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上了作文培训班,还是写不出作文?关键原因在这里!

有一次去表姐家,还没进门,就听到从内屋传来表姐歇斯底里的怒斥声:“整整一个小时了,一篇作文,你就写了一个开头!你咬着笔头干什么?写啊,把文章写出来!”

大姨努努嘴,示意我去调和一下屋内紧张的气氛。

书房里,小侄子低着头,紧握着铅笔,似乎很想写,却又憋红了脸都写不出字来。见我到访,表姐泄气地把作文簿抽给我看:“你看看,都耗了快一个小时了,却只写了一个开头!就这开头,一半还是我给提醒的,这可怎么办才好啊?”

小侄子3年级,老师开始布置写作文,跟很多孩子一样,写作文成为了难题:不知道写什么是其一,不知道该怎么写,又是一个问题!对于老师要求完成300~400字的作文任务,十足是个拦路虎。

为此,表姐专程给侄子报了一个写作班,结果却是每每写作班上完成的作文,写得有鼻子有眼,有内容有字数,可是一旦遇上要单独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依然是挠尽头皮,不会!

孩子作文班上会写作文,一回家又不会写,到底怎么回事?

这种状况,不是个案,是普遍现象。早些年,我自己做小学生作文培训的时候,就遭遇过:一个班,十几个孩子,一节课上完,孩子吸收消化程度两极分化明显。拔尖的孩子,一个点拨就能入门领悟,文章写得洋洋洒洒,行云流水;而另一类孩子呢,在课堂上只会依样画葫芦,老师怎么说,他就怎么记,俨然就是一个“笔记官”。所以,一旦遇上新主题作文,但凡老师没有口述过,他就不会写。我的侄子,就属于后者。

那时候,也有不少家长在课后追问:“老师,为啥我的孩子一回家就不会写作文呢?”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孩子对“文字感受力”的差距!

一个对文字敏感的孩子,他懂得品味文字,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美感、趣味……孩子看到文字的同时,反映在他脑海中的是一幅被联想出来的画面!这种在孩子脑中、心中生成画面的内容,才容易被孩子用笔表达出来。

这样的孩子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们的表情是丰富的,有时甚至写着写着就乐得笑出声来。因为在孩子的脑海中,他笔下在写的这件事,犹如放电影一般让他身临其境。

而对于那些咬着笔头,半天憋不出一句话的孩子来说,此时此刻,他的脑海一定是空白一片!这让他如何落笔?

孩子的文字感受能力如何培养?

那时候,有不少家长问我:老师,该怎么培养孩子的文字感受力?

我记得给家长最多的一个建议就是:让孩子有感情地去朗读一些优秀的文章段落,品读文字,积累词汇,并提高孩子对文字的感受力!

事实上,孩子的文字感受力应该从小培养,越小熏陶越受益。语言培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我们都知道,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就开始持续地为孩子输入“有质量”的文字,它所能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词汇的积累,还有语言的表达、想象力的拓展、情操的陶冶……童谣,就是一种特别适合低龄幼儿学习语言的形式,它们大多简短,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通俗易懂,又诙谐又有趣,孩子一读就喜欢。一旦孩子感兴趣,则成为价值输入的最好动力。

著名的儿童学家金波老师就非常推崇把童谣作为孩子的语言启蒙,他认为好的童谣是孩子的心灵鸡汤,能够滋润他们的心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其实我们每一个都是听着童谣长大的,还记得“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吗?还记得“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吗?这些朗朗上口的童谣,读着轻快,又让人浮想联翩。只是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上,专程为孩子创作的童谣不多,这也是为什么一代又一代,我们口口相传的童谣始终只有那么几句经典的,也是为什么我们作为新生代父母,在孩子语言启蒙中忽略了童谣熏陶的原因之一。

但是,儿童文学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和关注,著名的作家、诗人蒋一谈先生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潜心以截句的形式创作出了一套适合亲子共读的童谣系列书。每一首都不长,四句之内,寥寥几字,却勾勒出一个绝美的意境,让人浮想联翩。

