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今艺术&投资》二月专题|拉乌尔·德·凯泽(下)

卓纳画廊


《典藏·今艺术&投资》
二月刊专题
点击此处,阅读专题的上篇中篇

典藏专访

卓纳画廊高级合伙人汉娜·施沃温克
卓纳画廊资深总监许宇
木木美术馆创始人林瀚与晚晚

采访/ 谢盈盈  整理/ 陈承焜
图/ 卓纳画廊

卓纳画廊香港空间1月15日启动知名艺术大师拉乌尔·德·凯泽(Raoul De Keyser)在大中华地区的首度同名个展,呈现这位比利时艺术家数十年来的艺术实践和轨迹,别具象征意义。在展览揭幕之际,本刊特别采访卓纳画廊的高级合伙人汉娜·施沃温克(Hanna Schouwink)、卓纳香港资深总监许宇与木木美术馆创始人林瀚与晚晚,探讨德.凯泽对艺术的追求和见解。


《典藏·今艺术&投资》(简称典藏):为何卓纳画廊选择在此时,将这位卓越的艺术家介绍到中国市场?在香港举办这次展览的用意是?

汉娜·施沃温克(简称施沃温克):一直以来,我们都有将德·凯泽的作品带到香港的巴塞尔艺术展,大约五年前,我们开始注意到一些亚洲客户的热烈回响。2015年在卓纳画廊的伦敦及纽约艺术空间中展出的德.凯泽作品展《漂流》(Drift)期间,我们还观察到很多亚洲观众的到访。过往数年,许宇在与亚洲地区策展人的对话中,发现他们时常提到对德.凯泽作品的浓厚兴趣。除此之外,北京的木木美术馆正计划举办一场由马丁·格曼(Martin Germann)策划的德·凯泽展。考虑到这一点,我们认为现在是时候在香港画廊空间里筹办一场德·凯泽的个展,以加深有关这位来自佛兰芒(Flemish)地区的知名艺术家与亚洲地区的对话。

《漂流》展览现场,卓纳画廊纽约空间,2015年

许宇(简称许):这三年来,绘画在亚洲画廊、拍卖两种市场上显现出来纷繁芜杂、快速更迭的趋势,从市场的广义角度来说,有点乱作一锅粥,从业者和藏家也往往会一头雾水,无从判断。此时对于很多画廊来说,需要做的是有深度、有线索地去介绍艺术脉络中的大师、中生代的代表人物及新晋的声音。

《拉乌尔·德·凯泽:毕生之作》展览现场,比利时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S.M.A.K.),2018年

《拉乌尔·德·凯泽:毕生之作》展览现场,慕尼黑现代艺术陈列馆,2019年

绘画在本土市场的普及需要更丰富的阅读经验,从经验里吸取教训,或者,学会选择和分类。我们从三年前创办香港画廊起,一直致力于介绍当代绘画历史的丰富性与新趋势。从2018年比利时当代写实主义的大师米凯尔·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的个展,到2019年德国“新莱比锡画派”掌门人尼奥·劳赫(Neo Rauch)的个展,到2020年带领了绘画复兴运动的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的个展,陆续勾勒当代绘画时间和地理的双重坐标。此时我们就会发现拉乌尔·德·凯泽是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因为他在东西方都持续影响了几代绘画与影像创作者。不仅有图伊曼斯与他相互欣赏与呼应,也有当代热门的年轻画家从中得到启发 [如哈罗德·安卡特 (Harold Ancart)]。所以是时候来介绍德·凯泽了,而最好的时机就是沿着图伊曼斯个展的先后脉络,将这个艺术地图陆续展开。

此外,中国绘画市场虽然常有很多波动,但近几年也涌现不少优秀画家(如张恩力、谢南星、邱晓飞等等)。他们的创作不论是具象写实,还是探索空间的抽象绘画,甚至是进入观念和符号的探索,都与全球当下的绘画脉络不谋而合。当我们要为中国优秀画家的市场树立信心时,也要介绍在前3、50年至今全球绘画所经历的发展与变化,让这些中国的名字能有呼应和渊源关系。德·凯泽的创作也跟中国几代绘画遥相呼应,他的影响力已经稀松地渗透到了我们周围。因此系统地了解其创作以及他与同代艺术家和后来者的关联,成了一件必要的事情。

拉乌尔·德·凯泽与卓纳画廊创办人大卫·卓纳

典藏:请问汉娜您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遇到德·凯泽的作品?卓纳画廊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与他合作的?和他一起合作的感觉如何?

