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遇的明代文征明书法碑刻
汾城镇以前为汾城县,最早是战国时期魏国治下的一座都城,旧址在今襄汾县赵康镇的晋城村,西汉时设临汾县,北魏设泰平县,即如今的汾城镇,北周时改为太平县,唐贞观七年(663年),太平县迁至敬德堡,即如今的汾城古城所在地。
汾城古城是唐太宗封给大将尉迟恭的封地,也是尉迟恭的帅府所在地,尉迟恭因战功被封为鄂国公,所以当地人也习惯称汾城镇为“鄂公堡”。1914年1月,太平县改用古地名“汾城”,称为汾城县。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称襄汾县。
在汾城古城明代建筑文庙的戟门内存两通明代大书法家文征明的行书碑刻,其章法淳厚自然,巧妙合理;笔法古朴流畅,刚劲有力;镌刻刀工细腻考究。两通碑均为青石质,半圆首,龟趺座,通高均为230厘米、宽80厘米、厚28厘米,分别竖立在戟门内的东西两侧。
据专家考证,诸如此类文征明本人撰文又亲笔书丹的碑刻十分少见。此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可谓稀世珍宝。它的发现,不仅为古老的文庙增添了祥光异彩,而且也为更多的诗词爱好者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学习、临摹素材。
此文征明的书法《虎山桥》和《宿碧照轩》诗碑拓片正是来自这里,拓印字口清晰,较好地体现了文征明书法的流妍俊美。诗后有“北地武成刻于太平公署”。“北地武成”是这两通碑摹刻的主持人,查光绪《太平县志职官志》,“武成,陕西宁州人,举人”,明万历年间任太平知县,后“调卢龙县知县”。 那么,武成为什么自称“北地武成”呢?原来,明代的陕西宁州,即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宁县一带在秦代属北地郡,旧时文人在非正式场合喜欢以古地名代表自己的籍贯,以示高雅,所以武成自称“北地武成”。武成任太平知县在明代万历初年,《太平县志》说他在任期间“修废举坠,以能吏称”,因此后来名列太平县的“名宦祠”,加以纪念。武成任太平知县时,他将文的两通《诗碑》摹刻于县衙。
其内容为“虎山桥,虎山桥下水交流,正是桥南宿雨收。光福烟开孤剎逈,洞庭波动两峰浮。已应浩荡开胸臆,谁识空蒙是胜游。渺渺长风天万里,眼中殊觉欠扁舟”。“宿碧照轩,烟阁云房紫翠间,白头重宿旧禅关。窓中坐见千林雨,水面浮来百叠山。胜概何如前度好,老人能得几时闲。赏心况有樽前客,忍负春光寂寞还“。充分表达了作者在垂暮之年,面对江南胜景内心所产生的对人间美好风光的眷恋之情。
诗中所述“虎山桥”,即苏州城北虎丘山南之桥。“宿碧照轩”即苏州早期古建筑之一,与枫桥、寒山寺、虎山塔等合称苏州十景。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擅长诗文书画,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师法沈周,典雅秀丽,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以上内容由楠山居主侯楠山收集整理,欢迎分享