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士革刀与保定由来
作者:尚开红(匠人刀坊创始人)
郭德纲说,上有天堂,下有保定。保定驴火甲天下。
保定是河北的一个地级市,距离北京、天津分别仅有二三百公里。郭德纲在成名以前经常来保定唱戏,并在这里结识了同为天津人的京韵大鼓演员王慧。两个人在保定相识相知,最终喜结连理。保定在郭德纲的心目中可不就是爱的天堂么。
郭德纲还喜欢研究保定,他在一期《坑王驾到》节目里专门介绍过保定的由来。“保定”一词始自元朝,这座城市的得名,与世界第一名刃“大马士革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话说在南宋时期,宋金对峙,保定一带归金国管辖,治所位于保塞县(即今天的保定市清苑区),为金国顺天军节度使的驻地。保塞县后来改称保州。
金国贞佑元年(1213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率领蒙古军南侵,攻入保州城,保州遂为废墟。
成吉思汗看中了保州这块风水宝地。京、津、保分别相距数百里,呈三角形。如定都北京,东有天津港可通商贸,南有保州城可储存军械、编练军队、防御外敌、拱卫京师(灭金之后,蒙古帝国在中原的主要对手是南宋)。于是成吉思汗命令他的爱将张柔主持重建北京和保州这两座城市。
1227年,张柔放弃已成为废墟的保州旧城,重新选址,在今天保定市中心区位置重建保州城。
重建之后的保州城,从定位上就是蒙古帝国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在建设保州城的同时,成吉思汗和他的孙子率领蒙古大军进行了三次西征,将版图扩展到中亚和欧洲。
1219至1225年,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蒙古西征,以战争手段严惩杀害蒙古使者和商队的中亚大帝国花剌子模。这次西征抵达里海与黑海以北、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
1235至1242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再次率军西征,远至钦察、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钦察汗国。
1252至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进行了第三次西征,远至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国家或地区,并在波斯地区建立了伊利汗国。这三次西征,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被称为世界的征服者。
蒙古帝国三次西征,沟通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把中国的发明,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罗盘等传到西亚及欧洲各国。同时也将西方的手工业、天文、医学、历算等传入中国,这当中就包括大马士革刀的制造工艺。
大马士革刀是欧洲人对中亚花纹钢刀的称呼,中国古代称之为镔铁刀。十字军东征时期,欧洲人对中亚贵族所使用的这种花纹密布、异常锋利和坚硬的刀产生浓厚兴趣。当时大马士革是中亚最重要的贸易城市,在欧洲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因此欧洲人给这种刀起名叫大马士革刀。
中国人最早接触到大马士革刀,是通过一些来自中亚的僧侣(唐宋时期很多僧侣的另一重身份是商人)。早期很多僧侣来自中亚的佛教中心罽宾国,因此中国人把这种刀所用的钢材称为镔铁。
在蒙古帝国西征的过程中,性能优良的镔铁大马士革刀也引起了成吉思汗的注意。众所周知,蒙古帝国对军械制造十分重视,严禁民间私自制造和持有兵器,元朝甚至规定十户一刀,想要做饭切菜都要若干户人家轮流用刀。蒙古帝国统治中亚之后,当然不能让大马士革刀这种神兵利器的制作工艺在民间流传。因此在西征时,每攻克一个城市,都会把锻造大马士革刀的工匠集中起来,随军掳掠回蒙古帝国的统治中心。这些人被陆陆续续安置在保州,编为匠户,由官方管理和供养,手艺必须父传子承,不得外传,也不准改行。这样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才宣告终结。
元世祖忽必烈鉴于本朝“舆图之广,历古所无”,像汉唐那样以初起之地或始封之邑为名,都不足以显示其盛大,于是在1271年发布《建国号诏》,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大元”为国号,定都北京,称为元大都。保州作为拱卫大都的重要军事和手工业基地,改名“保定”,寓意“保卫大都,安定天下”。
中亚著名的大马士革刀制作工艺,在蒙古帝国西征过程中从它的诞生地彻底消亡。直到今天,叙利亚仍以大马士革刀为他们的国刀,但是在叙利亚当地几乎找不到能够锻造大马士革花纹钢刀的工匠。当地景区打着“大马士革刀”旗号招徕顾客的,往往是用普通钢材加上当地传统的装饰工艺制成的工艺品。
元朝在保定设立镔铁局,驱使掳掠来的中亚工匠为朝廷秘密锻造镔铁大马士革刀,世界第一名刃的制作工艺就这样在保定得以保存和继承。清朝取消匠户制度以后,一些匠户后人以家传的镔铁大马士革刀手艺谋生,大马士革刀锻造工艺逐渐流入民间。
2015年,匠户后人、冷兵器鉴定专家、保定市上谷冷兵器研究会秘书长张勇创办了匠人工坊(也称匠人刀坊),挖掘和传承元代镔铁局制刀工艺,打造真正的镔铁大马士革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