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楹联自对的多种形式
对于有些楹联爱好者来说,联律通则使得楹联创作壁垒森严,令人望而却步;楹联的六要素和三避忌为楹联创作设置了不少条条框框,让人难以施展开手脚。在这些“硬指标”之外,还有没有回旋的余地或另一种可能?
自对的存在为楹联创作者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在自对的那个部分内,它可以不遵守“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这些规矩,但它自身却成为楹联创作中另一条“规矩”,一条被众多楹联爱好者广泛认可、被部分楹联创作者情有所钟的“规矩”。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指出:“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和下联之间不必求工。”“甚至于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象对仗义,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工对,全联也可以认为工对了。”
当代楹联理论家俞邵华(网名时习之)先生指出:“自对之后,上下联的对仗可以放宽。从前人的联来看,这个宽的程度是宽到没有底线的,上下联之间既可以工对,也可以宽对,还可以部分或完全失对,包括字的门类不同,词性不同,结构不同、节奏不同以及重字的多少和位置不同等等都是可以的。”
自对在楹联创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因其“端庄中添灵动、规整中富变化”的特点,也越来越受到楹联爱好者的认同和喜欢。
“自对即工对”已成公论,本文不予讨论。下面与联友们一起探讨一下楹联自对的几种形式。
在具体的楹联创作中,自对有句内自对、句间自对、隔字自对、隔句自对等多种表现形式。
一是句内自对。
句内自对,即同一分句内部构成自对。自对部分占该分句的部分内容或是全部内容。
例联1:赠郑板桥(李啸村)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上联“诗书画”皆名词,下联“归去来”皆动词,上下联相对显然是对不上的。上下联的后三字分别构成句内自对,对仗非常工整。
例联2:题上海市豫园一笠亭(郑板桥)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此联有两处句内自对。先是第一分句中“游目”与“骋怀”自对,“仰观”与“俯察”自对。再是第二分句中“崇山”与“峻岭”自对,“天朗”与“气清”自对。很明显,在自对部分,上下联相应位置的词性和结构都是不一样的。
二是句间自对。
句间自对,即相邻的两个分句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构成自对。有的之所以只是部分内容,是因为分句前有领句部分。领句部分多为一字、两字或三字,偶尔也有多字的情况。除领句部分外,两个分句的其它内容全部构成自对。
句间自对分为两种情况,即不重字自对和重字自对。
先看不重字自对。
例联3:杭州府贡院(阮元)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联中第二分句的“正”“看”作领字,后面的“桂子香时”与“槐花黄后”构成自对,“西湖月满”与“东浙潮来” 构成自对。若不是自对的话,“月”对“香”,“满”对“时”,词性不相同,显然是对不上的。
再看重字自对。
重字自对又分为两种情况,即同位重字和不同位重字。这两种重字自对都是允许的,没有优劣之分,具体应用时视创作需要而定。
例联4:戏题(林南)
留吾胸块垒不销,积高者作峰峦、低者为丘壑;
问此日英雄安在,欲雪中随李广、风中送荆轲。
此联在领字“积”“欲”之后,第二、第三分句构成自对。上下联在相同位置分别重“者”字和“中”字。
例联5:挽冯竹儒观察(俞樾)
负父骨而返、闻君命而趋,是真忠臣、是真孝子;
论人才可惜、念交谊可感,一则公义、一则私情。
此联应用了两处自对。第一、第二分句构成自对,上下联在相同位置分别重“而”字和“可”字。第三、第四分句构成自对,上下联在相同位置分别重“是真”和“一则”。
下面来看不同位重字的情况。
例联6:题岳武穆(王澄川)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大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中,前两个分句构成自对。上联两分句重“为”“死”二字,重字居于分句的第一、第三字;下联两分句重“人归”二字(两分句内部还重“南”“北”,此处不论),重字居于分句的第二、第三字。重字的位置不相同。
在不同位重字中,还有一种情况:不仅重字的位置不相同,而且重字的字数也不相同。这种情况在自对中并不鲜见。
例联7:挽林则徐(左宗棠)
