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的宠物死去,这样做,才是最温暖的“死亡教育”
作者/诺妈
首发:诺妈家有男宝(aihuagushi)
朋友来电,异常捉急,说是一大早费劲把哭哭啼啼的孩子送进了幼儿园,可不知道放学时如何向她交代?
一问才知道,原来朋友周末带孩子逛了个公园,钓了个鱼,在小贩殷勤的建议下,孩子抱着把“小鱼养成大鱼”的美好梦想,买了鱼缸和鱼食开开心心回了家。
纯洁如孩子,可朋友知道:这鱼铁定养不长大,权当给孩子玩玩作罢。
谁知,孩子仿佛着了魔,整个下午都趴在鱼缸前念念叨叨,盼着她的小鱼第二天就能变大鱼!
好不容易熬过了第二天,第三天,也就是今天早上,她家女儿起床就去看望小鱼,谁知鱼肚白朝天——死了。
“妈妈,我的小鱼怎么不动了,妈妈,我的小鱼怎么啦?妈妈你给它治一治好不好……”
孩子担心又伤心,梨花带泪。为了尽快送孩子去幼儿园,也为了不让自己上班迟到,我的这位朋友,只能给孩子打马虎眼:小鱼在冬眠,等你放学回来他就醒了,放心放心,我们先上幼儿园。”
就这样,朋友把女儿哄出了家门。进幼儿园大门的时候,孩子不忘叮嘱妈妈:你要保证,放学回家,小鱼一定会游来游去!
“你说,我怎么对小祖宗交代?算啦算啦,还得趁午休去买几条新鲜的回家,可这种鱼,压根活不长久,我得换多少次?”
对着电话那头的朋友,我有些哭笑不得:孩子不懂事,能够骗几时?
我给了朋友一个建议:告诉孩子真相,并和孩子一起对死去的小鱼进行一个告别仪式。
这个想法,源于我给小诺曾经买过的一个绘本,叫做 《小鸟的葬礼》,它能够帮助孩子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死亡”这个事实——对生命保持尊重态度,回应孩子对死亡的好奇和恐惧。
简单来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如果你给孩子看过《晚安,月亮》、《逃家小兔》,那么没错,《小鸟的葬礼》出于同一个作者之手,优秀的绘本创作者玛格丽特·怀兹·布朗,以及她的搭档,著名插画师克里斯蒂安,一位屡获大奖的优秀插画师。作品温婉,娓娓道来,却能慢慢打开孩子的心房,就像一束阳光逐渐温暖孩子的全身。
《小鸟的葬礼》,讲述的是一群孩子,发现了一只死去的小鸟。他们很难过,于是决定好好与小鸟道别。孩子们在公园的林子里给小鸟挖了一个专属的洞,用暖暖的甜蕨草、叶子、花朵和泥土将小鸟安葬。然后,孩子们对着小鸟唱歌,每天给它献花,终于,他们慢慢地学会了遗忘。
面对死去的生命,更多的是温暖的回忆。
从内容来讲,其实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故事,但是从影响的深意来说,却对孩子意义重大。整个绘本用代表生命的绿色为基调,在让孩子面对黑色死亡现实时,明白“生”和“死”是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教会孩子如何善待生命,如何正确面对死亡。
之所以对《小鸟的葬礼》这个绘本印象深刻,是因为,在关于生命的教育上,它给了我四点启发。
01
再卑微的生命,都值得尊重
不久是一条小鱼、小虫、小狗、小猫吗?
