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贤孝《花灯记》考证与赏析
凉州贤孝《花灯记》是一个长篇曲目,整理出来的唱词有五万多字。凉州贤孝省级传承人王月老先生用了三天时间才唱完,录制下的视频有十几个小时。老先生生于1937年,录制时已经83岁高龄了,但仍然三弦弹得娴熟有韵,说唱得铿锵有力,故事情节交代得清清楚楚,休息后的衔接准确无误,着实让人惊讶和钦佩。
一、内涵深刻的开篇词
凉州贤孝习惯上用一段“诗条对句”作为开篇词,具有极强的哲理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之后才会“打开了正传说古人”。
《花灯记》也不例外,首先使用了“山上的花多了开不尽”的开篇词:“山上的花多了开不尽,地上的人多了心不公。天上的云多了日不明,海里的鱼多了水不清。水不清就叫那乌鱼染浑,花不尽就是那四季常青。人心不公才遗下的戥称,遗下的戥称才称人心。”
然后使用了一个问答式的开篇词“东西南北四个京城”,有点像“对歌”的形式,四问四答:“哪位天子坐东京?哪位天子坐西京?哪位天子坐南京?哪位天子坐北京?宋王天子坐东京,唐王天子坐西京。明朝天子朱洪武坐南京,清朝天子坐的是北京城。”
二、鲜活生动的方言俗语
凉州贤孝扎根于凉州方言的土壤,在演唱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凉州方言土语、谚语俗语等,语言朴素生动,乡土气息十分浓厚。生动鲜活的语言通俗易懂、多姿多彩,地域和民间特色非常突出,符合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深受欢迎。
在《花灯记》中,凉州方言俗语的使用亮点频出,或令人捧腹大笑,或令人忍俊不禁,或令人茅塞顿开,或令人陷入沉思。如,你们可嘴吃了个梨子,不知道你们的底子;斗大的金银不说话,疙瘩元宝不往来呀;神无灵验无人敬,人无伟样无人请;长的鸡儿嗉子猫儿眼,吃的不多跑不远;看事不连远里看,当当看到脚面上;年又轻来骨又嫩啊,千斤重的垛子驮不动啊;穿上十个汗褂子不如一个主袄子;你就长把笤帚短把锨,各人打扫你各门前;到哪山了打哪柴,到了哪河了脱哪鞋;马到难中想清泉,人到难中想亲娘;能给饥人给一口,强如给饱人给一斗啊;高山上点灯名头儿大,四海栽树根根儿长。
三、程式化的结束语
凉州贤孝往往有程式化的结束语,一方面交代曲目的名称、年代等信息,另一方面在故事结束之际劝化听众。
《花灯记》的结束语交代这本书唱完了,点明是宋朝的手里传到如今的,并且用两个常见的桥段劝化听众。一个桥段是:“人人都有曲曲心,天爷倒有拐把弯。白日里害人人不肯,到晚来害人天不容,害来害去害本身。”这一段是劝化世人切勿害人,害人者最终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二个桥段是“贤人听,愚人听,贤人愚人大家听。贤人听罢这事情,心里照着两盏灯,越听越明越亮晶。这是世上的真事情,暗地里不能去害人。愚人听了这事情,就像过了场耳边风,还说我们唱曲儿的胡编腾。”这一段表明贤孝曲目劝得了受劝的“贤人”,劝不了不受劝的“愚人”。
在场的听众自然都不愿意成为“愚人”,自然会认可接受盲艺人的劝导,也不会嘲讽调侃盲艺人“胡编腾”了,听到这里估计许多观众都会会心一笑了。在这种幽默风趣的说唱中,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听众在欣赏盲艺人的艺术的同时,接受了“润物细无声”般的劝化。
四、韵味十足的绣灯调
凉州贤孝中有众多的曲牌曲调。每一个凉州贤孝艺人都掌握了若干种曲牌,在演唱时,根据凉州贤孝的结构、内容、情感等因素,选用不同的曲牌连缀成套曲以演唱故事。在《花灯记》这个曲目中,“绣灯调”自然是最突出的曲调,是整个曲目的高潮所在,曲调欢快,节奏鲜明,唱词技巧性很强,真正体现了“武威RAP”的风韵和格调。
