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中国史:⑭墨家学派的起源
比儒家学派稍后兴起的是墨家,两者在战国时代皆称显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生活在战国时代初期,其家世不可考。“墨”指向面额刺字的墨刑,所以墨子或其先人可能出自刑徒。墨子早年曾从儒家受学,那么他有人身自由且受过相当的教育,所以他可能是因犯罪被降为平民的贵族之后。墨子是城市中的底层劳工,与封建贵族有近距离的接触,对其腐朽奢侈的生活极为抵制,也因此与儒家学派的观念截然不同。
墨子反对当时贵族的生活方式,主张“非礼”、“非乐”,礼乐乃是贵族生活的理论基础,抛弃了礼乐贵族的生活也就与平民无异。儒家极力维持礼乐,不过儒家所要维持的是传统的周礼,而不是当时贵族奢侈、僭越的“非礼”。墨子反对礼乐的关键是反对其奢侈,也就是贵族的物质生活,所以主张“节用”,尤其是“节葬”。墨子认为丧礼是将生人的财富化在死人身上,最是无谓的奢侈,而儒家却最重视丧礼。儒家讲究孝悌,这个情感起源于家庭,可在丧礼中强化;墨家则讲究“兼爱”,认为人应超出家庭的束缚而对所有他人做广泛而均等的博爱,于是将财富用在死人身上就不如用在生人身上。儒家的孝悌还是先亲亲人,再推广至外人,墨家的兼爱则是将亲人、外人视为同等,一并爱之。这个兼爱观念体现在物质上就是财富的均享,更进一层就是要所有人过一种平等的生活。这种生活的标准就是墨子所过的,社会底层役夫的劳苦生活。对于社会底层最受压迫的民众来说,这当然是一个终极的理想。墨家讲究“背周道而行夏政”,反对周礼将人类划分出不同的阶级,而推崇大禹的作为。大禹治水极劳苦,是古人心目中克己奉公的典型,墨家理想中的当政者就是这种服臣虏之劳的公仆。
大禹恐怕并非如传说的那样,而墨子时代的贵族也绝不可能过大禹那种劳苦的生活。墨子的观念在当时来讲是反阶级、反私有制和反政府的,是一种革命思想。墨子的学说照理说是要引起封建贵族的嫉恨的,不过事实却并非如此。墨子的门人因为长于守城的军事技术,很得一些诸侯国的重用。墨子并没有为他的理想社会提出一个实现的方法,也并无实际的革命行动。儒家的礼制自带一套完整的政治结构,只要照着样本改革,理论上即可实现儒家的理想社会。墨家却并无此种东西,事实上墨子的观念可能是一种宣传手段。墨家起于城市中的劳工集团,墨者团体带有帮会性质,墨子在创立学说的同时还要在劳工业务中讨生活,所以他的观念也许是用来凝聚帮会徒众的。
儒、墨两派的理念虽然不同,但其目标都是为了挽救社会危机,使一般人类能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儒家保持社会阶级,但用礼来加以约束,使各阶级能和谐共处;墨家则要彻底的消灭阶级,用平等的生活消解社会矛盾。所以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说,儒家是改良派而墨家是革命派。战国百家争鸣,其思想都可以追溯到这两个源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