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方案·指南】中国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实验室诊断规范和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19年)
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2020,58 (05): 366-373
DOI:10.3760/cma.j.cn112140-20200304-00176
作者: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儿童用药专业组
通信作者:陆权,Email:luquan-sh@vip.sina.com
张泓,Email:zhanghong3010@vip.126.com
摘要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临床的常见病征,要做到恰当诊断、治疗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迫切需要规范其检测方法并指导临床应用。遵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的专项通知要求,儿科临床和检验学科专家基于实验室规范和临床实践这两个要素,博采各方观点、集思广益并参考相关文献编写成本共识,依据是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经济实用性和可及性,共识还分层推荐了不同场景下肺炎支原体感染实验室诊断方法之选择。
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2004年原国家卫生部发布关于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由此揭开抗菌药物专项管理的新序幕,之后逐年均推出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相应通知、管理办法、指导原则等,2018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8〕9号)[1],正面提出要逐步转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模式,从'以行政部门干预为主'转变为'以多学科专业协作管理为主',并明确提出'加强儿童等重点人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当前儿童使用抗菌药物面临的突出问题',通知要求'持续完善多学科诊疗体系''充分发挥临床微生物检验在多学科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作用'。按照这一原则,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发出关于召开'中国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实验室诊断规范及其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编写启动会的通知(国卫合药委函〔2019〕5号),并于2019年2月组织儿科临床专业与检验专业专家启动编写'中国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实验室诊断规范和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19年)'(以下简称'共识'),目的是进一步规范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的实验室诊断,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三、MP实验室诊断方法的临床实践建议
随着MP感染重症和难治病例的不断增多,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是临床对实验室诊断方法学提出的迫切需求,而实验室结果的合理解读也是临床恰当诊治的重要前提。我国地域辽阔,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人们对疾病的认知、诊断MP感染的送检习惯、选用试剂质量等区域差异较大,如何能更为合理地应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但临床意义重大的问题。不可能在全国强求统一MP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但必须基于各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实用性、可及性和经济性加以规范化。在充分梳理国内临床和实验室现状的前提下,遵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委会的要求,提出以下推荐建议。
1.MP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目前选择抗体检测优先于抗原检测,抗原检测法和试剂临床尚未广泛普及。如能获取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检测的价值更大。血清抗体滴度≥1∶160可以作为MP近期感染或急性感染参考标准;恢复期和急性期MP-IgG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增高或减低时,可确诊MP感染。免疫胶体金法定性检测MP-IgM抗体可作为门诊或急诊快速筛查的常用方法,建议选取定性的阳性折点相当于MP-IgM抗体滴度为1∶160的试剂。过低标准的试剂必将导致MP感染的过多诊断。MP抗体定量检测推荐目前国内最广泛使用的PA法,亚型抗体测定有免疫胶体金技术、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化学发光法,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
2.MP-IgM抗体检测尤其适用于6月龄以上儿童和免疫功能正常儿童。ELISA测MP-IgA抗体作为补充检测项目,不作常规推荐。MP-IgG抗体检测提示曾经有过MP感染,适用于MP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但获取恢复期和急性期双份血清MP-IgG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增高或减低时,可确诊MP感染。
3.有条件的医院应当采用MP-DNA检测或者MP-RNA检测,并进一步摸索DNA拷贝数大小的临界值,这主要限于住院病例。
4.有条件的医院应当充分重视MP液体-固体培养法实验室管理路径的规范与创新,这主要应用于住院病例。MP培养对深入研究MP的特性、结构、致病机制乃至其耐药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而严谨地改进方法学或将会带来对MP的新认识,而要深入研究MP必先获取其菌落。现有的'快速液体培养法'在基层医院MP感染病程早期可选作筛查,但不宜在临床普遍推广。
分层推荐的MP感染实验室诊断方法概括于表3,推荐的基础是目前对MP的研究和认识,相信这一切还需要临床实践的检验、修正和完善。
(临床部分 陆权 陈志敏 刘恩梅 刘瀚旻 殷勇 赵顺英 赵德育 张晓波 实验室检测部分 张泓 马丽娟 陈运生 徐锦 执笔)
参与讨论和审阅的专家(按单位汉语拼音排序):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艾涛);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刘恩梅、符州、罗征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张晓波、徐锦);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邓力);江西省儿童医院(陈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赵德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殷勇、潘秋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陆权、董晓艳、张泓);深圳市儿童医院(陈运生);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陈慧中、马丽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天有、赵顺英、宋文琪);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刘瀚旻、江咏梅);天津市儿童医院(邹映雪);西安市儿童医院(陈艳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陈志敏、尚世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尚云晓)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