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失利曹操就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大势吗?不,南郡争夺战才是
曹操南征荆州,败于赤壁。大家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事实的真相确实如此吗?了一认为,并不是这样。
赤壁之战曹操人马损失了多少,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只是在吴主传中记载'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三国志·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可见曹操士卒大多死于饥饿和瘟疫。到底死伤多少,没有确切数字。但是,我们从赤壁之战后七个月,曹操就双线作战,可以看出,赤壁之战对于曹操来说,损失并不大。
曹操双线出击,准备统一南方
东线战事:曹操占领巢湖附近江淮之间的大片土地
建安十三年腊月,曹操兵败赤壁。第二年三月,撤军回到谯县。曹操没有认输,立刻投入到水军的训练当中。
四个月之后,也就是建安十四年秋七月,曹操就率领大军再次南下,这次的兵锋指向合肥。作战针对的对象也从荆州的刘表刘备,改为扬州的孙权。
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建安十四年)十二月,军还谯。
十二月份,曹操就又撤军回到谯县了。七月份到十二月份之间,武帝纪的记载中,仅仅说曹操任命了扬州郡县的官吏,并且在芍陂驻军屯田。
扬州大部分都在孙权的手里,曹操任命官吏,仅仅是精神层面上的自嗨。军屯的地点芍陂位于合肥、巢湖以西,寿春以南,是原本就掌握在曹操手里的地域。
而且,建安五年刘馥营建合肥城的时候,就已经在芍陂兴建水利设施。曹操的军屯仅仅是扩大规模而已。
那么。难道曹操这一次的南征毫无建树吗?
我们来看看臧霸传的记载。
臧霸传: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
臧霸在建安十四年曹操征伐孙权的战事中,起到了突出作用。
首先,他先登,第一个登城。然后,入巢湖,攻下居巢。也就是说,臧霸攻破了孙权在合肥城东巢湖湖畔的军事堡垒,然后曹操大军才得以进入巢湖。
曹操攻击孙权,东线全面胜利
孙权在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发起了第一次合肥之战,开辟了赤壁之战的第二战场。了一在之前的文章中有介绍。孙权围城一个月之后,就撤兵了。
但是,此时孙权的势力已经延伸到合肥城边,巢湖也变成了孙权水军的势力范围。而居巢更是被孙权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臧霸破除了孙权扼守巢湖的第一道关卡,然后又攻下了居巢。将孙权势力彻底赶出巢湖。江淮之间的大片地域也归了曹操。
从而逼迫孙权战略后撤,将防线从巢湖流域后撤到长江流域,失去了江淮地区大片的土地。直接导致两年后,孙权在长江上修建濡须坞,来作为防御曹操的桥头堡。
占领居巢之后,曹操才放心大胆地在芍陂开展大规模军垦军屯。
那么,曹操在取得如此大规模的胜利之后,为什么又撤军了呢?而且,在曹操撤军之后,江淮地区马上爆发了雷绪、陈兰和梅成的叛乱。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看看西线的战事了。
西线战事:南郡争夺战才是曹操失去统一天下机会的根源
赤壁之战后,曹操似乎并未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西线,他撤兵回谯县之后,立刻进军合肥,南征孙权。
此时,西线刚刚经历赤壁之败,周瑜和刘备的军队集结在江陵城对面,隔着长江与曹仁对峙。
按照曹操的想法,他退回谯县,并不是就打算全面防守了,他仍然想通过双线作战,来取得南方,从而达到全面的统一。
有人要问了,赤壁之战曹操败的那么惨,他还要进攻,还想着统一?
