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13)《华表·中国》第四章华表溯源 第三节

孔子业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代言人,如今世界各地遍布孔子学院。孔子终生述而不作,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与传承,门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被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其实孔子人生理想是国家政治文明,一生梦想恢复周礼重建“小康”社会。孔子把唐尧、虞舜时代想象成人间完美社会,称作“大同”世界。唐尧、虞舜,王权取得不靠武力,众望所归,人心所向,民众拥戴,国家不存在强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论语·尧曰篇》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帝尧交班时对大舜语重心长说出一番话,可惜近两千多年很少有人能读明白。时乃天道,天文历法关乎国计民生,我国上古社会王权由此产生。“敬授民时”奠定了国家执政之基。“历”指天文观测,“数”指推理演算,“天之历数”本义是制定天文历法。尧叮嘱舜时说:将来“敬授民时”大任落在你身上,确实把握其中,历法一旦出错粮食生产受影响,导致“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观象授时”一点也马虎不得,必须谨慎行事。由此可见“敬受民时”中“敬”字并非可有可无。历法出错就会受到上天“惩罚”,民心丧失,王权不在。

文字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华夏先祖勤于观察、善于思索。日常积累丰富经验,通过对感性知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些概念,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相应文

待春。……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天不再与,时不久留。”“得时之稻,大本而茎葆,长秱疏穖。穗如马尾,大粒无芒,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由此可见粮食生产离不开对农时的精准把握。时令不等人,一旦错过农时,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

《尚书》所载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向民间颁布历法的古代君王。《尧典》大篇幅描写“敬授民时”相关内容。《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揭示“尧都”古观象台早期、中期大墓均有“漆木杆”出土,说明帝尧时代就是采用“立杆测影”方式制定历法,“敬授民时”。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中国古人大约一万年前就注意到大自然存在一个不变的节律。冥冥之中仿佛有谁主宰着一切。隐约感觉到却又无法捉摸,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充满神奇的魔力,令人恐惧又让人着迷。日月轮回,斗转星移,风霜雨雪,草木枯荣,候鸟迁徙,动物出没,世间万物都在遵循这个神秘的法则、永恒的天道。

有人首先把目光投向浩渺宇宙,发现天空一隅有连成勺子一样七颗明亮的星星,似乎在给人间某种启示。当勺柄指太阳升起方向时天气开始逐渐变暖,小草吐绿树木发芽,正是种植农作物最好时机;当勺柄指太阳升起最高位置时,就到了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当树叶飘零花草枯萎,农作物成熟的季节,勺柄恰好指太阳落下的方向;当勺柄垂直向下时,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勺柄重新指向太阳升起方向时,天气再次转暖,万物复苏。《鹖冠子·环流》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古人还注意到太阳运行不仅带来昼夜长短和寒来暑往的季节变化,在此过程中,每天正午时分树影长短变化与之对应,之间存在某种隐秘联系。天气寒冷树叶凋零时,树影最长;天气炎热树叶茂密时,树影最短。对表面现象的观察分析已不再奏效,必须借助一个工具。于是人们在平地垂直竖起一根木杆,每天正午时分在地面刻下影子长度。旷日持久,不间断地把每天影长刻录下来,试图揭开季节变化的奥秘,一点点地接近天道。立杆测影,标志中国古人对客观世界认识进入一个新纪元,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直指中华文明的曙光,闪烁人类的理性光芒。

华夏远祖“立杆测影”把一年当中时令变化与日影长短联系起来,就找到了破解自然密码的突破口。

冬至那天日影最长,根据臬柱影子长度在圭表上划出第一条刻度线。然后柱影一日比一日短,每天在圭表上留下一条刻度线。影子最短的一天就是夏至日,然后柱影一日比一日长,最终返回到柱影最长的冬至日。循环往复,冬至日到夏至日,再从夏至返回冬至,便是一个回归年。

“人面鱼纹”小人下巴颏左边第一条刻线代表起点的冬至日,左耳代表春分,尖顶代表夏至,右耳代表秋分,最后返回下巴颏右边第一条刻度线,就是下一年冬至日。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标志我国早在6000多年天文观测已经达到很高水准。常年连续观测“四时八节”完全不成问题(四时:春、夏、秋、冬;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将一个回归年八等分,相当于在圭表上把冬至日到夏至日四等分即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