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三局一公司是中国速度的代表,前有“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后有十二天建成雷神山医院的创造奇迹。这家公司是怎么做到的?
2021年「甲子光年」将携手阿里云《超级探访》栏目组,走进正在发生的技术一线现场——用镜头追问一切,让科技真正“可摸可见”。这里是中建三局(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一公司,中国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也许你对它不甚了解,但对于它所展示“中国速度”,肯定有所耳闻。不说“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武汉雷神山医院十二天建成的奇迹,就是由中建三局一公司创造的。建筑行业“中国速度”的背后,是数据化的支撑,“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尝试把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与建筑行业的业务结合在一起。”中建三局一公司董事长万大勇如是说。中建三局选择数据中台作为落地实践。通过数据化的支持,中建三局将分支机构、在建项目、涉及的各类大型机械设备、在场施工人数等管理得井井有条。在数字化的大浪潮中,中建三局是其中的典型样本。为了实现数据之间的联动、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不少传统企业都在朝着数字化转型的方向迈进。「甲子光年」2020年针对企业数字化情况的调研数据也显示,有45%的企业将“提高对数据的管理能力”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位列所有选项之首。数据中台落地并非易事,在实际项目执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因而需要体系化的解决方案。中建三局一公司怎么考虑数字化进程、怎么样具体实施,最终推动业务的发展?作为支持者的阿里云,又是如何赋能、如何助力的?此次「甲子光年」通过实地探讨中建三局一公司,希望能给同样走在数字化进程中的人们提供一些借鉴。以下为「超级探访」第三期——《雷神山速度背后的数字化力量》的节选对白。张一甲:中建三局一公司在建项目数百个,各类大型机械设备数千台,在场施工人员超十万人。如此庞大的团队,你们是如何管理的?中建三局一公司董事长万大勇:我们下属的区域公司、城市公司比较多,很多数据无法在短时间内拿到,比如整个企业的经营全景,一个项目到什么进度了、风险是否可控、回款是否及时。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度,进一步挖掘数据的价值。中建三局一公司董事长万大勇:我们企业从事信息化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上到管理者下到员工都已经认可了信息化变革的必要性,我们一直在尝试把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与建筑行业的业务结合在一起,以业务中台的形式推进管理标准统一和管理方式变革,再以数据中台推进数据标准的统一和数据链的贯通和沉淀。企业内部书同文、车同轨,实现数据驱动业务,提升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中建三局一公司董事长万大勇: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了。举个例子,以前综合管理系统只是做到管理人员和业务互联,业务和业务之间并没有打通,现在通过智能设备,比如5G巡检,智能安全帽,智能地磅等,管理人员用手机后台就可以实时查看工地情况。平台同60多项应用实现了对接,以前一年我们只能接入4个物联网设备,数字化之后我们每周就可以对接1个,效率明显提升。张一甲:数据也成为了一公司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中建三局一公司董事长万大勇:是的,数据开始成为大建筑行业新的生产要素。不过整个过程中,我们的重心并不一样。以前做信息化,是会按照不同业务建不同系统,核心是以业务为中心、重在管控;现在做数字化转型,我们是将业务全部搬迁到平台上,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重在服务。中建三局一公司董事长万大勇:数字化对行业来说是一个必答题;对单个企业来讲,数字化一定要和业务场景相结合。因为业务有需求,才有机会把业务数字化。张一甲:您怎么看数字化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您觉得数字化能改变行业的哪些方面?中建三局一公司董事长万大勇:建筑行业本身是传统行业,无论是在信息化应用还是在数字化应用方面,目前还只是起点。十几年前,中建三局就感觉到要想依靠传统的管理手段实现规模快速提升、有效管控,会有点力不从心。