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秘码(一)石破天惊:原来它就是夏朝的文字!
(2019-01-01 21:27:19)
一、引子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的发展的最重要里程碑之一,也是确定文明的最基本要素。目前我们华夏文明已知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不过史书记载中更早的夏朝文字却一直未被发现,这是以洛阳偃师二里头为代表的文明遗址作为夏朝未能得到公认的主要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同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更为古老的埃及。他们发现在历史、传说、艺术和技术方面这两个古老文明间存在大量的相似性,因此推测在我国境内没能找到的夏朝的历史其实发生在古埃及。
古埃及的主要文字叫圣书字。我们知道今天汉字是从古老的象形文字演化过来的,而古埃及的这种圣书字看起来也非常象是象形文字,而且据专家研究发现它的造字方法和汉字的“六书”也非常相似。这就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试图去发现圣书字和汉字之间的联系。
目前,有些研究者从字型相似的角度出发,找到了一些疑似匹配的圣书字和汉字,比如代表太阳的“日”字基本完全相同等,但这一方法却很难推广到更多的文字。实际上圣书字早已经在十九世纪为法国的商博良和英国的托马斯·杨等人所破译,发现它并非单纯的象形文字,而是兼有表意功能但以表音为主的文字。下面就是是类似于英语字母表的圣书字字母表。
我从研究《山海经》中的地理出发,发现大禹治水的天下就是非洲;又从书中“众帝之台”出发,推出大禹就是第五王的帝王朝乌斯卡夫,并建立了从大禹一直到黄帝为止两边帝王的对应关系。这样看起来夏朝在古埃及的可能性已经是非常高了,但我又深知如果没有文字的证据,就不能说是真正解开了夏朝之谜。那么这圣书字究竟和汉字会有什么关系,它会不会就是夏朝的文字呢?
二、那迈尔调色板
我选择所谓的“那迈尔调色板”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那迈尔调色板是古埃及最有历史意义的出土文物之一,这块石板的正反两面雕刻着大约公元前3200年第一个国王那迈尔统一上下埃及的场景,上面还刻有他的名字。不过对于石板上的其他字符,目前却没有很好的解读能揭示其含义,比如石板上有一个人的身旁分别刻有“鱼钩”和“水池”两个字符,但这是什么意思呢?
那迈尔统一埃及,这已经是写进教科书的公认历史。但有位叫赵自强的网友却有一个惊人观点,他认为这块石板实际上也是在描述黄帝击败蚩尤统一华夏的涿鹿之战,或者说黄帝和那迈尔是同一个人!
那他这么说的证据是什么呢?除了在石板背面能找到我国古籍中记载的:“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场景外,他还特别指出那两个“水池”和“鱼钩”的古埃及字符就是“池”和“鱼”,池鱼就是蚩尤的读音,也恰好就是在涿鹿之战中被黄帝打败的人的名字。
不过可惜他未能继续解读石板上的其他文字,而且“水池”和“鱼钩”就是“池鱼”又等同于“蚩尤”的推导方法似乎又有些牵强,所以在很多数人眼里这只是一例“民科”罢了。
三、鱼钩?
那么赵自强先生关于蚩尤的解读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水池”这个字符除了表示为水池外,更多的时候是表示为sh(如Shanghai中的sh)这个辅音。不过圣书字只标辅音而元音并不标注,这是比较特别的地方,也就是说同一个字可能会有不同的读音。
考虑到这个sh音标是欧洲国家人的发音和古今发音的可能差异,读成ch(China中的ch 或池字中的ch)还是说得通的。
但接下去把“鱼钩”直接简化为“鱼”是不恰当的。因为“鱼钩”代表的字的注音是wa,所以一般研究人员把这个人称为瓦(Wa)斯(Si)或斯(Si)瓦(Wa)而不是池鱼或鱼池。
所以从“水池”“鱼钩”变成“池”“鱼”,再变成“蚩尤”的推理确实是有问题的。
但是,如果就此下结论说蚩尤就是“鱼钩”“水池”是不对的却还为时过早。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鱼钩”这个字在圣书字中是有意义的,它的意思是“独特的”。咦,这不就是“尤”这个汉字的意思吗?合起来不又是池(蚩)尤了吗?
所以很有趣,我们刚刚推翻了关于蚩尤就是“鱼钩”加“水池”的推理,但现在又以另一种方式把它拉回来了。
四、绳结?
石板正面的下部刻有两个字,我在今人编的字母表中并没有找到,可能是因为过于古老而后来被替换成别的字母了。但一般认为应该是指一个地名,因为明显左边那个是一个方形城堡的样子,不仿称为“城”或“都”。右边那个一般认为是绳结(knot),如果是地名,这会是哪里呢?
史载“黄帝灭蚩尤,执之中冀”,说黄帝灭蚩尤发生在冀州。而我根据《山海经》和《禹贡》也推出埃及就是冀州。那么这个“绳结”和冀有什么联系吗?
还真的有!我们平时用绳子带子来系东西,那个“系”字不就是念Ji“冀”吗?也就是系鞋带的系!
至此我已经在调色板的圣书字里找到了疑似“蚩”“尤”“冀”“都”四个字,那还能破解更多的字来进一步验证吗?
五、凿子?
在石板顶部中央出现的“鲶鱼”和“凿子”两个符号,分别读作nar和mr,是所谓的双辅音,即一个字中有两个辅音(汉字中并无此类音),人们认为合起来这就是战胜者的名字那迈尔(Narmer)。但这个西化的名字会不会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呢?“鲶鱼”和“凿子”本身会不会有特别的含义呢?