附公者必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依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此联中,也是前两个分句构成自对。上联重“公者必”,重字居于分句的第二、第三、第四字;下联重“之”字,重字居于分句的第四字。可以看出,重字的位置不相同,重字的字数也不相同。上联重三个字,下联只重了一个字。
例联8:题黄鹤楼(陈宝裕)
一支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子,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此联中,上下联的第四、第五个分句构成自对。上联重“百里”,重了两个字;下联重“了”字,只重了一个字。虽然重字的字数不相同,但整副联依然很工整,毫不影响整联带给读者的美感。
分句间的自对除了上述几种形式外,还有一种形式上特殊的自对,那就是自对部分的字数不完全相同,估且称为不等量自对。
例联9:题雅丽书院(佚名)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
此联中,上下联的三个分句分别构成自对。一般的自对,每个分句的字数都是相同的;此联的自对,第三分句的字数却比前两个分句多一字。由于自对部分“雅言”“丽乎”的三次重复,自对内容的字数虽不相等,但仍然显得很工整。
例联10:袁枚(王威)
何以论官乎,论权乎,论理学道经乎,只留一点性灵,足有四千篇诗句;
无非纵食也,纵色也,纵林泉山石也,不过几人笑骂,再来八十寿风流。
此联中,上联“论理学道经乎”与“论官乎”“论权乎”构成自对,下联“纵林泉山石也”与“纵食也”“纵色也”构成自对。自对的三个分句中,第三分句的字数与前两分句的字数不相等。
三是隔字自对。
前面谈的分句内自对和分句间自对,其自对部分都是紧密相连的。而隔字自对却不一样,它的自对部分并没有连在一起,而是被其它的字或词分隔开了。
实际上,隔字自对属于句内自对的一种表现形式。因其形式有些特殊,故单列出来探讨一下。
例联11:挽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唐上阙检察官(孙泽羽)
夙夜在公,沥胆披肝,尽责尽心终尽瘁;
耕耘忘我,为民执法,无偏无党总无私。
此联第三分句中,“尽责”与“尽心”“尽瘁”构成自对,“无偏”与“无党”“无私”构成自对,中间分别隔了一个字。虽然隔了字,但自对的应用依然是一目了然、显而易见的。
例联12:题袁寅章七十五寿辰(成小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数十年刀笔人生,刻尽沧桑归淡泊;
书画同源,梅兰见性,三千里名山事业,写成绝唱作奇谈。
此联的第四分句,若以传统对法来看,“绝唱”对“沧桑”、“奇谈”对“淡泊”,词性和结构都不相同,显然是不能对的。此联正是应用了隔字自对,即上联以“淡泊”对“沧桑”,下联以“奇谈”对“绝唱”,上下联分别在第四分句内构成工整的自对。此联于2012年荣获由联都网、宝鸡市楹联学会等共同举办的“袁寅章先生七十五岁寿辰全国征联大赛”一等奖,说明这种隔字自对的写法得到了楹联界很多联友的认同。
四是隔句自对。
隔字自对的自对部分,虽被字或词隔开了,但还在同一个分句内;而隔句自对的自对部分,却位于不同的分句中。依然举例来看。
例联13:赠潘筑岩茂才(俞樾)
门第旧金张,喜宰相文孙,刚配状元娇女;
倡随小梁孟,缔百年嘉耦,恰当十月阳春。
此联第二、三分句中,“百年”对“宰相”,“十月”对“状元”。有的联友可能会说,这副联没有应用自对啊,上下联对来虽然不算太工整,但总体来说四个词都是名词词组,也是勉强可以对的。
确实,在有些联作中,如果其它部分都很工整,局部用“百年”对“宰相”,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此联的问题在于,“百年”、“十月”都是数量词,而数量词是楹联中的敏感词之一,除非万不得已,一般数量词是必须对数量词的。作为清朝楹联大家的俞樾,想来不会是因为才力不逮,而在一副并不很长的楹联中,两次将就使用别人勉强可以接受的宽对吧。
实际上,此联正是应用了隔句自对。上联“宰相文孙”与“状元娇女”构成隔句自对,下联“百年嘉耦”与“十月阳春”构成隔句自对。对仗之工整,不言自明。
值得注意的是,隔句自对与前面讲的句间自对是有区别的。句间自对除领句部分外,两个相邻分句的其它内容全部构成自对。而隔句自对却不一样,它只是两个分句的某个词组或部分内容构成自对。从辨别度来看,句间自对是很容易识别的,一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而隔句自对却相对不太容易识别,需要比较和分析上下联的词语特性,才能得出结论。
由于笔者学识有限,暂只接触到以上几种形式的楹联自对形式,不排除还有本文未能提及的其它自对形式的存在。随着楹联艺术的广泛传承和持续发展,随着楹联创作者的不断实践,今后有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自对形式。
限于笔者水平,本文疏漏和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联界同仁和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