,并一周夔龙纹。腹部纹饰两组,上部饰夔龙纹一周,云雷纹衬地,下部施三组兽面纹饰,其间以宽条带雷纹相协。

兽面纹甗(yan),西周,1981年陕西省宝鸡市纸坊头弓鱼(合起来一个字)国墓地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甗为古代烹饪食器,上部为甑(zeng),中部有箅(bi,笼屉)作分隔,下部为鬲(li),相对于今天的蒸锅。该甗重4.6千克,容积约4400毫升,颈部纹饰三组饕餮兽面,细密雷纹衬地,箅上分布十字镂孔,鬲部浮雕兽首,兽口衔柱足。

三足铜鸟,西周,1974年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弓鱼(合起来一个字)国墓地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鸟圆目,尖勾喙,三足,膛脯丰满,背部坦平,全身饰鳞状羽纹,尾饰链状羽纹。小的铜鸟是2011年在成都金沙遗址出土,晚商至西周。

铜人,西周,1974年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弓鱼(合起来一个字)国墓地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左边两个是牛首铜泡,西周,1980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弓鱼(合起来一个字)国墓地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牛头颅顶处两鸟高冠耸起,昂首相视,爬伏牛头之上,形象十分传神。

右边是2011年在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铜牛首,晚商至西周。

左:亚口父丁簋,西周,1994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八渡镇杨家庄村窖藏出土,陇县博物馆藏。簋颈部饰夔纹间圆涡纹一周,腹部直棱纹,圈足饰圆涡纹间四叶目纹一周。器底铸铭文4字“亚口父丁”。

右:涡纹簋,西周,1986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牙科乡梁甫村出土,陇县博物馆藏。簋颈部浮雕二兽首,饰圆涡纹间四叶目纹一周,云雷纹衬地,腹部饰直棱纹,长方形垂珥。

双耳高圈足簋,西周,1981年陕西省宝鸡市纸坊头弓鱼(合起来一个字)国墓地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云雷纹鼎,西周,1994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八渡镇杨家庄村窖藏出土,陇县博物馆藏。鼎口沿下外壁饰云雷纹,袋状腹外壁浮雕兽首。腹一侧有铭文4字“亚口祖丁”

师隻簋,西周,1991年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京当乡双庵村出土,岐山县博物馆藏。簋颈部正中浮雕二兽首,其间及圈足均饰蚕纹(一说为蛇纹),腹部饰乳钉纹,耳部饰云纹,下有铭文5字“师隻作尊彝”。

万甗(yan),西周,2012年陕西宝鸡市渭滨区石鼓村M3出土,渭滨区博物馆藏。甗口沿下饰一周三组兽面纹,各组正中凸起小扉棱作鼻,两侧饰头部相对的夔龙纹。鬲腹部饰象鼻纹,鬲腹下有烟炱痕,口沿内铸有铭文“万”字。

盆式簋,西周,2012年陕西宝鸡市渭滨区石鼓村M3出土,渭滨区博物馆藏。

双耳簋,西周,2012年陕西宝鸡市渭滨区石鼓村M3出土,渭滨区博物馆藏。簋口沿下正中浮雕兽首,饰凤鸟纹间圆形涡纹一周,腹部饰斜方格长乳钉纹,耳下长方形垂珥,圈足饰夔龙纹组成的兽面纹。

乳钉纹鼎,西周,2012年陕西宝鸡市渭滨区石鼓村M3出土,渭滨区博物馆藏。鼎口沿下饰一周对称夔纹组成的兽面纹,云雷纹衬地,腹部饰斜方格乳钉纹。

正鼎,西周,2012年陕西宝鸡市渭滨区石鼓村M3出土,渭滨区博物馆藏。鼎腹部饰兽面纹三组,兽面之间饰两倒立夔龙纹,云雷纹衬地,主体花纹上雕刻阴线。沿下内壁铸有铭文“正”字。

铜禁,西周,2012年陕西宝鸡市渭滨区石鼓村M3出土,渭滨区博物馆藏。禁为盛放酒器的器具,出现于西周,其得名可能与周人禁酒有关。该禁为长方体器座,底空,四面边沿部素面,饰卷尾夔龙纹一周作矩形框,云雷纹衬地,四侧面矩形框中部饰直棱纹,有小扉棱。禁内顶面与侧面之间、相邻侧面之间均有加强筋以达稳固。铜禁造型规整,庄严肃穆。

