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
杨慎(1488年12月8日明孝宗弘治元年十一月初六日-1559年8月8日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六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是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明世宗嘉靖时期,参与编修《武宗实录》,任经筵讲官。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今云南省保山市)。曾率家奴助平寻甸的安铨、武定的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王若水点评: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另二人是解缙和徐渭)是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因朱厚照无子,经张皇后及杨慎父亲杨廷和商议,由朱厚照堂弟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位,是为明世宗。之后发生“大礼议”事件:按照皇统继承规则,朱厚熜要承认明孝宗朱佑樘是“皇考”,享祀太庙,自己的生父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朱厚熜即位后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加入睿宗(兴献王朱佑杬),德高望重的杨廷和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对此,刚愎自用的朱厚熜非常生气,他暴力镇压抗议的朝臣,杨慎在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被捕,廷杖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省保山市)。他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正好遇到一个渔夫和一个樵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杨慎很感慨,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了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在谪戍云南期间,取材于正史,用浅近文言写成《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传世后易名为《廿一史弹词》,这部被誉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其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就用了这首《临江仙》。再后来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这首词就更加有名了。
全词苍凉悲壮,意味无穷,读之荡气回肠,感慨万千。词中蕴藉着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词中“长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阳”、“渔樵”、“江渚”、“秋月”、“春风”、“浊酒”等名词意境淡泊高远;衬托这些意象的“滚滚”、“淘尽”、“转头空”、“依旧在”、“几度”、“惯看”、“喜相逢”、“笑谈”等词语,给这首词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几份动感。
开首两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脉相承,以流逝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比喻叱咤风云的英雄辈出。“是非成败转头空。”表达了词人旷达超脱的人生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则以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的亘古悠长,历史的兴替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苍凉悲伤之感悄然而生。“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悠然的渔人樵夫,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远方的知己相逢,有浊酒相伴,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丝慰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古往今来的千秋功过,世事变迁的丰功伟绩,在横流的时空中算得了什么呢!一切都是谈笑的话题罢了,今日痛快淋漓,管它多少无奈。
这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
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
李都蔚点评: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真是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憎恨至极了。在杨慎于嘉靖三年(1524年)被廷杖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省保山市),到杨慎去世的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其间整整35年,他几乎都是在西南边陲度过。嘉靖皇帝还时常问及杨慎近况,大臣则回答杨慎“老病”,朱厚熜才稍觉宽慰。终朱厚熜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能返回故里,更有甚者,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
杨慎年近七旬时,曾返回泸州江阳(今四川省泸州市)居住,不久又被云南巡抚派四名指挥带兵将其押解回云南永昌卫。风烛残年的老人,怎能经受这样的折磨。四十余天三千里路的痛苦跋涉,七十一岁的老人终于病倒在距昆明不足百里的嵩明板桥驿站中。他将一路上写的百余首诗命名为《七十行戍稿》,记述这生与死的折磨,进行了血与泪的控诉。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他到达云南的戍所,往返于昆明。翌年的五月(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衰病忽作”,医生看了以后都认为:“病不可为也。”至六月病情加重,诗人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时日不长了,于是写下这首《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于七月六日溘然长逝。
人之将死,说话也就会痛快淋漓了。七十多岁的老人(时年虚岁七十二),头发已经花白,明明按大明律是允许赎身返家,自己也短暂的回到泸州,却不想又被押解到云南戍地。他诉说出了心中的冤屈,却还是不敢将矛头指向皇帝,只是说让小人的诡计得逞。家乡坟墓中的先人和早逝的子女(“先陇”即“先垄”,祖先的坟墓)在九泉之下知道了诗人自己的遭遇也会痛哭流涕的。
羸弱病重老人的控诉,字字伤心,句句痛楚,真是死不瞑目呀。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