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是不是所有的15岁,都会被寂寞围困

一个暴雨袭来的下午看了电影《末代皇帝》,哭了很多次。而我却不是一个擅长用眼泪来表达情绪的人,只是光和影恰好触到了心底里的那跟弦。

这是一部外国人拍出的中国最后一任皇帝溥仪的一生,镜头冷静,淡漠而残忍。

有人说,中国没有历史,只有轮回。我不太懂,只是想到了张养浩写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故事是从光绪帝驾崩,慈禧太后宣布三岁的溥仪为新一任大清帝国皇帝开始的。三岁的小孩,离了母亲,甚至来不及说一声再见,便匆匆走上了一天永远也回不去的道路。是命运选择了他,是命运选择了这个三岁的孩童。

从此紫禁城的幽禁生活开始了,这里有着1200名太监,350名宫女,吃饭,睡觉,出恭时时都有人照看。这不许,那不许。但是“皇上,您是大清的第一人,自是想做什么便做什么。”

“我真的是全中国最大的人么?”“在这紫禁城里,您自然是最大的,但出了这紫禁城,您就不是最大的了。外面的袁大总统,才是最大的。”

十岁的溥仪已经七年没有见到娘亲了,今天他的父亲将他的弟弟溥杰和娘亲送进宫里来,溥仪第一次有了同岁的玩伴。可是,他不记得母亲了。

后来,溥仪的老师给他请了一位外籍老师庄士敦。外面的世界越精彩,他在皇城里面越加孤独了,我看见多少的太监宫女围着他打转,可是他站在那里,只有他自己。仿佛自盘古开天地,他就一个人了。

他想要改革,于是内务大臣一把火将内务府烧了。他想要亲情,从小陪伴他的奶娘被送走了。他骑着单车在皇宫里漫无目的的打转,他亲生的额娘死了,他想出宫去看看额娘,八旗子弟贴心地告诉他,“皇上,宫是出不得的”。

他发怒,将喂养了许久的小白耗子亲手摔死在宫门上。鲜血留在朱红的大门上,将宏伟的宫门渲染的更为艳丽,那一抹刺眼的红。

溥仪,总是在追逐,但每一次大门都在他眼前关上,不急不缓。影片中一共有四处这样场景,溥仪去追逐奶娘,母亲,妻子,对应生离,死别。他想要的很少,但在国家机器面前却显得弥足珍贵。

时代缓缓向前,溥仪终于离开了皇宫。他以为自由了,却无非是从一个坑跳入了另一个坑。在他准备应日本人邀请前往满洲时,他的授业恩师说道:“如果你去的话,你就是背叛了你的国家。”溥仪说,“我的国家早已背叛了我,我的人民也已经抛弃了我。”

“即使背叛,这片土地还是你的国土,你的国家!”溥仪仍然走了,去了日本人建立的伪满洲政权。后来的后来,是一个又一个悲剧的诞生,中国大地上无数冤魂在哀嚎,无数生灵涂炭,无数的人间惨剧在上演。

直到日本天皇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宣布投降,这场战争才终于结束了。溥仪被捕从43岁开始一直53岁在监狱进行劳动改造。春去秋来,年复一年。

影片的最后,步履蹒跚的溥仪买了一张故宫的门票再一次走进了当年的皇宫。泰和殿上,红卫兵打扮的小男孩说,“你不可以来这里”“为什么不可以,我以前是这里的皇上,是坐在那个位置上的。”

“那你拿什么来证明呢?”溥仪坐上龙椅,从椅子下摸索出一个沾满了灰尘的棕色小木瓶,里面装着的是那年他刚登基时,大臣送给他的小蛐蛐。

人生数十载,弹指一挥间。在书里,也在这短短212分钟的电影里。帝国的兴衰更替,都付予断碣残碑。溥仪的人生,是时势,是性格,也是命运。

我无法用一个形容词去形容他的一生,是悲剧,是成功,还是失败?无从定义,无从选择。这部影片,对于那些隐涩的历史,模糊的性暗示,拍的恰到好处,所选的音乐将东方的宫廷韵味表现地淋漓尽致。

片尾曲响起,泪又沾湿了衣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