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道在万物之中,这就是它的广泛性。这种在不是物质形态的在,而是理念性的在。万物不论有如何的差异,都不能超出道的原则,这就是道对万物的在。所以说万物恃之。道又不是有意志的,所以虽然万物恃赖它以生存和活动,但道并不会象有意志的人一样,为此种功用而自喜自傲。所以说功成不名有。

明太祖注:言大道大也,其理鸿蒙,安可左右?道之恩世间,万物凭此而发生,既生万物,道何言哉?言君子行道,务不夸为上,所以不夸,即不辞。所谓不辞,即事业成而不任己之能是也。

万物自形自化,自智自力,但都在道的基本原则之下。古人所谓的道,实际上就是今人所说的世界的根本规律。任何事物的运动与变化,都可归结为一个最根本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古人所说的道。求道,就是认识这个规律。得道,就是能按照这个规律行事。根本的规律,是高度抽象的,它不能代替万物的具体活动与变化,所以万物仍然是自形自化,自智自力。规律不是上帝,更不是人,所以它根本不会有什么居功夸耀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无为。万物遵循根本规律进行活动,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无不为。规律是万物所总有的,存在于万物的全部活动之中,所以规律不可能推辞万物而离去。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

不能把道当作一个物来理解,所以大小、左右、主宰、爱养、无欲、生之、归之之类的概念都不足以形容道的本质及道成万物的关系。道的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必须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而这正是古人所缺乏的。古人已从万物的运动变化等现象中,抽象到了道的层次,但无法用语言明确说明之,这就是古代道论的根本弱点。

明太祖注:道如厚纩之衣被,被者盖覆人物也。若言可名,道之德不欲使人名之,故止小也,即可名于小矣。大道既施,万物各得其所,吾不言能,而后万物归于我者,可为大,即可名于大矣。

从老子开始,人们就意识到道的不可言说性。不得不为其他人说明这个问题,所以不得不强名之曰道。宋徽宗说“道非大小之可名也,云可名者,道之及乎物尔”。这是一个深刻的见解。人们对道的认识,对道的形容,都是通过万物而得出的,实际上是总结万物的运动变化而归纳出来的。无论用怎样一个具体的概念,都无法说清楚道,所以一会儿说它小,一会儿说它大,一会儿说它无欲,一会儿说它有欲,总而言之,可以用多种说法,但没有一种说法,能涵盖道的全部性质。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几位学了老子的道的皇帝,都在潜意识里,把自己视为得道的圣人,其统治天下,是按道的精神来进行的。他们相信自己的统治,能有莫大的成功,但又要遵循道的无为忘功,不能自以为尊大,不能自夸其功。这种意识,比起其他的皇帝来,还算高明的。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中人生10条“不争”的大智慧,个个精辟至极

    《道德经》中人生10条“不争”的大智慧,个个精辟至极

  •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道的特性“大”与“小”,以小为大

    [原文] 大道汜兮①,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②,功成而不有③.衣养④万物而不为主⑤,常无欲⑥,可名于小⑦: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上一章讲了修道的心态,其实也 ...

  •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大道品格

    主播 | 子淇 修音 | 一林 图编 | 香 原文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

  •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四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我 ...

  • 大道泛兮 其可左右,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氾,同泛,广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四章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纵放情欲,为什么会动之死地?当然是因为危害了别人的利益,而受到惩罚.由谁按照什么规则来惩罚之?当然是国家机器中的镇压工具按照国家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此处仍是说防微杜渐,但唐玄宗从人性与欲心的角度立论,实际上已成道家的修养问题.修养的目标是恢复人性本有之静,而欲望总在人心产生.这就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善建善抱者,肯定都是在位的帝王,只有他们才能建国立本,怀抱百姓.按照老子的思想,帝王如何进行统治?这是中国古代道家的政治思想,与儒家法家的政治思想有大不同,但共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道是唯一的,所以又称之为一.得一就是得道.天地神谷万物之类,它们如何得道?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人可以通过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以大道治天下,从老子的思想看,是因为天下万物的本性都在道的主宰之下,都统一于道的精神之下,所以执大道治天下,就能获得天下往的效果.天下万物都顺从于道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者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万物是极端多样化的,而道则不管物有多少变化,都能一以贯之,使多样性的物不脱离道的根本原则.这就是道的应物.得道之人,也能自如地应物,因为他能按 ...

  • 《老子本义》第三十四章

    <老子本义>第三十四章 原文 道汜(sì)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生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德是道之用,然而德也有的上下高低之分,并非德都是道的体现.看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政治状况,就能分出德的优劣.按唐玄宗所说,则有有德,有无德,有淳德,有上德,有下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身是人的身,欲也是人的欲,二者为何非要如此对立不可呢?仔细分析起来,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限度的问题,而不是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人生不能无欲,但不能过分纵欲.适当的欲望是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