施沃温克:我在1992年第9届卡塞尔文件展(documenta IX)中首次看到德·凯泽的作品,那届文件展由著名的比利时策展人扬·荷特(Jan Hoet)策划。巧合的是,我们画廊代理的很多艺术家,例如图伊曼斯、马琳·杜马斯(Marlene Dumas) 和斯坦·道格拉斯(Stan Douglas)都在该次展览中展出。该场充满传奇性的展览令我开始希望从事当代艺术事业,而对我来说德·凯泽的作品是该次展览的亮点之一。

我初识德·凯泽是1999年他来到纽约时,他的机智友善和天分让我非常着迷。他还在世的时候,我每年都会到代因泽(Deinze)拜访他两次。而卓纳画廊在1999年开始成为他的代理画廊,此后,我们与他筹办了五次他的个展,这将是他的第八场个展。他于2012年离世后,我们开始与他的三位儿子一起合作,而此前他们一直都有参与父亲的创作生涯。

德·凯泽的作品在第九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1992年
德·凯泽与著名策展人扬·荷特,1992年

典藏:此次德·凯泽在香港的个展,紧接于上年度12月份结束的图伊曼斯的个展举行。这两位比利时艺术家之间有什么联系?

施沃温克:图伊曼斯和德·凯泽二人是挚友,并且是彼此艺术创作的大力支持者。德·凯泽对包括图伊曼斯在内的许多艺术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001年比利时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S.M.A.K.)更举办了一场专门为这两位比利时艺术家作品而设的展览,德·凯泽的香港个展,特意安排在图伊曼斯个展和木木美术馆的德·凯泽个展之间,仿佛就是一个完美的时机。

许:对我个人来说,我对德·凯泽的进一步了解,其实是在为图伊曼斯的展览做研究的工作中。所以我觉得这两场展览会是个很好的机会,能够讲述几代艺术家间的共鸣与呼应。而在艺术家之间,梳理、建立起一种艺术史的上下文,其实是画廊最应该做的事情。

《拉乌尔·德·凯泽》展览现场,卓纳画廊香港现场,2021年

典藏:线上展览《新视野:致敬德·凯泽》将与香港实体展览同期举办行,呈现近年最前沿的多位艺术家的新近作品,当中包括托玛·阿布茨(Tomma Abts)、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哈罗德·安卡特(Harold Ancart)、克里斯·奥菲利(Chris Ofili)和图伊曼斯。可以告诉我们更多有关于这场线上展览的资讯吗?德·凯泽与这些艺术家之间有什么联系?你们会如何描述年轻的新进艺术家和像德·凯泽这样的艺术大师之间的关联?

施沃温克:德·凯泽对不少艺术家产生的影响值得深入探索。这影响在其中一些艺术家身上非常具体地表现出来,而在另一些艺术家那里则较为隐晦。对于某些艺术家来说,德·凯泽对绘画媒介的态度极为重要,他拒绝在抽象和具象之间做选择;他刻意而精细的笔触技法;他充满官能感的画布表面;他神秘的构图和饶有趣味的标题。对于一些艺术家来说,德·凯泽作品的魅力,在于其特定而轻易的构图特性。

我们还想强调他的影响力是全球性的。如果看这次线上展览中囊括的艺术家群体,德·凯泽的全球性影响力显然易见。德·凯泽有着如此庞大的影响力,我们本可以扩大这场在线展览的规模,但是我们决定筹划一场更为专注的展览。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次线上展览是德·凯泽实体展览的完美补充。