冉父乙卣(you),重父乙卣,西周,2012年陕西宝鸡市渭滨区石鼓村M3出土,渭滨区博物馆藏。石鼓山三号墓出土父乙卣2件,形制、纹饰基本一致,大小略有不同。卣盖以连珠纹为边,中饰雷纹,钮饰蝉纹。肩部正中浮雕兽首纹,兽首两侧饰雷纹,上下以连珠纹为边。圈足上部饰弦纹两道。两件皆盖、器同铭,一件铸有“冉父乙”3字,另一件铸有“重父乙”3字。

父癸爵,西周,2012年陕西宝鸡市渭滨区石鼓村M3出土,渭滨区博物馆藏。爵柱帽饰涡纹,腹部饰目纹、雷纹一周,内侧组成兽面,鋬下隆起直棱作鼻。直棱上铸铭文2行5字,最后两字为“父癸”。

晨盘,西周,陕西宝鸡市岐山县黄堆公社出土,岐山县博物馆藏。盘沿下及圈足均饰窃曲纹,云雷纹衬地。内底铸铭文14字,“晨乍(作)宝般(盘)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shen父盉(he),西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庄白出土,扶风县博物馆藏。盉盖面饰蟠蛇纹,颈部饰一周顾首夔纹,有蟾蜍状环与盖相接,流饰云纹。器、盖同铭,2行5字,“shen父乍(作)/宝彝”。

兽面纹甗(yan),西周,1994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八渡镇杨家庄村窖藏出土,陇县博物馆藏。甗口沿下饰简化饕餮纹一周,细云雷纹衬地,其下饰蕉叶纹一周,袋状腹浮雕饕餮兽面。内壁铭文3字,“冉父乙”。

蕉叶纹甗,西周,1986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牙科乡梁甫村出土,陇县博物馆藏。甗外壁腹前一半环形兽首鋬,底有烟炱。口沿下饰一周饕餮纹,其下饰一周蕉叶纹,鬲腹饰三组浮雕状牛角兽面纹。内壁上铸有铭文4字“吞?父丁”。

伯多父盨(xu),西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云塘村窖藏出土,宝鸡周原博物馆藏。盨与簋用途接近,也是盛放黍稷的食器,但使用时间较短,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其器型通常作圆角长方形,皆有盖。该窖藏共出土4件形制、纹饰、大小相似的盨,此为其中之二。钮饰卷云纹,盖顶饰窃曲纹,盖沿、器颈部各饰一周窃曲纹,盖面与器腹饰瓦棱纹,圈足饰窃曲纹、云纹。器、盖同铭,皆2行10字,“白(伯)多父乍旅/盨,其永宝用”。

重环纹豆(乙),西周,1975年陕西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出土,岐山县博物馆藏。岐山董家村出土的形制、纹饰、大小略同的豆有两件,此是其中之一(编号乙)。盘饰大小相间的重环纹,腰、圈足饰镂空夔纹。

仲南父壶(乙),西周,1975年陕西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出土,岐山县博物馆藏。壶始见于商代中期,流行于西周至汉代。西周时期,壶主要用于盛酒,《诗经.大雅》有“清酒白壶”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壶也被用作汲水或盛水。岐山董家村出土的形制、大小、铭文基本一致的壶有两件,此是其中之一(编号乙)。盖顶饰窃曲纹,颈饰垂冠回首分尾长鸟纹,腹部交错饰带状鳞纹。盖内铸铭文16字,“中(仲)南父乍(作)尊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五年琱(diao)生尊,西周,2006年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五郡村出土,扶风县博物馆藏。扶风县五郡村窖藏出土铜尊2件,形制、纹饰、大小、铭文基本相同,此为其中之一。形制仿商周陶器中的大口尊或深腹盆。尊腹内壁铭文14行,113字,与传世的五年、六年琱生簋铭文一起完整反映了西周厉王时期,召氏家族内部仆庸土田的分配之事,内容关乎西周宗法、礼制及土地制度。

