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什么?
中国上古先贤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建立了阴阳学说。同时阴阳之中也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阴阳两面还分少阴、少阳、老阴、老阳。他代表阴阳学说阴阳对立统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万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辩证逻辑关系。阳象征万物张扬、运动、温热、明亮、上升、刚强、扩张等等特点,代表万物积极运动的一面,而阴则代表受纳、静止、闭藏、寒凉、下降、黑暗等等特点,代表万物消极静止的一面。同时上古先贤更是深刻的理解阴阳永远是相对的。阴阳是物与物性质、特征的对比后的结果,泰山和平原从高度上相比是阳,而和华山相比则是阴,但从最早接近太阳来说,泰山是阳,而华山则是阴。姐弟之间如果按性别论,姐姐是阴,弟弟是阳,如果按出生先后对比,则姐姐是阳弟弟是阴。同样在阴阳中还可能产生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阴阳也可能产生改变。中午是阳,子时则是阴。上古先贤在研究阴阳转化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物呈现不同的特征,而且彼此之间可能产生生克变化如木主生长、升发;金主肃杀、变革;水主滋润、收敛;土主生化、承载、接收;火主发热、向上。而万事万物都可以归咎为五种性状。而且五行之间相互生克转化。五行中木象征春天草木萌发,春天同样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象征少阳,同时木能生火,方位上属东方;而火象征炎热,如四季的夏天,属老阳,方位上属南方;而夏天夏至后天气逐渐变短,老阳向少阴转化,而同时火能生土,土在五行中属中性,是阴阳转化的中间状态,象征长夏,是万物吸纳大地精华、沐浴阳光结出硕果的季节,方位上属中,是阴阳变化的中心;随着阳消阴长,夏天的气温也开始逐渐变低,中性的土慢慢有了阴的属性,而土能生金,金是大地孕育的精华,方位是属西方,象征肃杀,象征少阴;随着气温逐渐降低,阴的属性加重,气候开始变成老阴,象征北方,五行属水,而金通过融化可以变成液态,具有水流动、向下的特征,而冬至也是四季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间,之后白天逐渐变长、夜晚逐渐变短,而阴消阳长,而水能养木,在水的滋润下又进入下一个春天,四季周而复始的轮替,五行阴阳次第的变化构成了自然阴阳转化的科学规律。五行学说中还有彼此相克,五行中木克中土,木能吸纳土的营养,树木的生长如果不加以补充,可能带来土地的贫瘠;而土可克水,土可阻挡、改变水的流动;水克火,水能浇灭火的燃烧;火能克金,火可以将金属融化成液态;金能克木,坚硬的金属可以砍断木头。古人同样发现,在五行相克中,如果被克一方足够强势,同样可以反制:金可克木,而木多金折,木头过于坚硬同样可能导致折断金属,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多水干;火能克金,金多火灭。五行学说是在阴阳学说基础上的升华。
上古先贤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现,在时间上阴阳的变化也呈现一定的规律,古人把时间的维度纳入阴阳变化的规律创立了十二地支,十二地支对应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它们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对应的时间是一天晚上23:00-1:00至21:00:23:00每两个小时一个时辰。而地支在阴阳关系中:子为阳,亥为阴; 午为阴,巳为阴;寅为阳,卯为阴;申为阳,酉为阴;辰戌为阳,丑未为阴。这样阴阳的划分,是以奇偶数为依据的。由此子、寅、辰、午、申、戌,都为奇数,属阳支;卯、巳、未、酉、亥、丑都是偶数,属阴支。在十二地支中,阴阳是交替出现的。在方位上来说:亥子代表北方属水,巳午代表南方属火,寅卯代表东方属木,申酉代表西方属金,辰戌丑未代表中央属土。在十二地支生克中:寅、卯木生巳午火, 巳、午火生辰、戌、丑、未土,辰、戌、丑、未土生申酉金, 申、酉金生亥子水,亥、子水生寅卯木;寅、卯木克辰、戌、丑、未土, 辰、戌、丑、未土克亥、子水,亥、子水克巳午火, 巳、午火克申、酉金,申、酉金克寅、卯木。同时在十二地支的相互作用中古人还发现其中相冲、相害、相合的关系:相冲代表地支间的尖锐对立,一方克制另外一方,其中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己亥相冲;相害中,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相合中,寅午戌三合火局,申子辰三合水局,亥卯未三合木局,巳酉丑三合金局。十二地支同样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古人把空间尤其是太阳、月亮及其他星体同样会影响阴阳的变化,进而创立了十天干理论,十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对应阴阳与五行的关系如下: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性,在十天干中同样是阴阳交替变化出现;十天干对应的五行包括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十天干配对应的自然天文现象有如下关系:甲木为雷、乙木为风、丙火为日、丁火为星、戊土为霞、己土为云、庚金为月、辛金为霜、壬水为秋露、壬之为露、癸水为春霖。十天干的生克关系:甲乙木生丙丁火,丙丁火生戊己土,戊己土生庚辛金,庚辛金生壬癸水,壬癸水生寅卯木,寅卯木生巳午火,巳午火生辰戌丑未土,辰戌丑未土生申酉金。申酉金生壬癸水;甲乙木克戊己土,戊己土克壬癸水,壬癸水克丙丁火,丙丁火克庚辛金,壬癸水克巳午火,巳午火克申酉金,申酉金克寅卯木,寅卯木克辰戌丑未土,辰戌丑未土克亥子水。
