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

秦观(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1100年9月17日宋哲宗元符三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人。北宋文学家、词人,婉约派一代词宗。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 因秦观屡得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磋,兼之天赋才情,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灿然可观。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最初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预修《神宗实录》。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坐元祐党籍,出任杭州通判,又被贬监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地。宋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他的诗、词、文、赋皆工,而以词著称,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现存作品中,词有100多首,诗有430多首,文共250多篇,有《淮海集》四十卷、《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代表作《鹊桥仙》。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王若水点评:

描写七夕节的爱情颂歌,无人能出秦观的这首《鹊桥仙·纤云弄巧》其右。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对织女星和牛郎星的描写,《诗经·小雅·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中,也都有牵牛、织女双星的记载。直到汉代,七夕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逐渐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汉末著名诗集《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收录在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中,诗歌借写织女情思牛郎而无心织布、终日隔河落泪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夫妻分离的相思之情。其后经过不过丰富,牛郎、织女和七夕节的传说,逐渐演化为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 。唐朝的皇族唐玄宗与杨贵妃就是在七夕之夜互誓衷心,愿世世为夫妇:“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夏末秋初的葡萄架下,静静地吟咏淮海居士的这首《鹊桥仙·纤云弄巧》,是怎样的感受呢。词的上阙写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下阙写他们“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离别。全词熔抒情与议论于一体,天上人间,悲伤交织着欢乐,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相结合,词句虽通俗易懂,全词却婉约蕴藉,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末二句的议论自由流畅,警醒世人,提升了全词的思想境界。

《鹊桥仙》为词牌名,又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仄韵。此调多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始见欧阳修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词的上阙写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巧妙地图案;“飞星”指牛郎、织女二星;“银汉”即银河;“迢迢”意指遥远的样子;“暗度”是悄悄渡过;“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金风”即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指秋露,李商隐《辛未七夕》:“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祥云在天空幻化出各种图案,牛郎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远的凝望。她们一年一度在金秋的七夕相聚,胜过了人间虚情假意的日日相守。词的下阙写牛郎织女短暂的相聚,长久的离别,但并没有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忍顾”是怎忍回视的意思;“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这似水的柔情,缠绵的思念,都在这梦里期盼已久的七夕节得以倾述,怎忍心短暂的相聚,鹊桥回首,频频颙望。她们心中铭记:至死不渝、天荒地老的真情不是朝夕相处,而是彼此真正的拥有。

此词立意高远,一反既往歌咏七夕节的诗词中对牛郎、织女的悲剧性渲染,而是借牛郎织女聚少离多的故事,歌颂真挚深切、坚贞精诚的爱情。从天上到人间,真的是个“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词体演进的过程中,秦观有着特殊地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诗词发展史上,词自花间派,婉约派,发展至有豪放派,从民间到宫廷再到普通士大夫,有着她自身独特的轨迹。北宋时期是词这一文体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和婉约派大成时期。在秦观之前的宋词,晏殊、欧阳修以珠圆玉润之笔写作名臣显宦的闲雅之词,承继唐五代之遗风,“风流蕴藉”、“温润秀洁”而多带“富贵气”;晏几道以空灵悠缈之笔写作没落公子的感伤之词,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柳永这个“失意无聊,流连坊曲”的落拓文人,深入社会下层,为词的创作做出巨大变革,体现了市井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他创作大量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苏东坡对词进一步加以变革,为北宋词坛增添异彩,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词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苏词并促进了北宋词朝着多极方向发展。秦观出身于下层,朝堂之上受到沉重打击,屡遭流贬之苦,这几乎是封建社会众多下层文士悲剧命运的缩影。他在柳永以赋法入词的基础上,更多精研和锤炼,使得慢词的创作走向成熟。他的婉约凄美的优秀词作,传递出广大文士共同的悲哀,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褒誉,取得了词史上突出的地位,有“山抹微云君”之称的秦观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秦词“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秦观以降的北宋后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了词体的成熟。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李都蔚点评:

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词抒情委婉、语言精巧。他四十八岁时,因新旧党争屡次遭贬,这首词作于贬谪地郴州的客舍(在今湖南省郴县),抒发他身受打击、流寓客舍的苦闷之情,表达了失意人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下的大地: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当然,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词人闭居孤馆,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雾蒙蒙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由此可见,“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失”“迷”“无”三个字的运用,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则开始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杜鹃鸣声,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游子归思的意象。以作者一个羁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馆,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听到的是杜鹃啼血,所见到的是日暮斜阳,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可堪”者岂堪也,词人这重重凄厉的气围中,又怎能忍受得了呢?

过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旧之情:“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作者是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实际上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的别恨离愁而已。词人这种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这种感受又很难表现,故词人手法创新,只说“砌成此恨无重数”。有这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如此深重难排的苦恨中,迸发出最后二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郴江出山后,东流入潇水湘江。但实际上,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无情的山水似乎也能听懂人语,词人痴痴问询郴江:你本来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