下面这段唱词,就唱出了杨月珍和常秀兰绣花灯的过程,上到天宫神仙,下至地狱阎王,从天上到地下,东南西北,上下左右,无所不包,充分展现了姐妹二人出神入化的画工和绣工,也充分反映出了凉州民间观念中的神仙世界。
东绣了东海老龙王,西绣了西天雷音寺,南绣南海普陀山,北绣北海饮马泉,上绣了玉皇爷的凌霄殿,玉皇爷也绣上,下绣了王母娘娘的百花殿,王母娘娘也绣上,金童玉女也绣上,各样的风情都绣上,天南地北也绣上,蓝天白云也绣上,各种星宿都绣上,各位神灵都绣上,四海龙王也绣上,四海龙母也绣上,水鬼水母也绣上,再绣到财神殿,三大财神也绣上,福禄寿星也绣上,再绣到土地殿,土地爷爷也绣上,土地奶奶也绣上,土子土孙也绣上,土主爷绣在了我的灯笼上。再绣到了森罗殿,上绣了天宫的各路神,再绣了十八层地狱门,再绣到了望乡台,望乡台上挂匾牌,金牌上面写大字,那个时间再回来是不可能。再绣了森罗殿十帝阎君,小鬼判官也绣在灯笼上。上绣了个天高十万丈,下绣了地狱十八层。
五、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花灯记》的故事跌宕起伏,曲折离奇。
话说在北宋年间,苏州城有两家人,温家村的温树林,娶了贤德夫人,杨家寨的杨万仁,娶妻岳丽珍,都是富裕的财主,但偏偏都无儿无女。
有一年举行城隍会,温树林和杨万仁被请来和张员外、王员外、李员外共同当会东,不料温、杨二位员外因为无儿无女被南学里的学生笑话了一番。二人大受刺激,回到家中便和夫人商量舍衣舍饭,并到娘娘庙上求子女。
两位员外和夫人不谋而合,都去娘娘庙上求子,在路上相遇就约定了婚约,如果是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妻。在娘娘庙上许愿后果然灵验,两位夫人都怀了孕。
温员外的夫人生下了一个儿子,南学读书起名叫做温良赞,杨员外生下了一个女儿,烈女堂中读书学习女工,起名叫做杨月珍。两个孩子长大以后,便按照约定成了婚。
成婚不久,杨万仁岳丽珍夫妇就不幸一起去世了,家产交给了侄子杨长和侄媳张秀英。杨长以新婚为理由,没有请杨月珍夫妇来参加葬礼。
温良赞学业已成,正赶上皇帝开科取士,便辞别父母妻子进京赶考。杨月珍千叮咛万嘱咐送走了丈夫。温良赞来到京城,住在了常家店,参加科举考试,高中了状元。
皇帝召见温良赞,见其人才出众,便有意把公主许配给他。温良赞隐瞒了家中情况,坚持说父母双亡,没有亲属,更无妻儿,是孤儿一个,便和公主成了亲,在驸马宫中享受荣华富贵,与家中不通音信。
却说在温家村,温老夫人因为想念儿子,忧思成疾,不幸去世。杨月珍用心伺候公爹,但终有不便。温树林听了亲戚朋友的劝说,又续娶了王家寡妇刘氏。
王寡妇是个不贤不淑的女人,拜堂之后温树林便心生后悔,冷落了王寡妇,王寡妇也心生怨恨。王寡妇打发温树林去苏州城、杭州城收账,蓄意谋害,在干粮和酒里面加了毒药,把五百两银子的盘缠换成了五百两白铜假银子。
温树林出了门骑上马赶路,在路上饥渴难耐,便停下休息。温树林要吃有毒的馍馍,太白金星指派四只小狗给抢着吃了,当场毒死。温树林要吃有毒的炒面,太白金星指派两只喜鹊吃了也是当场毒死。温树林要喝有毒的酒,土地公公把酒壶打翻,只见火焰直冒。温树林眼见食物有毒,知道王寡妇谋害亲夫,不由得想念前妻,抱怨劝自己二婚的亲戚朋友。
温树林埋掉有毒的食物继续赶路,来到了杨家当铺,拿出银子要换铜钱,结果被发现银子是假的。温树林向掌柜杨明说明了原委,杨明认识温树林,知道他舍衣舍饭的善举,便不再追究,还给了温树林五百两的碎银子和铜钱。温树林答谢之后便继续赶路前往杭州。
温树林来到了杭州城地界,盘缠也用完了,便拉着马在僻背处讨饭。来到了岳家庄,岳老爷正好是杨月珍的舅舅,有家不能回,温树林便留在了岳家庄。
