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中的套利机会
关于高考志愿的填报,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但很少有人很专业,因为太复杂。当然,我也不是很专业。刚好近几天参加学校的招生宣传,有一点思考。
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如果市场是有效的,无论考生如何研究志愿填报,都没有太多的便宜可以占。学校越好、专业越好,分数越高,你的分数就决定了你最终的结果。但问题是,高考志愿填报市场是真的有效吗?这个市场没有我们想象中有效,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无效。高估和低估的机会虽然不易,但肯定存在。
什么样的学校存在低估机会呢?这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学校太多了,全国光财经大学就有几十所。有些有识之士,总是说城市第一、学校第二、专业第三,总体上应该是有道理的。原因是,城市越好的高校,一般师资越好,因为优秀的博士生往往优先选择留本地。所以,你会发现,北京、上海、广州的学校,即使一些不是名校的大学(例如,首都经贸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广州大学),依然有很多优秀的师资。
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校,可能实力一般,由于地处一线城市,被严重高估。而一些相对“落后”城市的大学,可能出现低估机会,例如财经类的学校里,东北财经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还有些学校,所处的城市不错,但名字取得“不好”,所以可能存在被低估的机会。例如,河海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你知道在哪吗?
什么样的专业存在低估机会呢?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由于我本科到博士都读得商科,且换了几个商科专业,我还是谈谈商科好了。以前,商科里面最受欢迎的金融和会计,这当然有些道理。因为金融是血液系统,会计是神经系统,这两个自然很重要。但是,金融太火了,在所有财经类高校里,金融专业都是分数排名第一的,经常遥遥领先于其他专业,这就有点过份了。实际上,如果你学金融,只是为了毕业后从事金融行业,多赚点钱。也大可不必学金融。像中央财经大学,无论什么专业,50%左右都是进入金融行业。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有些道理:“所以,商科和金融,一切花里胡哨的专业都不实用的,这行业归根到底就是看你的销售业绩,如果一定要报,就学这里面最基础的元素技能,就是会计和法律。当然,很多人说会计和法律是劝退专业,但没叫你以此为生啊,你在大学乖乖的学个基础技能,出社会再学所在职业的专业技能,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记得以前会计和金融应该是同样受欢迎的。今年招生的感觉是,会计的受欢迎程度已经比金融差远了。很多孩子点名就要学金融,可能也不知道金融为何物,就是觉得听起来很高大上。然后,觉得会计主要是做账的,太枯燥。当然,有些学会计的同学,到了大二和三大还是这样的感觉,所以整个会计教育行业都有责任宣传三个观点。一是会计其实不光是做账的,而是一门商业语言,就业范围非常广。我认识的一位投行大佬,他自己是金融研究生的,就经常让我推荐会计的研究生。相对金融毕业生,他更喜欢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二,进入金融行业,不一定要学金融,学会计可能更好。金融毕业生能干的工作,会计的毕业生也能干(如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但会计毕业生能干的事情,金融的毕业生干不了(如审计、财务)。三,人工智能其实并不能取代会计,只是取代了一部分财务会计工作,而更多的财务分析与决策工作,人工智能是永远取代不了。
相对于女孩子,很多男孩子不愿意学会计。这恰恰说明男孩子报会计更有优势。不仅找工作有优势,找对象也有优势。学会计的男生都是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