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累死,也教不出优秀的孩子?
“有了孩子后,我好像不会好好说话了。”
女儿今年五岁,小慧不由发出这样的感慨。
当她辛辛苦苦打扫好,洗个澡的功夫,女儿就把零食撒了一地,等着她收拾,她忍不住骂孩子不懂事;
早上匆匆忙忙正要出门,女儿却突然说要拉粑粑,小慧急得一边拉着她去卫生间,一边怪她为什么不早点说。
“我知道要有耐心,但火气一上来,就是忍不住。”
听到小慧的经历,妈妈们应该深有感触。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就是孩子对待世界的方式。
尤其是女孩,妈妈经常发火,容易让她们变得没有自信、喜欢讨好别人。
所以,我们努力不让孩子学到自己发怒、失控、不讲理的样子。
但为什么,我们越是想心平气和,越是忍不住大吼大叫去伤害孩子?
负面情绪的背后是“没有被满足”
武志红说:
“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需求。”
我们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背后其实是想要孩子可以体谅一下自己。
试想一下,当你和老公吵了一架,心里憋着股劲儿,还要辅导女儿写作业。
她期中考试莫名其妙倒退了几十名,正是需要帮助的时候。
但一道特别简单的题,你教了一遍又一遍,她还是不会,甚至开始找借口说题出得不好,或者是参考答案错了。
这时候,很少有妈妈能忍住不去拍桌子发脾气。
女儿会吓得身子抖一下,但还是做不对题。
你的怒火又一次被点燃,大吼:
“你是不是存心跟我过不去,要我教多少遍?”
女儿听到这句话,急得哭出来,此时你感觉既愧疚又委屈。
愧疚的是冲孩子发脾气,委屈的是:
“我都为你做了这么多,你为什么就是不懂?为什么还是做不好?”
我们的情绪像河流,如果让它慢慢积压,会像洪水一样突然爆发,伤了孩子,也伤了自己。
这时,我们需要让它慢慢流出来,让暴怒湍急的水流,变成缓缓流淌的小河。
小慧给我讲过她和女儿之间的一件事,让我对情绪有了深刻了解:
一次,她给女儿买了新绘本,正在沙发上柔声细语地讲故事,客户怒气冲冲地打来电话,她去房间耐心地哄了他半个小时才摆平。
回到客厅,看见女儿竟然把绘本撕成了一条一条,铺的满地板都是小纸条,小慧马上气得眼冒金星,还没等女儿说话,一个箭步冲过去就要动手。
此时,她突然想起“情绪暂停法”,把抬起的手收住,说:
“你把绘本撕成这样,妈妈很生气,现在需要先冷静,但妈妈是爱你的。”
平复心情后,小慧才问女儿,为什么要把新买的绘本撕成这样。
女儿委屈地说:“我在给妈妈做面条。”
小慧误会了女儿,心里特别愧疚,马上道了歉,并耐心告诉她绘本是用来看的,不可以撕。
如果当时不由分说地打了孩子,可能她慢慢地,对妈妈关闭了心房。
小慧十分感谢“情绪暂停法”,这是她从《焦虑妈妈变形计》中学到的:
她先说:“你撕了绘本,妈妈很难过”,是为了让情绪慢慢流出来,帮助自己平静下来;
最后说:“妈妈是爱你的”,是为了让孩子安心等妈妈回来,不让他们太害怕。
慢慢流动的情绪,失去了破坏力,只剩下对孩子爱的滋润。
陶虹饰演的《小欢喜》里说,孩子和父母之间是有时差的。
我们跟孩子交流,像不同国家的人聊天,很容易互相听不懂。
加上现在妈妈们的压力真的很大,生怕自己哪儿没做好,耽误了孩子一辈子。
互相不理解时,很容易崩溃焦虑,母子关系陷入僵局。
所以,要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小慧女儿曾经是个“问题儿童”,一开始我还不敢相信:
手机像长在女儿手上,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
给她讲道理就讨价还价:“就五分钟,五分钟”,但到时间又想再拖几分钟;
如果强行把手机要回来,女儿就在地上嘶吼,撒泼打滚,直到挨一顿打。
每天因为手机,母女俩常常大战三百回。
学习了《焦虑妈妈变形计》后,小慧先处理她的情绪,再一起改正。
现在女儿可以控制自己,每天只玩半个小时手机。
还开始学钢琴,遇到困难时,会向妈妈求助,母女俩一起克服难题。
小慧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考资格证书,重回职场。
“妈妈喜欢生气,也喜欢骂人,还打过她儿子……”
“在我游泳的时候,妈妈会表扬我进步很大。”
“对不起,妈妈伤害了宝贝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