再说温树林临走的时候,把十二把库房钥匙偷偷交给儿媳妇杨月珍保管,但王寡妇早就窥探到了经过。温树林走后,王寡妇问杨月珍要钥匙,杨月珍坚持说没有,王寡妇便把杨月珍毒打一顿,搜出了钥匙。
丫鬟秋香给杨月珍治疗了伤口,杨月珍稍微好一些,便来给王寡妇赔礼道歉。不料,王寡妇变本加厉,继续虐待杨月珍,让她在花园里每天担水三十担。杨月珍痛苦不堪,就要上吊自杀,但被秋香救下,从水洞里逃了出来。
杨月珍来到娘家,却被杨长毒打了一顿。嫂子张秀英救下杨月珍,给了盘缠银两和衣物,就送杨月珍上东京汴梁城寻找丈夫温良赞。
王寡妇来到杨长家寻找杨月珍,被张秀英赶了回去。王寡妇猜到杨月珍到东京去寻找温良赞,害怕罪行暴露,就派家人请来了弟弟刘子兵,让刘子兵去追杀杨月珍。
刘子兵追上了杨月珍,杨月珍哀求刘子兵放了自己,并分析了利害关系,刘子兵醒悟之后放了杨月珍。刘子兵拿着带血的钢刀回去交差,结果王寡妇以告官相威胁,没有兑现先前许诺的钱财。刘子兵认识到了王寡妇的狠毒,便赶紧逃走,不再来往。王寡妇自此毫无忌惮,招来了张和尚李道长分给了钱财,在家中厮混。
杨月珍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汴梁城,但找不到温良赞。杨月珍恰好也住在了常家店,常恩邦发现杨月珍书画技艺高超后,便安排她给自己的女儿常秀兰教针工,置办嫁妆。杨月珍和常秀兰结拜为姊妹,便留在了常家店。
十月初一这一天,温良赞来街上散心,恰好被杨月珍隔着窗户看到了。杨月珍思念丈夫,便放声痛哭,常秀兰赶紧请求父亲打听温良赞的下落。常恩邦打听到温良赞已经招了驸马,杨月珍便想出了个办法,绣灯寻人。
准备好了各种材料,杨月珍和常秀兰便开始绣花灯。花灯绣得精彩绝伦,绣上了天宫地狱,也绣上了杨月珍身上发生的事情。常恩邦贴了许多告示提早宣传,到了正月十五花灯挂起来,前来看灯的人特别多,并且赞不绝口。
温良赞也出来看灯,在常家店门口看到了杨月珍的花灯。看到灯上的内容,温良赞悔愧难当,回到家中便一病不起。手下连忙禀告公主,温良赞提出只有买了常家店前面的花灯,病才能好。
公主连忙派家人去买灯。第一次拿了三两金子三两银,家人只买回来了个灯架子。第二次拿了万两黄金,家人又买回来了个灯罩子。公主无奈,只能自己带着宫女绣灯,结果驸马的病还是不见好转。第三次,公主派人拿了三万两黄金去买灯,结果杨月珍提出灯不卖,要见驸马本人。
公主派人请来了杨月珍和常秀兰,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公主勃然大怒,就禀告了皇帝,皇帝下令要将温良赞杀头,把头挂在午朝门上。公主终究不舍,在法场上救下了温良赞。
皇帝赦免了温良赞,公主贤惠,认杨月珍为大夫人,自己为二夫人,常秀兰为三夫人,三女共侍一夫。温良赞等人带着兵马回到杭州,找到了温树林,答谢了岳老爷,又来到苏州,惩恶扬善,赏赐了张秀英、刘子兵、丫鬟秋香,斩杀了张和尚、李道长,将杨长重打五十大板,把王寡妇游街示众,千刀万剐,果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作者简介:赵大泰,武威人,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教育硕士,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供职于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主编出版非遗专著《凉州贤孝之“二十四孝”》《凉州贤孝之“三十六记”》,发表论文多篇。
转自: 凉州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