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溯源

武夷茶溯源

武夷茶发于商周,始于唐,兴于宋、元,衰于明而盛于清,在民国时期停滞,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复兴,历史悠久。阅读武夷岩茶历史,相当于阅读了一部中国茶类演变史。

正如一代茶宗陈椽在《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写道:"武夷茶在提高我国茶业科学技术水平,作出很大的贡献。武夷茶发展史,是研究我国名茶宝贵遗产,是研究我国茶业发展史的文献。"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武夷茶的历史,足以和它的滋味一样,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

一、炎帝神农时期:上古有名,初露锋芒。

据植物学家考证,在6000万至7000万年,就有了茶的踪迹。中间经过很长一段真空期,直到6000年的炎帝神农时期,才出现可考证的人类饮茶记载——《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南方居住着上百个原始濮族部落,而生活在武夷山地区的闽濮部落是其中一个。

据巩志《中国贡茶》记载,当时"濮闽族"的君长在会盟伐纣时,就将武夷茶进献给周武王。并且随后不久,周武王颁布禁酒令,朝野上下纷纷戒酒。此消彼长下,“以茶代酒”的风气逐渐蔓延起来......

公元前110年,汉代的武夷山是闽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汉武帝灭闽越后,他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为由,诏令将闽越遗民举迁往江淮之间,以虚其地。当地官员将武夷茶献给汉武帝。

苏轼《叶嘉传》中写到这个朝代,他将武夷茶拟人为「叶嘉」,并对其传奇而高贵的身世进行美化,也描写了汉武帝纳贡和品饮武夷茶的情景,“令人爱之”、“启乃心,沃朕心”、“天下叶氏虽夥[huǒ],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当代茶圣吴觉农评点此文时说:“苏轼实际上是以拟人化的词句来赞闽茶……”

二、唐朝时期:诗书有名,有茶名乳。

提到陆羽,避不开他所撰写的《茶经》——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叶的茶学专著。公元780年左右,唐朝时期建中元年,《茶经》一经问世,茶就被推上了国饮的地位。

可是,由于唐朝时福建属于蛮夷之地,交通及通讯极为落后。因此,即使被称为“名茶索引”的《茶经》,也未曾收录武夷茶。

第一篇明确记载武夷茶的文字,出现在陆羽著《茶经》后数十年的唐元和年间——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将武夷茶比喻为晚甘候,书曰:“晚甘侯十五人,遣伺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继《送茶与焦刑部书》又几十年,一位叫徐夤的文学家写诗答谢尚书惠赠武夷茶。诗曰: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武夷春暖...采摘新芽”、“武夷茶”、“飞鹊”、“香蜡片”、“晚铛宜煮”,短短的几句诗中,隐藏着关于武夷茶的诸多信息——从“武夷春暖...采摘新芽”说明了武夷茶的采摘时间;诗中“武夷茶”一词乃首次明确提及;“飞鹊”、“香蜡片”说明了武夷茶形态已经从研膏变为蜡面,且有了飞鹊之饰和在茶叶中加入香料而配制成片状型茶;“晚铛宜煮”说明了唐代饮茶方式为煮茶法。

“古木苔封菌,深崖乳杂泉”、“乳香诸洞滴,地秀众峰拥”,出自诗僧贯休三度入闽所作。从诗中我们不难发现,此时武夷山已经开始种植茶树的事实,而且诗中的“乳”即指武夷茶,后人曾以“石乳”别称武夷茶,好比今人以“大红袍”统称岩茶一样。

三、宋代时期:茗冠天下,武夷风雅。

介于唐宋之间的五代时期,北苑贡茶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北苑贡茶的崛起,也带动了建茶的发展——宋代的建茶是指建宁府或建溪流域所产之茶,而武夷山乃建溪的发源地。因此,武夷茶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建茶声名日隆,朝廷需求不断增大,官焙所产不足进贡。于是斗茶这一模式兴起,即针对民间的茶进行评选,优胜的茶也被收购充入贡茶。苏轼《荔枝咏》诗称:“君不见,武夷溪边栗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说的就是这个时期。

然后在宋代咸平年间(998-1003)丁谓监造北苑贡茶(因为武夷属建宁管辖,所以入贡时均以北苑茶名之),并讨巧地在茶团上印着龙凤花纹,饰以金箔,送入宫内,不久就风靡朝野。所以此时武夷茶处于兴盛时期,主要制作龙团凤饼茶。

宋代时期的武夷山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引得陆游、辛弃疾等一大批文人先后到武夷山供职、采风,写下了不少流传后世的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茶文——苏轼《凤咮古研》“帝规武夷作茶圃”、叶清臣《述煮茶泉品》“大率右于武夷者为白乳,甲于吴兴者为紫笋”、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种。”这些说明了当时武夷茶已经颇具盛名,为建茶的传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元代时期:独贡朝纲,爱不释手。

