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无情:从乾隆皇帝到新中国成立后,看承德历史上如何治理旱河水灾
1.
雨还在下,抖音里还是在刷屏前天承德各条大街上的流水。
昨天早晨上班,看见主要干道上的积水基本干净,雨水冲刷下来的泥沙、树枝烂叶绝大多数也都已经清理干净,承德新闻网采写的消息《暴雨过后,承德700多名环卫工人街头清淤保畅通 作战到天亮》(点击可阅读)说:
由于突降暴雨,路面积水处的杂物、淤泥、漂浮垃圾较多,环卫部门共出动700多名环卫工人,24辆清运车,两台装载机、两台翻斗车到路面作业,又增派10台水车对路面进行清洗,将积水严重路段的污物和淤泥进行彻底清理,确保路面整洁,让市民顺利出行。据了解,上百名环卫工人一直奋战到次日。
辛苦了,各位环卫工作人员,每年都有这样的情况。
挣钱不多,受累不少,掏下水道、钻涵洞,又脏又累。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都是有他们在做保障。
雨水上街,是雨水侵占了汽车的路,还是汽车挤占了雨水的路,这是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早晨,有朋友对我说,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是风有风的路、雨有雨的路,人有人走的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这才能相安无事。
风雨无言,但也不能随便欺负它,当人把它挤得无路可走的时候,它自然就走上了人行的马路。
从乾隆皇帝开挖新河到解放后的承德市各任领导,在治理城市环境的时候,首先都是想到给雨水留一条出路。
二仙居旱河
2.
乾隆三十六年,乾隆皇帝因为承德市区屡遭水害,下令开挖新河,也就是现在的二仙居旱河,当年开挖,当年完工,当年受益。
现在的南营子大街承德宾馆所处的位置,过去的时候有一个祠堂——夏公祠,这是承德老百姓自发捐款给八品热河巡检司巡检夏熙修建的祠堂。
夏熙是乾隆皇帝下令修建二仙居旱河的直接组织者。二仙居旱河之所以能够快速的完工,与夏熙有直接关系,开挖旱河时他亲率民工顶风冒雨日夜施工。
他在承德任职10余年中,主持建立义冢,修建先贤祠庙、教化万民,开设粥场、赈济灾民,深受热河百姓拥戴。
尹忠《热河记忆》里的夏公祠
旱河修完两年后的乾隆三十八年春天,夏熙患病,未及时治疗,病故。夏熙病逝后,许多商家和民户自动出资,在三官庙设立夏公祠堂,香火极盛。乾隆三十九年被敕封福德正神。
嘉庆的老师、大学士朱珪题赞:“孝以事亲、忠以事君。泽被闽中之土、恩流塞外之民,生为循吏、没为神明”。
热河历史上的主官有很多,真正能让人记住的好官不多,夏熙是一个。
3.
二仙居旱河所接收的雨水,主要来自广仁岭以东的狭长地带,两边的佟山陡峭、大小榛子沟、水泉沟等绵长,下雨时泥沙俱下,没几年,旱河变浅,雨水多的时候,就又上了岸,进入了沿岸商铺和百姓的家,水害又来了。
乾隆五十六年,直隶总督梁肯堂上奏皇帝,说应该挑挖旱河了,以使旱河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乾隆皇帝就派和珅到二仙居旱河实地考察。和珅在人们的印象里绝对是一个大反派,大奸臣。其实,和珅也是一个能吏,也就是一个水平很高的坏人。他不但认为旱河该挖,而且把挖旱河所用的资金也一并给解决了。
和珅提议:动拨热河道库备赏银5万两,交承德府所属州县当铺按一分生息,每年可得息银6000两,作为热河岁修旱河之费。
乾隆皇帝当然高兴呀,和珅这样的干部不但能深入实地调查研究,还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用皇帝花一分钱,就能把问题圆满的解决了,谁当领导也喜欢这样的干部。
喜欢写诗的乾隆皇帝很高兴,为二仙居旱河赋诗五首,这里选一首:
沙溪带山边,山雨溪水涨。
涨退沙必留,疏浚例以向。
设使弗疏浚,沙满溪斯漾。
园丁久惯经,鍪锸相摒挡。
劼劬所不辞,酌赐聊颁贶。
翳余更思之,黄河沙益壮。
夫谁为疏浚,自古原无恙。
小大容受殊,所以贵有量。
4.
