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堵没堵,看这4个部位就知道!5招防血栓,看完能救命!

据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发布的《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报告显示:中国人的第一大死亡原因是中风。

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病患者高达 2.9 亿,而血栓,则是是脑中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想而知,它的「杀伤力」有多强!

那么,血管究竟为什么会堵?哪些人最高发?又该如何预防呢?下面小脉带你详细了解。

这4个部位的血管易「堵」

血管就像我们身体的公路网,维系着四肢及器官运行畅通,一旦发生堵塞就会造成「交通事故」,而且发生的位置不同,结果也不同,甚至危及生命。

1、大脑血管堵:中风

中风会导致偏瘫、丧失活动能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中风达1242万,平均每7秒就有1人发生中风,每21秒就有1人死于中风。
2、心脏血管堵:心梗
心梗是非常危险的一种突发疾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如果堵塞程度轻,也会造成心脏泵血能力受损。
3、下肢血管堵:腿部组织坏死
动脉堵塞严重时,会导致腿脚缺血坏死,甚至需要截肢。而静脉血栓如果脱落,进入肺血管,就可能导致肺栓塞。
4、肺部血管堵:肺栓塞
肺栓塞的病情通常很危急,当血管堵塞面积过大时,很可能因窒息而亡

堵住血管的是毒素?
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堵住了血管呢?
如果有人跟你说:堵在血管里的是毒素、垃圾,想要预防就得多给血管「排毒」,估计80%是推销保健品的!
事实上,血管中的毒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代谢物,肾脏会帮我们清理出去,而血栓的形成另有原因。
血栓分为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两种。
静脉血栓多是由于长期不活动,导致血流过缓、静脉壁破损,凝成了斑块。
动脉血栓则是由于脂质类物质(如血脂、胆固醇等)沉积,堵住了血管。
最关键的是,这些斑块可能发生脱落移动,如果流到了一个狭小的血管位置被卡住,将「血管堵死」,就会发生血栓,非常危险。
血栓「偏爱」这6类人
很多人都误以为,血管堵住是老年人的专利。但其实,35岁之后血管就会逐渐老化,年轻人也逃不掉。尤其这6类人,血管最容易被「拴住」,看看你中招了吗?
1、家族中有血栓史的人
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证实,遗传血栓的患病率约为5%,尤其是静脉血栓风险会增高。
2、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
血糖和血脂的异常增高会导致血流速度减缓,形成血栓;而血压的增高会让脂类物质更容易进入血管壁,造成堵塞。
3、长期吸烟人群
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物质会干扰血液中的脂肪代谢,降低血管弹性,损伤血管。
4、久坐久站的人
久坐不动下肢血流减慢,血栓发生概率就会增加。同样,久站会导致小腿肌肉僵硬,影响血液回流。
5、孕妇及妊娠期女性
在怀孕及妊娠阶段,出于自我保护机制,女性会出现血液高凝状态,并持续到分娩后8周,期间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会大大增高。

6、有过血栓病史的人
医疗大数据显示,静脉血栓具有多发性。因此有过血栓病史的人,再次得血栓的可能性很大。
这4个危险信号别忽视
血管堵了会引发心梗、脑梗等疾病,而这些都是直接与「死亡」挂钩的危险信号。如果及早发现迹象,关键时刻或许能救命。
1、静脉血管堵塞:疼痛、肿胀
静脉血管堵塞通常发生在下肢,栓塞部位会在没有外伤的情况下,突然感到疼痛,同时四肢会出现肿胀,栓塞部位的局部温度升高
2、脑部堵塞:眩晕、呕吐
脑血栓是非常危险的一种病症,常伴随眩晕、呕吐、口齿不清,当出现明显的肢体单侧麻木、口角歪斜时,应当立刻送医救治。

3、心梗:胸闷、乏力
急性心梗约有4成患者会在发病钱一周内感到心慌憋闷、胸痛、乏力等先兆,但可惜70%的患者都没能意识到这一讯号。尤其是老年人,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提高警惕。
4、肺部堵塞:胸痛、呼吸困难
肺部血管堵塞症状会比较明显,比如胸痛、呼吸困难、心悸,严重的甚至会咳血。
保护血管,做好这5点

一旦血管有堵住的迹象,只能通过减压、降脂、降糖等药物治疗来缓解,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药物的作用,保健品和民间偏方千万别轻信。
但是,如果你属于高危人群,做好以下5点,也能有效预防哦!
1、管住嘴,少吃「四高」食品。高糖、高油、高脂、高盐这些食物易导致胆固醇等附着于血管壁上,造成动脉硬化、血管不畅通。
2、稳住血压、保持好心情。高血压患者是血栓发生的高危人群,不少心脑血管疾病都与情绪波动过大有关。想要血管健康,平和的心态必不可少。
3、避免久坐,多做有氧运动。上班族最好1小时起身活动一下,防止下肢静脉不流通;平时多走路、多运动,可以增强血管弹力防血栓。
4、不熬夜。加班熬夜压力大,可能会使动脉应急性堵塞,发生心梗,导致猝死,相信这类新闻大家也听过不少,千万别让悲剧重演。

5、戒烟并拒绝二手烟。吸烟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尤其老烟枪,即使戒烟,也要10年才能完全修复血管内皮的损伤。

冬季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又有相关病史,可以通过血管彩超等项目及早排查哦!
转发分享给你关心的人
给TA提个醒,及早了解、正确预防吧
身体症状有疑问?
问专业医生才靠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