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黄道周行草书,生辣古拙、奇崛恣肆
黄道周,初名螭若,字玄度,
亦字幼平,幼玄,去道等。
明万历十三年生。福建漳浦人,
自幼读书于铜山孤岛,
四面皆石取书舍名为“石斋”,
又称“石斋先生”。
黄道周行草书《初集明诚堂》立轴,水墨绫本,87.5×26厘米。周震良旧藏。
黄道周为明末一代大儒“以文章风节高天下,
严冷方刚,不谐流俗”。
他学贯古今,通天文,历数,
易经,精诗文,善绘画,
他的书法以小楷,行草书闻名于世。
清人称:“石斋先生所谓意气密丽,
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
沙孟海先生曾评:
“明季书家,可夺王铎之席的,
只有黄道周”。
黄道周行草书《初集明诚堂》立轴局部
【签条:明黄忠端公行草书。己丑(1949年)初冬得于北京。伯鼎识。】
要深刻理解黄道周的行草书,
首先要看到的就是他的小楷,
【亮宝楼文博 | 明·黄道周小楷,方扁清健、古拙质朴!】
黄道周 行书《九疑》
其小楷取法钟繇,
用笔生辣,点画峻折,浑厚,
以顿驻为涵容,结字奇崛,
夸张得体,以茂密寓散落,
创造出了一变钟繇严谨规正,
而独具随意不羁的小楷风格,
这也是其行草书中,
豪迈不羁的阳刚之美的基本骨架。
黄道周行草书《初集明诚堂》立轴局部
释
文
尽处朱闉绣紫苔,青鞋曾破白云来。禽无鸷羽搜?穴,保有残生结圣胎。半亩天封莳药径,千春人指读书台。欲呼龙象耘瑶草,且向官家赋早梅。书窖云窝再启经,果然圭影到匡塘。幽忧坟典开生路,真乎盘飡理旧集。土室何方存础石?劳人初不倦津梁。除将共畔条桑外,莫负吴差君子乡。
他的行草书,笔法圆劲,浑厚而迅猛,
大有'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的境界。
点画亦辣而润,尤厚尤健,
又融入了章草的笔章和汉隶的横势。
他把今草的穷变极化,
和章草的古雅意态结合在一起,
还加入了一个小角度的硬拗,
真可谓是独树一帜。
作品中时时流露出生巧中,
蕴含着吸纳古法后的新意向。
黄道周行草书《初集明诚堂》立轴局部
【题识:同诸友初集明诚堂,戴伯闇唱诸子属咏,因用胡仲球韵。黄道周。】
书法以用笔为上,以用墨为重,
而结字亦须工,章法亦须妙。
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是构成书法的“四法”,
黄道周匠心独运,将这四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营造了耐人寻味的书法意境。
明 黄道周 行草书《赠倪元瓒叔侄诗轴》 绫本 故宫博物院藏
黄道周的用笔承袭了钟繇的笔法,
他用笔常常中侧并举,方圆兼备,
故给人以力聚神凝。
圆润厚重的美感却又不失姿彩。
这恰恰符合他的
“以遒媚为宗,加之浑深”的审美主张,
在笔画与游丝映带之间,
虚实相间,过渡自然,
使字里行间有强烈的节奏感。
明 黄道周行草五律艾杖成无诗轴 四川博物院藏
线源于道,墨生于气。
书法也是墨气充盈的艺术。
古人有墨分“五色”“六彩”之说,
利用水墨去营造浓淡干湿枯的变化,
造成水晕墨彰、交相辉映的艺术效果。
张彦远说:“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之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紧甚细,而外露巧密。……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谓病也而成谨细。”(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论用墨》)
沈宗骞说:“墨著缣素,笼统一片,是为死墨········”。
在黄道周的很多作品中虽然多用浓墨,
但是墨浓而不死,却显得英气逼人、
意态纵横、神采焕发。
他往往写一笔用至墨尽,
从而产生墨的浓淡变化,
营造黑、白、虚、实、变化飞动的效果,
通篇浓淡相宜,枯润映衬,
变化自如,显得酣畅淋漓、痛快人心。
黄道周《山中杂咏》
黄道周《山中杂咏》局部
他的书品与人品并重一世,
生前身后受人敬仰,追随者甚众,
影响了一大批书家。
像清后期沈曾植的书法,
主干便是继承黄道周、倪元璐一路的,
在他之后这种以雄强恣肆带有
鲜明时代特征的书风得到了新的发展,
后又影响上海一带的“雄强书风”。
黄道周《山中杂咏》局部
以黄道周为代表的晚明浪漫主义书家,
张扬个性、勇于创新,
给晚明书坛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使明代书法在明末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给后世书家众多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