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羡慕你,就像你羡慕我一样”| 偷窥邻居一年后,她顿悟生活的真相只有4个字
意想不到的结局
后来,他的一些朋友们来看他,似乎心情很沉重。
没有了灯红酒绿,没有了激情四射,对面窗户里的气氛似乎变了一个模样。
直到一个晚上,有两个人来,抬走了一具尸体……
女主人懵了。
难道对面的男子死了?
她胆战心惊地跟着下了楼,在小区门口遇见对面窗户里的女子,见她在哭。
她走过去,想要关心一下。
谁知对方竟然也认出了自己,说:
我见过你,你是住在对面楼的吗?
你有一个女孩,一个男孩,还有一个婴儿?
他们真的好可爱”
我们会偷偷在窗口看你的孩子们”
我好羡慕你,有丈夫和孩子,有安稳的生活……
她绝对没想到,自己竟然也是对面那对小夫妻的 “偷窥” 和羡慕对象。
原来,对面的男子得了绝症。妻子知道丈夫时间不多了,一直在尽力让他快乐。
外人能看到的,只是他们无忧无虑、尽情纵乐;
谁知宴乐背后,他们却躲在角落里哭泣,羡慕着对面窗户里的家庭,想象着有一天也能有一对可爱的男女,一家人能相守过着平淡温馨的生活。
可惜,她的丈夫还是走了,这一切都只能是梦…… 她已经泣不成声。
生活的转折点……
女主很为对面的小夫妻感到悲伤,但奇怪的是,从这天起,她却开始觉得自己的日子变了。
变幸福了,变知足了。
她突然发现,三个孩子虽然很调皮,但真是很可爱。
听孩子叫一声妈妈,是多么甜蜜的事。
丈夫虽然大大咧咧,但也很体贴尽职,白天带孩子出去动物园,晚上帮忙哄娃,让她有时间休息。
生活照旧,女主人的心情却似乎换了。
镜头拉远,故事也结束了。
我们的幸福感,跟什么有关?
20 分钟的镜头,通过一扇窗,两个家庭的切换和对比,捕捉到了普遍存在的“彼此的围城”。
这部短片横扫了 20 多项国际大奖,很多人都说,看完这个短片就觉得自己很幸福,但说不上来为什么。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幸福的感知都不是独立的,我们在评价自己过得好不好的时候,其实都会存在 “社会比较”。[1]
学生时代,同桌的成绩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判断;
工作了,同事的薪水和晋升影响着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就连爱情是否幸福,也会因为比较而出现波动;
……
同样的,女主人的幸福感,随着对面这扇窗的生活在改变,从最开始的 “失落、无助、埋怨”,到最后发现真相后,由衷地珍惜当下、体会幸福。
你可能会说,看见别人的不幸才体会自己的幸福:“这不就是幸灾乐祸吗?”
这个词听起来像是贬义,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确实发现,“幸灾乐祸” 能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2]
少女想跟大家分享最近的一个经历。
上周,闺蜜在群里抱怨自己读研太苦,熬夜几个月写的文章,在老师眼里全是垃圾,最后自己都看不上自己写的,觉得像一坨屎……
往常这时候,我们或许会集体安慰她。
但那天不知道为何,大家竟纷纷开始诉苦,群里画风变成了 “比惨”。刚毕业的人有毕业的苦、结婚的人有家庭的累……
本以为看了这些,闺蜜会更加丧,没想到她说:
这种比惨,有时候比起高高在上的安慰,更有效。
2007年,一项发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从脑科学的角度证实了这种社会比较产生的奇妙体验。[2]
在同样的条件下,当人们通过社会比较后,发现自己得到的好处比别人多时,左腹侧纹状体会被更大激活(这个大脑区域被称为快乐中枢,通常与奖赏情绪有关,例如当人们中奖、获得金钱奖励、或被表扬时,这个区域会被激活)。
也就是说,当你觉得有人比自己更糟糕时,跟中奖带来的快乐差不多。
什么才是正确的 “社会比较”?
读到这,你可能会很疑惑:“少女是鼓励我们比惨吗?”
我想,从《邻居的窗》里,我们发现关于社会比较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 “比”,它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发现,一种对待生活的新视角。
a. 偶尔向下看
心理学家把社会比较分为两个方向:[3]
上行比较:跟比自己好的人比;
下行比较:跟比自己差的人比。
从小,我们被教育要跟比自己优秀的人比,才能进步。也的确如此,心理学家发现上行比较有时候能激励我们更努力。
但你是否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总拿自己的短板,跟别人的长板比,比较之后觉得生活处处不如意。
比如你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却想跟未婚的闺蜜比自由;
你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却跟进入社会的同学比当前收入;
……
在这些上行比较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边羡慕别人,一边被人羡慕。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偶尔进行下行比较,才能提升幸福感。看看自己有的东西,其实很多人也在渴望。
它会让你从这种有色眼镜里跳出来,看到自己原来拥有很多被忽略的幸福:可能是孩子家人的依恋、可能是科研路上的热情、也可能是下班后自由支配的时光……
重点在于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看到被忽略的价值。
b. 不要刻意跟熟人比
社会比较分为 “内隐” 和 “外显”:
内隐是指自然而然的、没有明确目标的比较。比如影片中的两个家庭,他们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把对方当作自己的比较目标,而是偶然发现了某种生活真相;
外显则是故意找某一个对象来比。
研究发现,如果我们刻意找某一个人 “比差”、尤其是跟熟人比,就很容易出现恶意的幸灾乐祸或者不思进取。[4]
最简单的例子,孩子考了59分,结果跟妈妈说:“小明才考了50分呢!”妈妈估计会大发雷霆。
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的视野开阔,不要总盯着生活糟心的一面,更不必嫉妒身边人的优势,而是让自己多接触一些人和事、多阅读和体验,多看看陌生人的生活。
当我们偶然邂逅某些故事时,带来的启发或许是更有效的。
c. 少刷朋友圈
朋友圈是一个 “印象管理” 的平台,人们总是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放在这里,最美的自拍、最美味的食物、最浪漫的感情……
它就好比一扇 “邻居的窗”,你看到的都是好的,因此容易引发 “上行比较”,觉得别人都过得很好,而自己的生活一团糟。[5]
你很想不去跟别人比,但潜意识可能已经替你比完了,不由得产生负面情绪。
然而现实中,每个光鲜亮丽画面的背后,可能是支离破碎的生活。
写在最后
于其说是比较,不如说是换一个角度看清生活的真相、接纳自己。
不要再被别人的幸福蒙蔽了双眼,而忽略了当下的小确幸。
好好爱身边的人
好好吃饭
好好睡觉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