这就是了一文章题目中所说的,曹操在赤壁并没有经历伤筋动骨的挫败,他的战略大势也没有被孙刘全面压制。
赤壁之战曹操对刘备孙权的压力主要来源并不是兵力上的,而是大势上的。刘琮举荆州一州之地投降曹操,同时,益州牧刘璋也遣使向曹操控制的汉献帝朝贡。
三国志·武帝纪: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
也就是说,刘璋派兵参加东汉丞相曹操的队伍。虽然刘璋派的兵不多,而且素质不高,但是名义上,刘璋已经向曹操低头。
此时天下已经大部分在曹操的手中,孙权只占有扬州的一部分。西凉那边也是一些小军阀,并没有大的割据势力。
这个时候,按照大势所趋,曹操是可以一统天下的。只不过在赤壁,曹操遭受了一次挫折,导致这个大势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但是赤壁战后这个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变,直到曹仁丢失南郡。
再回到西线战事,周瑜和刘备之所以隔着长江遥望江陵,就是因为曹操在赤壁和乌林受到的打击还不大,没有到摧枯拉朽就能攻城略地的地步。
我们来看荆州的局势。曹仁占据南郡,乐进占据襄阳,文聘占据江夏郡的一部分。而曹操在退兵之前,让桓阶招抚荆南四郡,桓阶辞让,改由刘巴负责。
也就是说,整个荆州基本上都在曹操的掌控之下,包括荆州西面的益州也是曹操的盟友。因此,周瑜和刘备的军队只能屯驻在长江的东南面,一旦过江,将面临三面夹击。
孙刘联军面临三面夹击
这也是曹操自信心的来源,刘巴临行时问曹操说,如果刘备征伐荆南四郡怎么办?曹操刘备要想图谋荆南四郡,先看看我的六军同不同意。
零陵先贤传:公曰:'备如相图,孤以六军继之也。'
这说明,曹操对于西线攻势是十分有信心的。
但是,益州一个人的叛变让局势变得不利起来。益州将领袭肃在曹仁与周瑜对峙期间,率领部下远道来降,投降了孙权。
孙权想把袭肃的兵接收过来,补给吕蒙,但是吕蒙认为袭肃有胆量,在曹操西线益州荆州全部握在手中的时候,还敢来投靠孙权,不应该夺了袭肃的兵权。孙权也认同吕蒙的想法。
袭肃一投降,周瑜立刻看到了围攻南郡的希望,因此,在甘宁献策进攻夷陵的时候,周瑜一口答应。甘宁带着几百人就占领了不设防的夷陵。
夷陵一被占领,益州与荆州的联系立刻被切断。因此,曹仁立刻派遣五千人马围攻甘宁。而在江陵,曹仁仍然对周瑜和刘备的部队进行攻击。
周瑜按照吕蒙的计策,让凌统防守曹仁在江陵的进攻,自己带着大部队救援甘宁。而吕蒙认为凌统可以在曹仁的攻势之下,守住十天。
三国志·吕蒙传:蒙谓瑜、普曰:'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
这说明,曹仁在江陵对长江东南面的周瑜刘备部队是进攻态势,而且十分猛烈,周瑜需要谨慎选择防守的将领,才能不被曹仁攻破。
因此,南郡争夺战的第一阶段,应该是曹仁攻击,而周瑜刘备守御。这也正印证了曹操赤壁之战后并没有损失太大,曹军仍然保持进攻的态势。
三国志·周瑜传: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
直到周瑜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回师江陵,才敢渡江北岸,建立营盘,开始围攻江陵。而曹仁救牛金的高光时刻,也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三国志·吕蒙传:于是将士形势自倍,乃渡江立屯,与相攻击,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
曹操没有料到曹仁会被围攻,他本以为西线布置的大军即使不能攻破孙权的防线,至少能令孙权焦头烂额,没想到不但失去了西部益州的支援,还被围攻了。
曹操更没有料到刘备在荆州数年的经营,在这个关键时刻起到了奇效。荆州士人迅速聚集在刘琦的身边,也就是聚集在刘备的身边。
同时,刘备南征荆南四郡,解除了周瑜部队南面的威胁。之前看三国志,很不理解孙权周瑜为什么允许刘备捡实惠,夺荆南四郡。
细细想来,其实刘备是帮了周瑜的大忙,解除了荆南四郡的威胁。
这样一来,江陵的西面、南面都被周瑜刘备的联军占据。东面的江夏本来就是刘备的大本营,孙刘的水军压制使得文聘动弹不得。
周瑜刘备还联合派出了关羽和苏飞军队绝北道,这样一来,江陵四面受敌,曹仁在这个形势下不得不考虑撤退了。
南郡陷入包围
当然,他还是坚守了一年有余,并射伤了周瑜,才在建安十四年十二月撤出南郡。有些人说曹仁是曹操的第一将领,了一看来,他只是一介勇夫而已。
从极其有利的进攻态势,变成了孤城防守。损兵折将不说,把曹操西线的优势全部断送。也导致曹操在同一时间段,建安十四年的十二月从东线撤军回谯县。
结语:
曹操在赤壁之战结束后,虽然北逃回谯县,但是仍然在西线保持对孙刘联军的压力。并且在七个月之后,立刻在东线发动战事,兵锋直指东吴孙权,图谋统一南方。
然而,曹操东线虽然取得大胜,西线却江陵失守,南郡被夺。曹操被迫采取守势,在东线芍陂屯兵,西线紧守襄阳。
所以说,赤壁之战并不是曹操遭遇到的大败,南郡争夺战才使得曹操统一南方的愿望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