当孩子的宠物去世时,很多父母不以为意,企图换一只宠物弥补孩子的缺失。但父母这样的表现,对孩子来说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孩子之所以会为失去的宠物感到伤心,是因为在相处过程中,孩子与宠物之间产生了感情。父母的漠视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感情不被理解和尊重,他们会感到更加的悲伤和愤怒。他们甚至会觉得父母在对待生命的问题上是淡漠的,慢慢的,孩子对生命最初的那份真诚也会消失殆尽。
所以生活中,你不乏看到,有些孩子对一条小青虫都小心翼翼呵护,但有些孩子却嘻嘻哈哈笑着一脚踩下去。
久而久之,当孩子的内心对生命不再柔软,他的感情田地就是一片荒漠,在他成长之际,你很难让这样的孩子会发自内心去关心呵护身边的亲人。
《小鸟的葬礼》让我们看到孩子对于生命的真诚,引导孩子对每一个卑微的生命都保持尊重。
所以,给孩子的死亡教育首先应当是敬畏生命,尊重死亡。
02
为什么对“死亡”需要一个告别仪式?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养了一条大黑狗,它成为我童年里最好的玩伴。
有一天,大黑狗突然不见了,我着急地问爸妈,他们安慰我:小狗贪玩,找朋友去了,过两天就回家。
可是第二天、第三天……我一直都没有等来贪玩的大黑股,于是天天追着爸妈问,追着他们去找大黑狗。
也许是被我问烦了,终于有一天,正在忙家务的妈妈发火了:“死啦死啦!吃错药早死啦,早被你爸扔垃圾桶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哇”一声哭开了,爸妈哄了很久都没哄好。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种被心被抽空的感受,异常难受。
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拒绝家里再养狗。而即便后来家里养了很多狗,我都再也找不回当年和大黑狗的亲密感情。
如今我再回想这件事,依然觉得还有遗憾,我想我是缺少了一场和大黑狗的 “告别仪式”。即便大黑狗如今早已化为灰烬,但从我的内心上来讲,我还没有做到情感上的割舍和放下。
告别,是为了更好地放下。
物理空间只能割舍物质关系,但拥有一个“告别仪式”,却更能帮助我们放下心理情绪。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研究,将实验志愿者分成两拨,分别完成一项会引发他们悲伤情绪的任务。任务完成之后,第一拨志愿者直接离开了实验室,第二拨则安排做一些无意义的撕纸活动。
实验结果发现,第二拨志愿者,他们所感受到的悲伤程度要低于什么都没做就离开实验室的志愿者。
这个实验也就是说,简单的撕纸行为,让第二拨的志愿者有了发泄悲伤情绪的途径,从而缓解了负面情绪。
美国学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提出了“哀伤”的五个心理阶段,它们分别是:
否认:这个阶段的我们难以接受现实,心理防御就会被瞬间激活,由此诱发保护性反应,一次次去反复确认事实。
愤怒:因为难以接受“离世”的现实,于是我们会去找各种归因,是别人做错了,还是自己做的不够好?迁怒自己,迁怒家人,甚至迁怒医护人员。为了发泄强烈的愤怒情绪,我们甚至还有采取一些不妥当的行为。
讨价还价:负面情绪逐渐缓和,开始内省反思,给自己提出诸多“假设”,依然处在发泄情绪的状态。
沮丧:认识到无论如何去努力,都是徒劳,于是情绪陷入低谷,陷入抑郁状态。
接受:终于接受现实,把过去放在回忆了,面对现实。
“告别仪式”是给“悲伤情绪”的一个出口,也许在仪式上会让悲伤徒增,但却会因为拥有“仪式”,而帮助 “悲伤”落地,从而做到真正的“告别”。
回看生活,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人在死亡之后,通常会举办一个葬礼,你会发现在葬礼期间,大家抚棺痛哭,痛不欲生,但在祭礼结束后,逐渐地,每一个的心绪都会平静下来,开始接受现实。
03
读懂了“死”,才更明白“生”的意义
我不太赞成朋友“唬一唬”孩子、“骗一骗”孩子的做法,纵然我也相信,时间和阅历会让孩子自己了解“死亡不可逆”的现实。
但是,对“死亡”太过粉饰,对孩子来说,却有两个隐患。
一是当孩子发现真相,他会感觉更悲伤
二是缺少正确的“死亡”教育引导,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曾有媒体接连报出,幼龄儿童模仿动画片撑伞跳楼,就是因为孩子对“死亡”这件事缺乏客观认识。
4岁左右,孩子就会产生“死亡”概念,但他们对“死亡”是充满幻想以及魔幻性思考的。孩子能够逐渐意识到什么是死亡,却无法辨认“生”与“死”是不能共存。让孩子明白“死”是一个消失后再不能回来的现实,读懂了死亡,他们才能更明白生的意义,更珍视自己的生命。
任何生命都有尽头,很多时候,我们也不得不接受死亡。抽空的时候不妨跟孩子讲一讲《小鸟的葬礼》,让这个略带伤感却又温暖感人的故事,给孩子多增一份对生命的理解,多添一份对生命的敬意。
(我是诺妈,成长路上的男宝妈,扫码加我,一起聊育儿干货、拉生活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