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阅读能力厉害的人,平时都是怎么读书的?
看书习惯:
1.我看书第一遍通常非常的快,甚至连目录都没时间看。看完第一遍,如果我觉得这本书不错,我会考虑读精度第二遍,如果觉得食之无味,那可能就会放弃了。
毕竟,真正的好书多如牛毛,我不能吊死在一棵歪脖树上。
2.我看书有个习惯,一般先看kindle版本试试水,看完不错,可能会考虑买纸质书收藏。而且电子书价格通常比较低,如果买了KU会员,那几乎等同于免费看好书。
3.模仿看过的好书、好文章,写一篇自己的东西。
美国高校的阅读强度
在美国,学生们除了每天上课之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平均一天要阅读五六百页,甚至七八百页的书籍。怎么可以这么快?他对我说,在美国,学生和老师都有一套速读的方法。
在哈佛,平均学生们的睡眠才三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要用来读书,因为如果你不读完老师布置的阅读材料,你就无法很好的参加讨论,或者写出文章。
在阅读之前,我往往都会有一个阅读预期。比如,我要通过这本书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本书会讲到哪些东西,我要重点评论这本书中哪些内容。哪些材料将会对我有用等等。
因为我对这本书大部分要写的内容都比较熟,因此,我熟悉或者知道的地方,我都会飞速浏览,心里有个大概其,如果写书评的时候,用到这部分,我到时候在反过头来仔细阅读。
至于书中的一些观点,尤其是论证观点的地方,我往往都会采取精读,了解他论证的方法或者步骤,从中总结出创新和不足的地方。
就我的经验来说,用这种速读方法,最快的一次是一晚上翻完了一本不到三百页的书。
速读不了解的领域:寻找到逻辑线,其余的全部舍弃
当然。如果遇到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领域,但还需要速读怎么办?
我的策略是,放低自己的姿态。我就是个门外汉,我读这本书完全是补充欠缺的常识。这时候,我会边阅读边在大脑中整理一条自己容易理解的逻辑(比如类比法)。
然后用这个逻辑去推进书中的内容。当然,每本书其实都会有一个大逻辑,但是大逻辑之外,也会生出很多枝蔓,比如他要讲B,但是有可能先从A的原理讲起。
那么,我的策略就是速读,读得懂最好,读不懂就跳过,因为我的目的是了解这个B。这样,我也很快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大概。
好的书都有一条主线,其他的都是分支,抓住主线,可以很快地读完精髓,关注支线,可以丰满你的精神。
多研究顶尖科学家如何阅读思考的
钱钟书特别喜欢做读书笔记。一本书至少要读3~4遍。
遇到难点,暂时跳过去,不要卡住,也许到了后面,就会茅塞顿开了。
多背诵。背诵即积累。
重复阅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一本书之后,要至少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这本书讲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讲?是用什么思路写的?
1,快速读完。攻书如略地 2,带着目的性读。假设用到书中知识场景 3,做笔记。不动笔不看书 4,把第一遍读当作最后一遍。 5,写读后感,哪怕一句话
我从来不在书上划来写去,看过的书从来都是干净的。也不像别人说的,你要记目录啥的,我觉得都没用。你看过一遍没记住的东西,你再怎么记都会忘记的。要带着问题去读,带着疑问去找,看那些地方我能用上,甚至想象自己在什么场景怎么用,那你以后肯定在那个场景出现时就能用上的,那种感觉才是最美妙的。我是看完之后,集中梳理下知识点,记录下那些我不知道的点,还有哪些是我能用的点。统统1234列出来,先凭自己记忆去写,再有遗漏的,通过查出写上。别想着以后还看这书,笔记写在这书上以后可以随时看,相信我你再没有时间了。一定写在自己统一的笔记本上就行,这书就想着再也别看了,也别给自己指望了。你看第一遍都记不住东西,后面就更会敷衍自己了(除非特别经典的除外)。
做完知识点,这是其一,第二部分就写写读后感,有哪些启发,哪些别样的感受都写下来。这样这件事就有意义了。也就没白读它了。还是那句话,哪怕再短的读后感都要写,哪怕一句话呢?把它写下来。
同感,一本书如果不总结归纳,几乎很快就忘了,只有学以致用才是最好的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