和珅是个大贪官,但毕竟他没有把资产转移到国外去,所以,即便是贪得再多,也还都在国内。嘉庆皇帝一反腐,直接就把他拿下,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嘉庆在处理和珅的时候,发现这家伙在清挖二仙居旱河的时候,擅自派员勘估工段及竣工后查验,这里面是不是有贪污行为,就不清楚了。于是,嘉庆重申,以后每次挑挖旱河都要经过皇帝批准,每次旱河挑挖前,地方官员都要将挑挖旱河、应修堤坝的起止段落、长度、高度以及所需银两报告皇帝,皇帝派专员到实地详细丈量核实后批准施工,工程竣工后皇帝派专员验收,这是嘉庆四年的事。
这个时候,二仙居旱河是国家重点工程,皇帝亲自抓。
嘉庆十三年(1808年)西沟新河、裴家沟旱河、狮子沟旱河又普律大修,以后三十余年间修不断。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旱河工程“非从前年年跸路径由者可比著,自本年为始停止奏挑,生息银两存储道库备用。如遇有大妨碍之处,再行具奏,工费不准过二千两之数。”又二十六年,“河干积淤过厚,水冲恐致倾圮。”
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间,经前任都统麒庆等奏请,照旧挑挖,每年不愈三千两。同治十三年(1874年),热河都统瑞联奏请因“旱河工程毫无实济,暂行停修,以节经费”。硃批:“著照所请,旱河清挖年例工程停止。”
光绪年间,水患再起,“旱河悉被沙石淤垫,河底淤高,水无所出。"光绪十三年(1887年)遂又恢复。
这几任皇帝对清挖旱河的态度与原来不同,一方面是朝廷缺钱,另一方面,承德避暑山庄的功用已经失去,国家的工作重点由几千年的严守北方稳定,转移到了南方沿海地区,西方列强的入侵,改变了承德旱河。
宣统三年(1911年),清王朝覆灭,年例工程再度停止。三年间旱河淤沙严重,几乎与坝平。
5.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两次直奉战争直接影响热河主官的更换,热河都统就像走马灯似的。
1914年5月22日,热河都统姜桂题下令清挖旱河,他对旱河清挖的必要性做了详细的阐述:
热河旱河五道,惟热街旱河关系尤为重要。查前清乾隆三十六年所开之新河,又名中河,平时无水,当大雨时行之际,广仁岭迤下诸山之水,势若建瓴,奔腾而下。热街首当其冲,而河道纡狭,往往泛滥出岸。同治九年(1869年)六月,溢岸上街,伤人甚众,冲刷房屋无数。迨光绪九年(1883年)山水暴发,势当尤汹涌,二仙居以及草市屋漂桥圮,人民损伤惨不忍见,到十二年(1887年)水复如是,灾甚从前。当经直督李奏清遴派大臣陈履热勘验,会同热河都统、道府、河屯协及绅商人等,监工挑挖。无坝者添坝,有坝者增高,河身挖深,沙土远运,又恐经之废失,复有淤阻之患,爰筹之款发商生息,岁入银四千二百两,专为旱河官修而设,每年工费不得愈三千两。勒诸碑石成案可稽。迄今数十载,河道顺轨,虽幸未遇奇灾,而三十二(1906年)、三十四(1908年)两年,大石、庆安两桥翅,犹未免被狂澜打断,若经岁不修,河身越淤越高,一遇连绵阴雨,不日数开,附近居民将不免其鱼之......轸念民依,迅速派员估工,认真修浚......
他签署行政公署1351号令,由承德县知事组织四家木厂承包再挖旱河,西起大石桥,东至五条胡同,前后60天,挖沙4290立方米,费平银647两零6分。
姜桂题这个人在承德很有意思,他来承德任热河都统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他统治承德近十年。现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经常见到他在承德的时候向财政部催军饷的报告,没钱,他就开始种大烟,把一个好好的热河变成了毒品种植区。
可姜桂题穷成了那样,也还好歹的把旱河挖了挖。
汤玉麟在清挖旱河的时候,为解决泥沙运输问题,由热河总商会会长尹怡恩到天津购买铁车十辆,小铁道半英里,第一次用上了有轨运输。
6.
承德解放后,历史上几经起落的旱河才真正从根本上开始治理。1949年3月,承德市人民政府首先组织人员拆除了原国民党十三军在二仙居旱河中设置的鹿栅。
1950年市政府成立清挖旱河委员会。于当年5月和1951年6月组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大规模清挖旱河。
1951年8月,由热河省人民政府拨款一亿七千五百万元,开始整修承德市上水和排水工程。
《承德市城市建设志》这样记载:以赈济救灾形式,换工清挖,费用小米318567.7斤,修建浆砌石堤岸2856米,旧道河川展现了新貌。
1953年河道治本工程开始,当年在高庙村五道沟川筑大小谷坊24座,其中19座是干砌。翌年,虽被洪水冲毁,但却拉开了根治旱河上游山洪水患的序幕。
1956年,承德市市长戴毅组织有关专家座谈论证,他率领技术人员爬山越岭,调查研究洪水下泄规律,提出解除山城西部水患的战略决策,在坡地失去造林条件的山谷内修建浆砌谷坊,并参加选址,亲临施工,至1958年的三年中,在岩石裸露的孟泉沟主沟、西沟、门沟、头道沟二十余条沟川内修建白灰沙浆砌石谷坊43座。1958年、1962年两个大水年,没有形成灾害,旱河治本工程取得重大效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人民政府把新建、维修谷坊工程提上了日程,每年都拨专款,十年共投资26万元,新修、重建谷坊58座,并对29座淤平和失修的谷坊进行了维修。到1988年,市区已拥有大小谷坊90座,旱河体系防洪堤坝发展到22.9公里,拦沙防洪治本工程有了发展。
解放后至1988年40年间,市政府组织万人以上义务清挖旱河达10次之多。每次清淤泥沙都在万立方米以上。
1981年4月组织了全市第一次机械化清挖二仙居旱河工程,出动自卸卡车20台,推土机2台,挖掘机1台,市委书记常立木、市长张唤群,副市长李光到现场参加劳动。
1986年4月旱河清挖工程扩大到市区9条旱河。工人、干部、驻承解放军近10万余人次参加,历时一个月,平均每天有5000人次,9台挖掘设备,100余台卡车作业。日清挖量3000立方米。市长范文彬、副市长孙建群、52831部队长周玉书、86646部队政委徐振清、承德军分区司令员张永春、政委徐永年等一批党政军领导纷纷参加。在清挖旱河的同时,对部分堤坝进行有效维修,经过大规模治理,市区旱河达到百年防洪安全标准。
注:因本人查阅的资料有限,仅叙述到1986年的大规模清挖旱河,后来的清挖旱河工作,没有记录在本文之内。
本文参考资料:
《承德市城市建设志》
《承德市大事记》
《档案资政参考》第1期
《承德两千年自然灾害史》
《承德巨变——纪念建国五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