典藏:您怎么看拉乌尔·德·凯泽(Raoul De Keyser)的绘画?
雷宛萤(以下简称雷):德·凯泽的创作,回归绘画本质,非常纯粹。有意思的是,他的画面本身偏抽象,让人难以找到头绪,即很难把图像对应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物件,但作品标题却又很具体,例如:《蓝点》(Blue Dots) 、《门》(Gate)等。他吸引人之处在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这个微妙的平衡点,开创了一个属于他个人的绘画语言。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1:拉乌尔·德·凯泽(Raoul De Keyser),《蓝点(8条垂直线/1)》,2010年,布面油画与墨水,27.9 x 20.6 x 1.9 厘米;图2:拉乌尔·德·凯泽(Raoul De Keyser),《门》,2011年,油画与石膏覆在木板上,30 x 22厘米。
林瀚(以下简称林):相对于目前能见到的大多数艺术家,德·凯泽的作品缺少一种功利心。对他而言,绘画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自由的事情,他的绘画语言不是符号化的图像。他可说是“艺术家中的艺术家”、“画家中的画家”。他的很多画面都跟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是做过体育记者的经历有关,比方说画足球场,他会用抽象的语言去呈现这些很具象的东西。他的绘画属于那种更高阶的收藏,他的画不是为了迎合你的某种心情或者某种趣味、爱好,他更多的是把你引到绘画的世界里头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绘画对很多人是无用的,但他的这种“无用”恰恰对于更小一部分人群是特别有用的,因为世界上的人都在追求“有用”,而他的画在追求“无用”。因为我们每天24小时都被占满了,无时无刻都被某个理想、野心或想法所困扰,因此,德·凯泽的作品会让人接触到一种“无用的快乐”,或者说“无意义”的快乐。
雷:我觉得德·凯泽的绘画是一种冥想的状态。

典藏:德·凯泽一生在乡村田野风光的比利时小镇作画,您认为生活在高度城市化、快节奏时代的中国观众和他的绘画能产生什么共鸣?
雷:他是以一个状况外的观察者的角度去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被赋予意义的一些功能性的风景或场所,他观看世界的视角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此外,他也深受国内艺术家,尤其是画家们喜爱。
林:许多中国艺术家和西方艺术家都收藏了德·凯泽的图录。他为一些在寻找绘画方向和灵感的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养分、启发。我觉得他可以和木木美术馆先前展出的莫兰迪(Giorgio Morandi)放在一起比较,都是对绘画史做出巨大贡献的艺术家。两人都是一辈子从观看静物风景中,不断对绘画进行实验性的拓展。莫兰迪承继了塞尚的绘画精髓,完成了现代主义的精神;德·凯泽则是从现代主义走向当代艺术,堪称当代艺术世界的莫兰迪。另一方面,欧洲经典绘画的脉络以及比利时的审美传统,在德·凯泽的绘画中获得延续。他是历史中绕不开的人物,大家会像尊敬塞尚,尊敬莫兰迪一样,尊敬德·凯泽的作品。我觉得这个序列很重要;塞尚,莫兰迪,德·凯泽,他们是一脉相承,有关联性的。

拉乌尔·德·凯泽在利斯河边



典藏:木木美术馆特别辟出一个展厅,呈现德·凯泽的绘画和中国古代文物之间的对话,请问您认为他的画和中国艺术及东方精神之间有什么样的呼应和相通之处?
林:从莫兰迪到德·凯泽,虽然和今天在中国的生活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却格外受到观众喜爱,我认为这受到我们对禅宗,包括佛教精神的认识,亦即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影响—人即使足不出户, 闭上眼睛仍然可以游览这个世界,了解或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他们的作品里头都蕴含了这种非常东方的哲学。
雷:有一个特别贴切的比喻,即“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德·凯泽的画正传达了这样一种不断深化的多层次的变化过程——乍看下,不知是什么,仔细看,觉得是一个体育场,但再退回来看,画的又不是体育场。内观经常被视为是探寻真理的一条路径;我认为德·凯泽的作品明显体现了这种“内观”的境界和力量。

本文原载于《典藏·今艺术&投资》
2021年2月刊特别企划
经授权转发
点击此处,阅读专题的上篇中篇


正在展出

《拉乌尔·德·凯泽》展览现场,卓纳香港画廊,2021年

拉乌尔·德·凯泽
Raoul De Keyser
展览日期
2021年1月15日 - 3月20日
画廊地址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
H Queen's 5-6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