铜矛,西周,2006年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五郡村出土,扶风县博物馆藏。

单五父壶(乙),西周,2003年陕西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该壶重25.5千克,方平盖上有圈状捉手,盖面饰龙纹,盖沿、颈部饰环带纹,双耳饰曲体龙纹并兽首,腰横一道凸棱,腹部浮雕交缠龙纹。圈足饰带目窃曲纹。盖、器铭文相同,器铭位于壶口内侧,共4行19字,“单五父作朕/皇考尊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左为四十三年逨鼎(丙),右为四十三年逨鼎(壬),均为西周,2003年陕西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杨家村出土43年逨鼎10件,形制、纹饰基本一致,大小依次递减。左边鼎重29.5千克,右边鼎仅重4.3千克。逨鼎均立耳,口沿平且外折,圆底,蹄足。口沿下变体龙纹,腹部饰环带纹,耳外侧饰重环鳞纹。器身铸扉棱6道,足跟部外侧面饰饕餮纹。鼎内均铸有铭文,内容相同。仅壬、癸两鼎因体型较小,不能通篇记铸,将全文分成两部分,分别铸于两间器物内壁。铭文约310字,记述单逨因治理林泽有功,被周宣王任命为监察官,并在任前进行训示,告诫他要依法行政、廉洁自律。为时刻铭记周天子训诫,单逨在逨鼎中铸刻下天子册封的全过程,上告先祖,下示子孙。

右边两个甬钟,西周,2006年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五郡村出土,扶风县博物馆藏。

右边三个云纹编钟,西周1980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弓鱼(合起来一个字)国墓地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西周早期的编钟多为3枚或5枚一组,之后数量逐渐增多,春秋战国时期有发现9枚或13枚一组。下图编钟由三枚形制基本相同的甬钟组成,钟体截面呈椭圆形,圆甬中空与体腔相通,旋上有方形挂环。

伯dong饮壶,西周,1975年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庄白出土,扶风县博物馆藏。饮壶为饮酒器,因其有自铭而自成一类。此壶颈部饰昂首卷尾凤鸟纹,西线云雷纹作地,鋬耳饰卷云纹。内底铸铭文5字,“白(伯)dong乍(作)饮壶”

凡尊,西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京当李村出土,岐山县博物馆藏。尊腹部及圈足均饰饕餮兽面,四组扉棱作鼻,云雷纹衬地,圈足内铸铭文1字“凡”。

云雷纹觯(zhi),西周,1994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八渡镇杨家庄村窖藏出土,陇县博物馆藏。觯为饮酒器,出现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早期,是当时铜礼器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觯颈部饰云雷纹一周,足部饰弦纹两道。内底铸铭文1字“戈”。

守卣(you),西周,2012年陕西宝鸡市渭滨区石鼓村M1出土,渭滨区博物馆藏。卣盖面及肩部饰夔龙纹一周,云雷纹作地,钮饰蝉纹,肩部正中浮雕兽首,圈足饰连珠圆圈纹一周。盖、器同铭,铭文1字“守”。

夔纹卣(you),西周,1986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牙科乡梁甫村出土,陇县博物馆藏。卣盖面、肩部皆饰夔纹一周,肩部正反面中部各有一浮雕兽首,圈足饰两道弦纹。

天盂,西周,2003年陕西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该盂重34.5千克,盂身四耳两两相对,一组较大作半环状,一组较小,附象鼻兽首。颈部及圈足饰夔龙纹一周,腹部饰夔龙纹、环带纹,云雷纹衬地。器底有铭文2行12字,“作宝盂其子子/孙孙永宝用?”。最后一个字是个小人图案,是族名“天”,故而叫天盂。

两个铜戈,右边这个叫虎纹铜戈,皆为1991年彭州市窖藏出土,彭州市博物馆藏。

甬钟,春秋,阿坝州茂县牟托一号石棺墓出土,茂县羌族博物馆藏。

铜人面盾饰,西周早期,1976年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京当镇贺家村出土,岐山周原博物馆藏。通体做成人面,五官俱全,粗眉大眼,张口露齿。上有四对乳钉,以便固定于盾上。

直内(na)偏刃铜钺(yue),商代晚期,1979年陕西汉中市洋县范坝村出土,洋县文物博物馆藏。钺身略呈亚腰形,宽斜刃,长腰一侧边缘饰云纹扉棱。钺身两面饰变形兽面纹,兽面纹的整体又形成了变形蕉叶纹。内上部以阴线饰简化的兽面纹。殷墟戚家庄、郭家庄商代墓葬曾出土有类似兵器,其偏刃、蕉叶纹的做法,与洋县此钺有一定相似之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