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写在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写在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崇拜个人还是崇拜智慧
刘晓林
释迦牟尼佛很伟大,他达到了无我之境。同时,他无比幸运——红尘的妙绝,他都经历了。他也享受过红尘的大俗,妻儿在侧。甚至,世人将他等同了佛——在他之前,包括燃灯佛在内的至少五位却被人们遗忘了!在这个方面讲,悉达多成为众生景仰的佛祖实在是幸运中的幸运!
佛经有言:我们不应该崇拜个人,而应该崇拜个人所教导的智慧。这貌似正确的道理中蕴涵着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人类自身的智慧从何而来?个体在智慧的传播中承担了什么“角色”?个人与其所教导的智慧能否截然分开?
我认为佛祖可能是在做强调之论,世人必须要明确的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碰撞是智慧诞生的最大源泉,其次才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身的内部“运动”。换言:师造化与得心源的交融衍生出了系列学问,师造化与得心源各自“革命”也是学问诞生的重要组成。我们在对个人所教导的智慧产崇拜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其直接的载体“个人”产生或多或少的崇拜——这是谁都无法避免的,我们在对佛祖所教导的智慧崇拜时,我们能够做到对佛祖视而不见吗?
包括佛学在内的人类的“认识学”,其终极在于“去我执”。只有做到了“去我执”,你我才会无惑(包括人的各种欲望);即使存在不解,仍能做到坦然。“我执”的存在是人们关注事物的表象,难以深入本质的最大障碍。“我执”者以自我为“执”,主观而少知。如果我们确实做到了“去我执”,无论是崇拜个人还是崇拜个人所教导的智慧又有何不可呢?个人与智慧的确可以分离,当更多的“常态”则是“合一”。
崇拜个人还是崇拜智慧?包括佛教徒在内的很多人都很困惑。个人与个人所拥有的智慧可以分开吗?人(特殊的生命个体)创造了系列“智慧”,同时不同的生命个体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一步而言,你我对他人智慧的崇拜势必会产生对智慧拥有者的崇拜,或多或少而已!宇宙间不存在这样一种“物体”——本体与衍生体能够截然分开。如我正文所述,当我们做到了“去我执”时,当我们做到了“入本质”时,一味地区分崇拜个人与崇拜智慧还有什么意义呢?
崇拜个人还是崇拜智慧?如果我们真正弄懂了这一点,就不会将佛教视为无所不能,就不会将释迦牟尼佛视为神通至极。拈花一笑,四时皆春——你我也有实现的可能。
注: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刘晓林《问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