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趣事典故——常姓
家谱传记
大战九华山
在九华山下的五溪桥附近,有一胜境,名曰六泉口,传为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安营扎寨之所。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怀远人。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原来当过土匪,在和阳地方后归顺了明太祖朱元璋。相传,常遇春率训队进驻九华山时,适逢天旱无雨,士兵饮水困难。于是,他亲自带领将士在九华山下寻水,忽然在五溪桥南边挖出了六股泉水,解决了部队饮水的困难。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为常遇春所发现,无从查考。但是常遇春结寨六泉口,大战九华山却是千真万确的。后人有诗可证:“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呜。何年留古砦,犹复说开平。”
据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与另一名大将徐达率重兵守池州防备。陈友谅统其兵众,部署袭取池州。徐达侦悉陈友谅的行动,令常遇春率精兵万人,设伏于六泉口。陈友谅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达率领守军开城出击,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陈友谅败走江州(今江西九江)。
这次战役不仅恢复了皖南军事要地太平县,也使汉军龟缩于武汉不敢再犯。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常遇春当年设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华山的大古岭、凤凰岭一带,并在百丈潭前留有诗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隐高。结庐亲冢侧,只为报劬劳。”可惜,常遇春只活到四十岁,就病逝于柳河川。逝世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故六泉口又有“开平寨”之称。
当地村民为纪念常遇春智勇过人,还在大古岭下的在百丈潭侧建庙祭祀,当时称将军庙,庙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将军村。该庙规模壮观,翘檐飞角,庙内塑有常将军全身像。抗战争中庙宇为日军焚毁,但村民仍保留“拜将军年”的旧俗。
杰出的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
常志美是中国清朝(公元1644~1911年)杰出的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字蕴华。原籍中亚地区的撒马尔罕,九岁时跟随叔父奉命到北京朝贡,此后留居在中国西北部的陕西省。后又迁移到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济宁地区,在那里和当地姓常的家族联合成宗族,所以取汉姓为常。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的祖先本来就居住在中国内陆的江南地区,后来才迁移到山东省。
常志美曾在清朝康熙皇帝(公元1662~1722年)年间出任过伊斯兰教的大经师。他精通波斯文,潜心研究宗教哲学。他最大的贡献在于,除了阿拉伯文经籍的著述外,还非常重视讲授波斯文经典教义。后来由他开创的学派发展成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特别在华北地区,穆斯林们把他称为“常巴巴”,以表示对他的尊崇。
主要著作是波斯文的文法书《亥瓦伊·米那哈基》,成为经堂教育学员的必读教材。
想要了解具体姓氏文化,可以参考北京家谱传记机构编辑《百家姓寻根手册》
书籍主要内容:
1.姓氏文化概论
2.姓氏渊源
3.迁徙分布
4.郡望堂号
5.家谱收藏
6.字辈排行
7.家训选辑
8.姓氏楹联
9.趣事典故
10.姓氏名人
服务电话:010—68920114 8841 5586
参观咨询: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海淀图书城)25号楼家谱传记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