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后,沿袭宋代部分朝贡形式,广征各地佳茗。

元至元十六年(1279)秋,时任福建转运使行右副都元帅高兴,入觐朝廷,将武夷石乳献给皇上,颇受赞誉。自此便由当地官员承办此茶入贡,初时“岁贡二十斤”。

元大德元年(1303),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南畔兴建皇家御茶园,专门制作,独贡朝纲。当时园中场工250户,采制贡茶360斤,龙凤茶5000饼以入贡。后又逐增,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增至960斤。

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喊山”仪式,就兴起于武夷山。每年惊蛰,负责督造御茶的官员率采茶、制茶师傅,在喊山台举行“喊山仪式”。据说祭拜呼喊后,通仙井井水会慢慢升高,系神力所为,传得玄乎。

五、明代时期:因祸得福,远播海外。

明初,朱元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诏令“罢龙团,改制散茶。”这一举措,原本是为了减轻茶农制作贡茶而花费的时间和人力,却反而加大了茶农的负担。不过,这从另一方面也意外地促进武夷茶业的发展。

第一,明代的武夷山制茶技术正在从蒸青到炒青发展,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第二,追求散茶的政策,无形中对散茶的色、香、味、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刺激了茶叶制作工艺的改良。甚至许多寺庙宫观也开始加入制茶行列。如明徐火勃在其《茶考》中记载:“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

从1405年到1431年,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贸易中,丝绸、瓷器和茶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后在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荷兰商船来澳门购运茶叶转运至欧洲,其中主要是武夷茶,开了武夷茶外销先河。

六、清代时期:岩茶崛起,征战世界。

清代,僧人和茶工经过反复的推敲和试验,终于摸索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岩茶制作工艺,它包括萎凋(晾青、晒青)、做青(摇青、掠青)、炒青、揉捻、烘焙等五大环节。经过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叶形状成条索,形容乌龙,俗称乌龙茶。

在制作过程中,由于发酵程度不同,其制作出的茶叶口感和香气也不同。其中,全发酵茶成红叶红汤,口味醇厚,被后人称为红茶;半发酵茶呈绿叶红镶边,花香浓郁,被后人称为青茶(乌龙茶)。

由此可见,从武夷茶中衍生出了两大茶类——红茶和岩茶。武夷山也因此成为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

除此之外,还开创了“工夫茶”。1685年,天心寺茶僧释超全《武夷茶歌》诗中提及“岩茶”及“工夫”,也是关于岩茶和工夫茶制作工艺最早的文字记载。

那时候武夷茶畅销欧美,极大地推动邻近地区茶叶的生产和销售。各地为了更好地借武夷茶之名进入市场,纷纷效仿武夷茶制法。于是派生出了不少武夷茶体系之外的工夫茶。再如《安溪茶歌》所记:“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说的就是闽南人效仿岩茶制法,制作出了闽南乌龙茶,即安溪铁观音。

自明代起,武夷茶进入外国人的视野,成为中国茶输出世界的代表,影响世界近代历史进程。许多西方人根据闽南和广州方言口音,把武夷茶翻译为“BOHEA”。许多西方人因为武夷茶,而产生对中国的向往。在短短几十年间,品饮武夷茶的风尚风靡欧洲上流社会,喝武夷茶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他们还将武夷茶冠以“中国茶”的雅称。

七、民国时期:卧薪尝胆,科研摇篮。

民国期间,连年战争,武夷山茶产业受到极大的影响。1914年茶销量达45万斤,到1948年缩减至1.3万斤。但好在武夷山地处内陆,和沿海地区相比较为安全。这个时期间,武夷山成为国内茶业复兴的前沿试验田。

1938年,福建茶叶改良场迁到崇安县;

1940年,中国茶叶公司和福建省在武夷山合资创办“福建示范茶厂”,取得了诸多成果,如试制成功“九一八”揉茶机;进行闽茶分级;兴办崇安县初级茶业职业学校等等;

1942年在崇安兴建“中央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机构成立。许多著名的茶叶界前辈,如吴觉农、张天福、王泽农等,都曾在研究所工作过。他们在武夷山开茶园搞试验,为茶业发展作出贡献。

八、当代中国:解放热潮,全面复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武夷岩茶开启复兴之路。

现今,武夷茶面积达10万亩,总产近1000万斤,比1978年增13倍以上,更别说和1948年总产1.3万斤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商品化时期(1985-2005年)和品牌化时期(2006-至今),取得的成绩更是令人惊叹。