在这一套童谣中,蒋一谈老师以“爸爸和妈妈”,“飞鸟和花朵”,“天空和大海”、“雪花和雨滴”、“狗狗和猫咪”、“男孩和女孩”、“太阳和月亮”七个主题,分别成册。我和儿子一本本翻阅着,我们一句一句读着,我们闭着眼睛回味着诗句中的那个美好世界,我们陶醉在文字的渲染中,我仿佛看到一颗诗歌的种子悄悄落在孩子的心里,悄悄萌发,我相信它将随着哈子的记忆长存。

蒋一谈老师的这套童谣,之所以能够给我那么多感动,我觉得来自这五个方面的美好。

1、生动的表述

对于低龄的幼儿阶段孩子来说,任何一件普通不过的事儿,只要换成生动的表述,就能调动他们亢奋的积极性,并源源不断投入浓厚的兴趣。

比如:“起风了,树叶在吵架;风大了,树叶开始打架;真好玩,真好玩”

风吹树叶沙沙沙,但是在蒋一谈老师的笔下,却把树叶形容成为了孩子,因为风力的大小,表现出不一样的行为,从“吵架”演变成为“打架”,真的是一件让孩子觉得好玩的事儿!

比如:“雨打芭蕉,芭蕉很烦”

滴答的雨点不断敲打着树叶,我们习惯从“雨点”的角度去引导孩子关注,却从来没有想过换一个角度来看“下雨”这件事,好端端的芭蕉,总被雨点敲打,它能不“烦闷”吗?

2、超强的想象力

孩子从来不缺乏想象力,但适当的启发,更能发挥孩子畅想。

比如:“雨滴在天上跑步,谁累了谁掉下去”

短短两句,就勾勒出小雨点的拟人化形象,孩子恍然:原来下雨是因为小雨点跑步太累导致的!这样的诗句,孩子只要读一遍,就能记住!或许他还能继续发挥想象,小雨点们在玩滑梯,不小心掉下来……

比如:“爸爸,小孩站在高处大笑,笑容会掉下来吗?”

生活中,当我们看到孩子站住高处,总忍不住提醒:小心掉下来!那笑容会掉下来吗?不是去寻找答案,而是令脑洞大开!

3、美好的意境

孩子的内心需要滋养,美好的意境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幸福。这种内心的满足感,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去感受文字的美好,更能够让孩子在生活时时处处发现美好,培养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

比如:“月亮洒在身上,就是幸福的感觉吧”

幸福很简单,让月光洒满周身,就是一种美好。

比如:“夜抱起来湖泊,鱼在天上做梦”

漆黑的夜,笼罩着湖泊,一条做梦的鱼儿,分不清是在湖中,还是在天上。这一刻,世界如此静谧……

4真挚的情感

童谣的感情是简单的,直观的,喜怒哀乐,孩子一读,就能感同身受。

比如:“妈妈四十岁生日那天,我偷偷藏起一支蜡烛,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的确,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希望妈妈一直年轻,是每一个孩子心底的愿望。

比如:“今天的风,吹乱了妈妈新剪的头发,我有点讨厌它”

是啊,妈妈刚刚剪好的新头发,就被风儿吹乱,哪怕平日喜欢与风一起赛跑的孩子,此刻也一定埋怨风的不懂事。

5、知识铺垫

童谣,也是孩子学习知识的一种形式,把孩子比较难理解的一些自然发生规律,通过拟人、夸张的想象,便于孩子理解与记忆。

比如:“爸爸说,月亮是太阳丢失的一个孩子;妈妈说,其实太阳每天都在寻找”

太阳下山了,月亮就升起来了,周而复始,永远无法共存。这是太阳与月亮之间自然规律,月亮犹如太阳丢失的孩子,一直找,一直没找到。

比如:“宝贝,夏天来了,春天去哪儿了?妈妈,春天变成了夏天的裙子”

春夏秋冬,季节轮转,当春天变成夏天的裙子,夏天就来了。多么有意思的说法。

诸如此类美好的诗句还有很多,这就是童谣,犹如一幅中国写意画,偌大一张宣纸,虽寥寥几笔,但强烈的画面感却能够扑面而来: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潜移默化之中,滋养孩子的是领悟力、感受力!而这,也是未来孩子在学习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