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江南(散文)
村落江南
作者:了之
江南的村落,是江南社会历史文化的基石。
如四合院之于北京城一样,这无数的村落,则是江南的文化底色、生态母体和社会化石。是这些仿如繁星般的村落,养育了精耕细作的江南人群,成就了“鱼米之乡”的江南富足,也滋生了杏花烟雨般的江南诗意。若无这众多的村落,江南就不再是众人心底里的江南。
江南的村落,古老且极具个性。
早在5300年前,太湖流域就有了属于江南自己的村落形态:一条小河,两岸人家,一座木桥。依托这村落,人们在这里耕作纺织,渔猎以辅,安居乐业,世代传承。那被誉为“太湖流域江南第一村”的梅堰龙南村落遗址,便是最好的史证。从此,江南诞生了区别于其他各地的村落样式,也由此铸就了之后繁华无尽且令世人向往不已的江南之根脉。
江南的村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美的范本。江南人将田埂的杂草用于喂食猪羊牛兔,再把猪羊牛兔的粪便用作稻田、桑树地和菜地的肥料,即使每天打扫的垃圾和灶头里的草木灰,也都被集中堆放在江南人家独有的“毛灰坑”里,最终化为田间地头的肥料,田地里的稻草、桔梗和修剪下来的桑树枝用作烧饭菜的柴火,旧的衣服、破布被用来纳鞋底。几乎所有的废弃物,在江南人眼里,都可循环再利用。如这般智慧的生产生活理念和方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把一切废物利用到极致,从而达成人与自然之和谐融合。
江南村落是精耕细作的样板。每户人家,房前屋后的每一块小地都可得到合理使用,或植几棵桃李果树,或种小片蒜、葱、韭菜等。田间按季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田埂两旁则种下一排排蚕豆、黄豆、赤豆及青豆等。圩头堤岸上植满了桑树,桑树地里还会适时种点蔬菜、地瓜等。一些荡漾、水沟、小池塘和低洼沼泽地,也会种下红菱、茭白、荸荠、莲藕等水生植物。一代代的江南人总是想尽办法用好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水域,以精耕细作完美演绎了江南人的做事风格。
精耕细作,培育了江南人用心做事,追求极致,善于学习,崇文重教的群体品格和地域风尚。曾经,在江南的村落里,就藏有无数的书塾、小学堂,以此传承着江南人的文脉基础;曾经,耕读并重,被列为江南千家万户共同的家训,引领子孙后代;曾经,“书香门第”,被江南人家视作至高无上的家族荣耀。由此,江南村落及其精耕细作,足可视作江南经济文化千年繁昌之根基。
江南的村落,还具有鲜明的生命特征,或成长,或衰老。一些村落,因地处交通要道,以及某些时代政治经济诸因素影响,渐渐生长而成集市、乡镇,成为一方的商业或政治中心。同时,还有一些已生长成集市的村落,也因时代的变迁,重新由集市衰退为普通的村落。然而,江南的村落,如世间有灵性的万物一般,虽历经枯荣盛衰,却总能宠辱不惊,炊烟依旧,宁静从容。
江南的村落,于江南文化而言,虽平凡如基石,质朴内敛,但举足轻重,功不可没。
自古以来,江南的村落,始终洋溢着江南文化的那份诗意。从两汉的“江南可采莲”,到元代的“小桥流水人家”,在历代文人眼里,江南的村落一直流淌着盎然诗意。从粉墙黛瓦的民居建筑风格,到“桃李茂密,桐竹成荫”的村落生态;从吴侬软语的温情到耕读传家的家风;从一扇窗牖的意境到一块糕点的精美,江南村落的每一个生活细节,无不散发着诗画般的独特神韵。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在我心底里,这烟雨里的江南村落,于安静中透着灵动,在淡雅里散着古朴,于清隽中藏着温柔,在烟雨里飘着杏花香味,直如诗人所言:“能不忆江南?”
我生于斯,长于斯。这江南的村落,自然最是我灵魂安放之所。
202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