但单凭我们自己就可以做数字化吗?答案是否定的。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仅仅依靠某一家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个过程一定是开放的,需要有不同的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所以我认为,还是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寻找合适的合作者,一起推动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张一甲:中建三局体系庞大,项目类型错综复杂,决定上数据中台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三局决定上数据中台遇到过哪些挑战?有没有什么顾虑?中建三局一公司信息总经理万会龙:会有顾虑。最大的顾虑是怕耽误了时间,效果又不佳。如果IT建设方向出错,不论是时间还是金钱,对我们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三局每年的IT支出非常庞大。因为就施工行业来说,行业的信息化、标准化以及工业化的程度仍然处于洼地。疫情期间,通过数字化来推动企业的变革其实是在探索无人区。其次,三局的设备和员工体量庞大,产生的数据也不少,需要有一个统一地方去沉淀我们的数据资产,让每个部门、每个业务之间的数据可以通过一整套数据标准连接起来。张一甲:疫情会更加坚定中建三局拥抱数字化的决心吗?中建三局一公司信息总经理万会龙:正是疫情让我们认识到,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选题。信息化工作、数字化工作必须是全社会全员参与的过程。从企业的数据到社会的数据再到政府的数据,如果不能做到数据之间有序的流动和服务,那“大数据”便无法做到真正的“大”。张一甲:做信息化的工作,每一年都会有新的概念、新的解决方案出来,也会有各式各样的供应商涌现。数据中台近两年来很“火”,在您看来它的本质是什么?中建三局一公司信息总经理万会龙:数据中台是不断建设和完善的过程。首先,平台会用统一的标准,让不同的数据待在不同的地方,各居其位。接着,阿里云会用自己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把这些数据真正“用”起来,让数据这种无形资产变成有形的服务,真正为三局所用。以前我们是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系统,强调人跟人之间的管控,但是它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不是万物互联。现在整个物联网的;技术门槛逐渐降低之后,发现人同伙伴、设备、物体以及机械都可以连接。人不再成为数字化的必备环节,数据本身可以实现运转和流通。张一甲:数据中台不仅仅是技术的议题,也是行业内生的知识经验,作为三局的合作者,阿里云如何弥补不同行业领域的知识鸿沟?阿里云大数据及AI解决方案架构师与成:建筑行业是一个传统又复杂的行业,中建三局有几千个工地、上万台设备,几十万人在使用这些设备,产生的数据也是非常庞大的,分析起来会很困难。针对这个情况,阿里云在项目中会提供一站式大数据开发治理平台DataWorks,这个平台从2009年开始服务阿里巴巴数据中台建设,沉淀10多个成熟、易用的产品模块,帮助企业快速搭建数据中台。同时底层的计算引擎MaxCompute基于云原生设计,采用无服务器架构,开通即用,支持秒级弹性伸缩,快速实现企业大规模弹性负载需求。这两个产品组合可以让企业的数据分析更有效率。我们会和客户一起从业务出发,讨论如何把这些数据沉淀下来并形成场景化的能力。张一甲:也就是说,你们不仅仅要给技术和产品,也得从中建三局本身去挖掘他们已有的行业经验和知识,把它体现在你们的产品系统之中?阿里云大数据及AI解决方案架构师与成:是的。在我们看来,数据中台要成功落地,需要行业和产品的很好融合,需要阿里云和中建三局的共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建造出好的数据中台模型。在这个过程中,阿里云全球交付团队和客户业务团队一起把客户的流程、设备、施工标准给沉淀下来,比如像《绿色施工标准》《安全施工标准》等。我们会把这些转换成数据的语言,知识和经验沉淀在数据中台,从而形成统一的数字能力,指导三局更安全、更有效地完成整个建筑过程。张一甲:上线数据中台系统需要多方的磨合,经过磨合之后,中建三局一公司切实感受到了数字化带来的好处?中建三局一公司信息总经理万会龙:这些好处都细化在我们每日的工作中,管理者可以非常系统地了解到工地的情况,工程师工作的效率明显提升,知识和经验沉淀在数据中台。在我们看来,数据中台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不断服务业务的过程。「甲子光年」将以系列视频形式,让科技“可摸可见”,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