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搬迁移民应该向老区会宁倾斜,重点考虑计划会宁山区农民也搬迁的N个理由
最近,甘肃省政府出台新政策,要向兰州新区大量移民,彻底帮助部分边远山区,没有楼房的农民脱贫,这是一件好事情!
甘肃兰州新区移民已经看到包括陇南市在内的有几个乡镇村民开始搬迁入住新区。可到目前为止,这么好的事情而革命老区会宁山区农村农民还无法享受到,这太遗憾了。面对当前会宁农村的发展难问题,兰州新区搬迁应该考虑计划把会宁山区也列入计划之中。会宁县城这几年建设的确实不错,农村特别偏远山区农民还很艰难,比如会宁东南乡的杨集镇的罐子峡大战场,刘咀村的小岔,韩湾,麻地湾,厍河村的孟沟社,杨集的中庄社等,这里生活的农民搬迁出去除了要离开故土,没有啥弊端,还有尤其是会宁县城以北的区域,搬迁就是最大的希望,在像土高山,草滩,百草源,刘家寨子这些乡镇的一些地方,去县城都要两三个小时,山大沟深根本没办法发展。会宁人勤劳朴实,一旦搬迁出去都会通过自己奋斗过上好日子。
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限制,制约会宁偏僻山区农民发展的第一大问题还是水问题,虽然最近大多数农民家通了自来水,饮水问题得不到解决是会宁全面发展的一大阻力,导致投资的不便。二是交通问题,交通的不便大大的阻挡了会宁向前漫出的一大步,导致山区特色的输出和发展的输入,第三人才,会宁可以说是一个不缺人才的县,每年北大清华的人才会宁的输入功不可没,但没有几个学成归来扎根会宁的,不管是村级干部还是县级干部,都应引进新的血液,年轻的血液,年轻的血液有助于全新的发展!
呼吁政府部门,特别当地政府能在新区搬迁中重点考虑甘肃会宁偏远山区农民,当地政府大力争取这次来之不易的搬迁机会!
我在写这篇呼吁文章的同时,看到微信自媒体《西北时间》发出的一篇文章,我转发如下!
甘肃会宁农村人迁移他乡退耕还林或许是最好的出路
虽然近些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似乎在我们村完全体现不出来,整个村貌似乎好还和十多年前差不多。这里有一个原因就是年轻人或者有能力的人离开农村去了城里,当然也就不再建设农村的家,所以就保持原状,甚至越来越荒芜。
我们村的人的确人越来越少了,留下来的基本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80后可谓是一个分水岭。因为村里80后以前的人上大学的人比较少,最后基本定型在村里娶妻生子种地或者去外地打工,一边为自己翻新一下房子,一边供孩子上学,让孩子走出农村。而80后的人大部分上学,最后会留在城市,就算中途辍学的也会学门手艺做个小生意或者打打工,而不会再选择种地。所以目前80、90后大部分已稳定在城里,00后从出生后便已经生活在城里。按照这样的节奏,不出30年,我们村就基本没有人了。
这种现象可能是全国性的,不光我们村是这样的。人是根本,人走光了,农村如何振兴?可能对于环境优越的东南方的农村来说,只要政策好,或许能够出现好的转机。但像我们这种干旱缺水的地方,要真回去,就真的能振兴有发展吗?
我们村是靠天吃饭,干旱缺水,又是山地,耕作方式还比较原始,一亩地一年收五百斤左右粮食,所以加上人力物力,根本是亏本。要不出去打工,是活不起的,别说致富了。就连饮用水,也是极度匮乏,好多人家生活用水都是收集的雨水。现在国家政策虽好,但没有水资源,想要发展好经济项目貌似不太可能。
所以像我们这样的资源匮乏的农村,其实不太适合人们更好地生活,所以我倒希望是退耕还林,逐步移民,比如新疆、宁夏等有水的地方。
年轻人已经自动离开,能力不足的还在村里的年轻人政府可以鼓励移民。而中老年人土生土长,或许不愿意再动弹了,政府可以采取措施,让他们一点点地少种地多种草种树,将绿化搞好,就算留下来的人,或许会有一些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