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干地支学说的理论基础上,中国先贤发展了更为系统的哲学体系,其中《易经》是最为系统的阐述辩证法的一门自然哲学,是古代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而流传最为广泛是《周易》,而《连山》、《归藏》基本失传。《易经》的易代表了三层意思:简易,即“大道至简”,代表任何学说都是从简单的道理中总结而成;变易,即“易”是讲变化的道,是中国式的辨证法;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变化的“道”却是永恒不变的。《易经》博大精微,被誉为中国的万经之首。《易经》是由八卦衍生而来。八卦指: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是由三个不同阴阳的爻变化而来,是由河图洛书演变而来。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八卦还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相传为伏羲所创,后天八卦相传为文王所创。先天八卦是基础,代表自然的天然状态,而后天八卦则为应用,代表万物的变化。
《周易》是在八卦基础上,两两组合而形成64卦。通过六十四卦的组合,根据不同的卦象及其变化揭示当前所处的状态及预见未来的发展规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易经》是在长时间的观察自然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而总结出来的中国人的智慧,是对自然规律高度总结、深刻揭示自然界本质的一门思辨的哲学。《易经》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辩证的思想老子构建系统的辩证法的思想源泉。
《易经》作为万经之首,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以自然哲学为基础建立了基于自然的辩证法。《易经》以八卦两两组合而演化,而八卦本身抽象于古人对自然观察而对自然天象的高度总结,(八卦抽象于自然现象: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由自然规律的观察推及人和社会。代表自然的八卦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应等自然循环而建立起其对未来趋势的预判,进而作为指引人的行为。
《易经》通过自然的观察指引人的行为,为人们提供行为的准则。孔子曾为《易经》做《易传》。儒家的许多思想也是通过《易传》传递给后人。孔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尽人事而听天命”天命观深受《易经》的影响。如果说《易经》讲的是天道,孔子的儒家文化就是在感悟天道的基础上而成的关于人德的学问,是孔子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学问。
《易经》貌似是一部卜筮的书,但却透出深深的哲理。乾卦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刚健运行不止,君子(君子誉为有德行的人)应遵循天道,自强不息有所作为。坤卦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认为,君子需要修养自己的德行,才能承载获得的成果。
后人有句话对应“厚德载物”:“德不配位,必有灾祸”。而德行不够反受其害的例子在历史屡见不鲜。秦国以武力统一六国,欺骗楚国,坑杀40万赵国将士,同时法制严苛,民怨沸腾。虽然统一,然而不到14年就被起义军所灭。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虽然智慧超群,但个人德行很差,最终落得不得善终,张仪更是被车裂而死。庞涓和孙膑虽然同出师门,但庞涓妒贤嫉能,残害师兄庞涓,在魏王面前捏造罪名使孙膑被处以膑刑和黥刑。孙膑装疯逃到齐国后在桂陵之战中击败庞涓,落得万箭攒身而死。庞涓若能敬贤,和孙膑同事魏王,庞涓绝不可能落得战败而死的下场。
深悟《易经》大道的后世更是把《易经》作为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经典。
道家思想也深受阴阳学说的影响。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由虚无而实体,二则代表的是物有阴阳,而实体的阴阳差异衍生出万物的不同。
阴阳学说不但是构建五行学说、天干地支学说、星象学说、《易经》的基础,更是道家文化、儒家文化、法家文化、兵家文化、医学、农学、科技等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形成与其他任何文化体不同的思维方式—阴阳思维,即辩证的思维模式。正是基于自然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阴阳思维,使中国文化形成了包容、开放、科学的文化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