这时还是赵自强先生的另一个观点启发了我。他说站在那迈尔(即黄帝)身后的那个人手里提着鞋是有特殊意义的:提着鞋就是“执履”,就是书写履历,记录历史,因此那个人就是黄帝的史官苍颉,造字之祖!
说实话,平时读到这样的观点一定会觉得脑洞太大了,可在这个场合却让我顿生灵感:“凿子”,不就是“造字”吗?读音一模一样!
但如果是这样,所谓的“那迈尔”恐怕就不是一个人的名字了,那么原来以为是名字中另一半的“鲶鱼”实际上又会是什么呢?
六、鲶鱼?
破解“鲶鱼”非常费脑,但总算最后想明白了。
鲶鱼,在古埃及称为猫鱼(catfish),应该是因为这种鱼和猫一样有许多长长的“胡须”的缘故。
猫是在古埃及可是有特殊的地位的,它们捕杀蝎子、蛇、鼠等危害人类的动物,人们为它们供奉了大量的塑像、石碑以及写有文字的牌位。而被人供奉的神猫死后会被人们用香料涂身、制成猫“木乃伊”放入特制的棺材内,被埋葬在供奉神猫的庙宇周围的墓地里。
而且古埃及人每年还会举办盛大节日来祭祀猫神芭丝特,这个在布巴斯提斯的祭典是古埃及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每年一度的祭典期间,超过七十万成年男女会乘船到访布巴斯提斯,在路途上一直手舞足蹈、载歌载舞。在祭典期间,人们在献祭大量的动物之余,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我推测鲶鱼的形象代表了猫,继而也代表了这一个重大的节日,即是“大节”。但“大节”可能还不是它在这个场合的最终含义。“大节”亦即“大捷”。节,捷应同音可通假,或者可能在远古所谓节日亦即是祝捷的日子。
所以这只“鲶鱼”竟然最后是“大捷”的意思!
七、提壶?
我注意到那个“执履”人的另一只手里还提着个水壶。“执履”如果理解成记史的话,那“提壶”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人旁边还有两个符号,一个显然是朵盛开的花,另外一个并不清晰,像是一个树桩。一般来说,这两个符号应该就是这个人的名字,那会是传说中造字的仓颉吗?
根据传说仓颉是受鸟迹启发而创造了汉字。这会是一种特别的鸟还是泛指鸟类呢...最终我发现有一种大型的捉鱼的水鸟就叫鹈鹕,而鹈鹕读tihu,这不就是“提壶”吗?
那古埃及那边有没有什么鸟类似我们说的鹈鹕呢?有,不仅有,而且来头很大,那就是他们的圣鸟,也是捉鱼的圣鹮。圣鹮这种鸟和文字有关系吗?有,而且是密切的关系,因为古埃及人供奉的智慧之神、造字之祖Thoth就是圣鹮的形象!
我相信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还想自我挑战一下:圣鹮会不会就读tihu呢?
Thoth的名字和读音和tihu差距比较大,但这是古希腊人给起的名字,可能不是古埃及人最初给这只圣鸟起的名字。
圣鹮在圣体字中有两种写法,一种就是这只鸟的象形图案,所以并不能由此知道它的确切读音。第二种写法就是一个“眼镜蛇”字符和一个被称为“灯芯”的字符。
表面上看这两个字符和圣鹮差得大了,但我一看到这两个符号就放心了,因为在圣书字中,它们就读成dihu。虽然我们现在把鹈鹕读成tihu,但从鹈字中的弟字来看,最初它可能就读di 。所以圣鹮真的就应该是鹈鹕!
还有最后一个疑问,那朵“花”和“树桩”两个字符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仓颉呢还是第胡?
实际上答案已经有了,那也是第胡。因为这朵花也并非寻常之花,而是与古埃及创世神话相关的神圣的蓝莲花。古埃及人把蓝莲花作为花中之王称为“帝”,而眼镜蛇作为蛇中之王也称为“帝“。关于“帝“的详细解读,我将另文介绍,这里大家只要记住物中之王即为“帝”这个结论。类似的圣鹮作为湖中水鸟之王也可称为“帝”,意思和蓝莲花是一样的。而那个看得不甚清的树桩一样的字是什么呢?现在看来应该就是轮廓与“树桩”接近的“灯芯”,发湖音。
所以提壶最终的释文就是“帝湖”,即湖泊之帝,也就是圣鹮鹈鹕。
八、小结
我们终于完成了那迈尔调色板正面全部八个圣体字文字的解读。现在我们知道了:
1、纳迈尔并非人名而是代表了和黄帝相关的两件重大事件:“大捷”和“造字”。
2、大捷发生在“冀都”,战败者的名字也被记录下来,确实叫“蚩尤”。
3、造字者是“帝湖”,即古埃及传说中的造字之神。
所以或许我们应该把“那迈尔调色板”改称为“黄帝纪功碑”更为合适。
从上面被破译的八个字,已经可以看出圣书字的一些规律:
1、记录的是字的象形如“都”,或汉语的读音如“蚩”,“湖”。
2、以语音为主、有同音通假现象如“系”通“冀”,“凿子”通“造字”,这和包括甲骨文、金文古在内的古汉语是一致的。
所以基本上可以下结论:圣书字是汉字的一种形式,它应该就是我们一直苦苦追寻中的夏朝乃至黄帝时代华夏民族的文字!
在下一篇博文中我将解读那迈尔调色板(黄帝纪功碑)背面的圣书字文字,并破解关于仓颉的最终秘密,请继续关注!
2019年1月1日于海上九城,祝大家新年快乐!
【大地的指纹】【华夏探源】【文明密码】系列用全新的视角发现华夏文明的源头。本文为海色清澄完全原创作品,如需引用文中观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