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复工的同时,你想好怎样拥抱新一代钻石消费者了吗?
五一假期一晃而过,希望各位小伙伴已经元气满满了。
虽说全球钻石市场依旧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但最近无论上游还是中游企业,都已经逐渐有了复工的迹象。佩特拉(Petra Diamonds)在拼命地争取延期还贷的同时,准备借2100万美元,颇有“背水一战”的架势。祝他们好运。安特卫普的四家钻交所下周起复工,比利时政府也允许钻石公司周一重新开门营业(虽然很多员工还是在家办公)。这个国家经历了5万例确诊和7900多例死亡之后,似乎是有“熬到头”的迹象。
至于我们隔壁的印度……他们已经减轻了隔离的力度,印度政府允许加工业和出口业恢复工作。苏拉特经济特区里的8家生产单位均已复工,斋浦尔也有“少数公司”限员开工。上周三往香港发了十票货,其中第一笔的出口额价值2640万美元(《印度时报》)。
如Golan之前说的,经济总是要恢复的,钻石行业也终究要回归正常化,差别无非就是时间的长短。从2008-2009金融危机的经验来看,奢侈品行业的弹性超过了很多商品,将在疫情过后呈现较为强劲的反弹。中国市场四月份的情况就是很好的证明。
那么,面对以千禧一代和Z世代为主流的“新消费群体”,钻石/珠宝公司(尤其是零售商)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想起去年年底曾经看到过一篇分析文章很有意思(抱歉确实忘记了出处,只是有一些印象)。文章针对中国千禧一代和Z世代的特性进行了一定的剖析,此处根据记忆结合个人观点分享给各位小伙伴:
中国的年轻人和上一代人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这个“全球第二大钻石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说“伴侣关系”依旧是主要的购买因素(占比超过50%),但新一代消费者更倾向于“明星同款”。这也给一些品牌提供了契机,包括那些之前不为中国消费者所知的品牌。比如Angelababy在微博上发布了Chaumet(尚美)婚戒之后,Chaumet在中国的销量一路飙升;Harry Winston也随着《欲望都市》走到了中国千禧一代的面前等等。
不过和十几年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不同的地方在于,随着离婚率的提高,中国的年轻消费者已经逐渐不把钻石和“恒久”联系到一起考虑了。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爱的瞬间”。于是在2018年,DPA针对中国市场发布的宣传片《珍如此钻》(Living in Love)横空出世,令大量年轻人为之兴奋。
虽说不再是“永恒”,但至少能拥有“爱的瞬间”,想起来也是不错。
还有一点很重要:随着中国女性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女性的“悦己型消费”引起了众多奢侈品牌的注意。他们开始把产品设计得更“友好”(很多时候是更简约),更方便女性做出快速的购买决定(毕竟简约的设计能迎合更多的佩戴场景)。他们将钻石和其他材质结合,采用更小颗粒的钻石,做出价格更亲民的产品,以此大幅度提升销售额。
总之,中国的消费者正在弱化钻石和珠宝的象征意义,更加注重工艺和设计。一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是在自己学习分辨钻石品质,虽然只能接收碎片化的信息,但相比上一代的盲目感而言,年轻人确实体现了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和实际消费能力是息息相关的。早在2019年初,汇丰银行就已经指出,中国90后的债务收入比高达1850%,人均债务约合12万元左右。另外一份调查显示,中国约85%的消费者贷款申请人都出生于1980年以后。2020年2月,中国整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2%。所以我不得不认为,年轻一代的消费“理性化”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生活所迫”的结果。收入虽然增长了,但债务增长、储蓄减少,结局就是个人支出和投资的控制。
说白了就是,很多人其实很穷。
对于零售企业来说,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有的公司会选择减少营销预算、降低促销支出的方式;有的公司则选择了加大营销力度、调整产品结构。无论疫情是否存在,这两类公司的理念分歧始终是存在的。我并不觉得这两者有绝对的“对”和“错”之分,因为任何一种方式都有让企业获得成功的可能。说实在的,企业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也有运气的因素。只不过,我觉得加强营销力度、加强和客户的沟通,会更有利于零售公司的长期发展。
毕竟,这一代的消费者,是很独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