1982年,武夷山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区,茶文化成为其文化旅游的重要部分;

1990年,开办首届岩茶节;

1996年,御茶园得到重建;

1999年,武夷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

2002年,武夷岩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种》;

2003年,武夷山获国家文化部“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被国家文化部确认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武夷山大红袍”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纵观千年武夷茶史,我们明白,想要武夷岩茶如今时今日般,继续保持长盛不衰的活力,是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不能因为前景光明,而不思进取。要知道这难得盛世茶兴,我们更应当好好珍惜。

摘自天心明月的《追溯历史,窥见武夷茶的“身世”》。

(0)

相关推荐

  • 想了解岩茶,花五分钟读完这些!

    岩茶老茶的仓储是普通茶友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老杨在这里尤其要提醒岩茶小白们,在重视茶叶口感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将岩茶放在适当的环境下保存. 岩茶,容易吸收空气中的异杂味和水分,所以要保持干燥和密封.不 ...

  • 大家都在提的“岩韵”究竟是什么?

    前段时间,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在视察福建的时候,也去了趟武夷山探看春茶的长势和茶园运营情况.武夷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茶几乎就是当地百姓的家族支柱产业了.因此,他们对岩茶 ...

  • 2021年茶业发展6大趋势,看这些数据

    季节,年复一年地循环,人生亦有季节的起伏 中国茶业2020年虽略有波澜,但从全产业链角度来看,无论种植.加工.品牌.消费风向.资金面,都在加速挺进高质量发展之路. 那么已经到来的2021年,中国茶业又 ...

  • 陕西茶友寻闽韵,山灵水秀福建茶!

    8月18日,由陕西省茶业协会和陕茶网共同发起组织,进行的为期7天的武夷游学活动正式开始. 武夷山的茶叶闻名天下,本次游学活动正是为了更加深入的探寻武夷岩茶的奥秘.所以寻茶之旅的第一站,陕西茶友们就来到 ...

  • 武夷茶的发展历程

    野生茶 武夷山有茶的文字记载,也许要数到汉代时成书的<神农本草茶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是古茶字.神农氏是5000多年前南方华夏诸族的大首领. ...

  • 口味独特的武夷茶宴你吃过吗?

    武夷山的茶文化早已闻名于世,但这里口味独特的茶宴大餐你吃过吗? 在这里,当地人除了种茶饮茶也吃茶,他们会就地取材,将上好的岩茶,或利用茶汁,或利用青叶,或以茶为主料,或为配料,结合地产的食材,运用蒸. ...

  • 武夷茶季这款时令小吃,很可以!

    科代表上大学那会,有个堪称"人间惨剧"的安利失败现场,当我满怀热情掏出家乡美食印糕子和清明果,得到了两个回馈一个太硬,一个太软. 两极分化的评价直接让科代表除了思考地区的差异,更是 ...

  • 冯世超作品《卜算子-武夷茶更香》

    <卜算子-武夷茶更香> 冯世超 八闽武夷山,茶品明前最. 春暖才出嫩叶新,嗜者贪其味. 辛丑正逢春,领袖山乡惠. 当谋茗香沁五洲,扬我中华魅! 作者历史作品(点击名称阅读) 2021-03 ...

  • “说茶”武夷山工作站今日挂牌,全面开启武夷茶专业推广服务

    今天上午,"说茶"武夷山工作站挂牌仪式在武夷山茶业局举行.武夷山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文谦,武夷山市茶业局局长邓崇慧,"说茶"创始人赖晓东,策划总监萧萧,项目总监孔 ...

  • 邓崇慧:2018年武夷茶发展录 | 大咖说茶

    △武夷山茶业局局长邓崇慧回顾2018,展望2019 武夷山市茶产业在2018年保持稳步推进,市政府在转型升级上秉持保证质量.提升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的原则,重点在生态种植推广.产品规范包装.销售等技术培 ...

  • 武夷山推行新举措,让消费者放心购买武夷茶 | 视频新闻

    △武夷山市政府召开"认标购茶"新闻发布会现场视频 4月15日下午,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召开"认标购茶"新闻发布会,武夷山市政府领导及200多名茶农茶企代表.全国各地 ...

  • 茶样数量冲破世界纪录。武夷茶评比揭秘来了!

    11天7994个茶样!这在茶界是个惊人的数字.这个数字就诞生在2019武夷山市第15届春茶评比活动(以下简称武夷山春茶评比赛)中. 武夷山春茶评比赛是每年武夷山最早的斗茶赛.本届赛事从7月15日开始收 ...

  • 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巧得武夷茶

    栏目介绍<跟着书本去旅行>是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节目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