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人物记(2)---世间少有奇女子李清照(上)
千秋人物记(2)---世间少有奇女子李清照(上)
随着高产水稻占城稻的传入和推广开来,大宋的人口迅速增长,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盛世太平景象正是李清照的前半生。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感慨:“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李清照赶上了这个繁华盛世,正如那一幅《清明上河图》。
而颠沛流离是她的后半生,国亡了,半壁江山丢了,家破了,无父无母,无儿无女,亲近的人一个个离去,不得不在窘迫中一步步接近死亡。
所以轻飘飘地走过人世间,是李清照的一生。
少女生涯原是梦
李清照初次睁开眼看这个世界,是西元1084年3月13日,在中国乃是宋神宗元丰七年,那个地方是大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那一年王安石高居宰相位置,新法如火如荼在中华膏腴之地推行,而谁能想到一年后便随着神宗皇帝赵顼的去世烟消云散。
她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及第,精通经史,长于散文。《宋史·李格非传》云:"尝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她的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这样带着书香的门第,她一点点长大。
而第二年,不过刚刚蹒跚学步的她,不得不身披白孝,手举白幡,告别最亲爱的母亲。也是这一年,她的父亲带着满腔抱负告别亡妻和爱女,步履蹒跚来到东京(今开封)太学任职。
6岁的时候,她第一次离开家乡,乘着遮风挡雨的牛车,随仆人穿州过县,一路风尘仆仆。
到了,东京(今开封)西门外,高额冠带的父亲紧紧抱住这个掌上明珠,一别数年,彼此陌生的容颜都抵不过浓浓的思念和血脉亲情。
父亲带着她来到租住的房子,小小的,却能盛下所有的天真和爱意。他的父亲已经升任太学正,一如当初廉洁方正,却能够在天子脚下养家糊口了,而且早早地被苏轼赏识,收为门生。
每天的清晨,一阵阵读书声自巷子里传来,清脆明亮,带着喜悦,她开蒙了。
山东渐渐淹没于记忆。她的父亲续弦了,她和继母的关系渐渐融洽。
时光快的似乎心情还在昨天,而身子已经亭亭玉立,是个大姑娘了。被父亲宠的越发恣意放肆,父亲礼部员外郎的官位给了她太多庇护。
16岁的某一天,盛夏正热,李清照偷偷跑出去,抱着酒坛子,在一个叫溪亭的地方,看一汪山水,恣意流连忘返。
如梦令 李清照(16岁)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大文豪苏轼辞世了,父亲带着李清照遥遥拜祭这位长者兼亲厚之人。
坎坷荆棘未离身
所有的长不大,终将长大。再浪漫的青春,也有尽头。18岁,李清照结婚了,嫁给了长自己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两个人都是山东人。
公公赵挺之是吏部员外郎,算是门当户对。
而一年后,父亲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罢官入狱。
新嫁妇李清照不顾夫家反对,挺身而出救父,以长女身份多方奔走。天塌了的感觉,她第一次承受。
公公却是官运亨通。6月,授官尚书右丞;8月,授官尚书左丞。李清照不得不卑微下来,返身回到夫家,长跪在公公门前。父亲的命保住了。
朝廷明发旨意,元祐党人子弟不得留居京城。她是一个出嫁了的妇人,却被作为男子对待,不得不离开京城。她回到了她出生的明水镇,而不是夫家所在的山东诸城兰家村。
20岁,正当青春年华,容颜在故乡的角落一寸寸凋零。与丈夫天各一方。
一剪梅 李清照(约22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夫家的官位越发重了。公公升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丈夫恩旨萌官。
而父亲李格非被流放广西象郡,远的在天的另一边。她不能去送行,蜗居在故乡一隅之地,等待着未可知的命运。
崇宁五年,朝廷大赦天下。李格非、李清照在其列。而父亲的踪迹已找不到,有人说已经死在了蛮荒之地。
她又一次来到了京城,托皇帝大赦天下的福。而公公已经是一国之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希望,脚不在土地上,坠下来是早晚的事。赵挺之被罢相了,她找父亲骸骨的愿望落空了。
5日后,公公忧惧而死。死后3天,尸骨未寒,一家子全被权臣蔡京投进了牢狱。铡刀时时可见,恐怖的日子煎熬了太多人。
4个月后,罗列的罪名查无实据,全家人被放出了大理寺大牢。
婆婆郭氏带着一家人狼狈地逃回山东青州。李清照在列,夫妻二人从此不问官场世事,填诗作词治学,守着丰厚的祖产过日子,一晃便是十四年。
2018年8月9日黄昏于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